战国吧 关注:153,448贴子:1,664,113

回复: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军法治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惠王时代,不像商鞅时代那样在历史当中留下了执法严苛的名声。他没有一日论囚七百人,没有继承弃灰于道者刑,步过六尺者者罚之类的法令,所以,他做的是把军法和国法再次做了区分,他认为两者混淆是不对的,把军法运用在民政领域会出现各种问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8-10-26 07:31
回复
    秦国以前是用布帛作为交换媒介,秦惠王时代开始发行货币,货币的出现是工商业发展的标志。如果秦国人只从事耕战,没有工商业,它拿货币有什么用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8-10-26 07:34
    回复
      秦惠王时代有大批墨家人士进入秦国。墨家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有自己的内部法律和赏罚原则,在韩非子五蠹中,它排名第二,仅次于儒家。竭力推崇集中统一指挥,全国只能有一个声音的法家和商鞅怎么可能容的下墨家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8-10-26 07:39
      回复
        所以,秦惠王没有废商鞅之法是个大而不当的说法,秦惠王作风非常低调,和商鞅,秦孝公喜欢大张旗鼓,惊天动地的行事风格正好相反,他在内部对商鞅变法做出的重大修正措施外人不容易注意到。他不赞同军法治国的原则,所以他只保留了斩首授爵制,因为这个只和军事有关,只在战争时期起作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8-10-26 07:48
        收起回复
          既然秦惠王大幅度改动了商鞅变法的措施,那么,商鞅变法致使秦国统一天下的说法就漏洞百出。秦国后来的成就是应该归功于未经秦惠王改动的那一部分,还是经过他改动的那一部分呢?秦孝公时期实行的政策是最标准的商鞅变法政策,这个时期秦国战绩很差,说明商鞅的政策降低了秦军的战斗力,可是到了后来却能够提高秦军的战斗力,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所以应该不是未经改动部分起到的作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8-10-26 22:55
          回复
            现代人重视制度和法律的作用,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把制度和法律的作用范围过度夸大和。有些历史事件的确是制度法律的区别造成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重要事件,包括秦国统一天下都和这个有关。因为越往后,各国的制度和法律就越相像,不足以造成各国在战斗力上的明显区别。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8-10-26 23:06
            回复
              有些人认为秦献公的改革不如商鞅全面,彻底,所以他的胜利一定是竭尽全力,非常辛苦才获得的,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看看秦献公的实际表现。前366年,秦国击败韩魏联军,前364年,秦军在石门斩首六万,大败魏国,赵国派军援助魏国,迫使秦军撤退,前363年,秦军进攻少梁,又是赵国派兵帮助魏国守住了城池。前362年,魏国和韩赵闹翻,公叔座击败了韩赵联军,然后他转移到少梁进攻秦军,大概是为了挽回石门战败的耻辱。结果被打的大败,自己也被俘。这样看来,秦献公时期魏国经常和韩赵组成联军对抗秦国,如果秦国的对手只有魏国,它几乎有把握必胜,它打的并不辛苦。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8-10-27 09:37
              收起回复
                商鞅的评价。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9-02-13 18:24
                回复
                  为什么商鞅变法这个全国为战争服务的体制在实践中表现却不好,秦军的战斗力不升反降呢?这个并不奇怪,比如王安石变法,如果纯粹从理论上讲,王安石制定的青苗法,市易法等,也是很高大上的,也是头头是道,理由充足,难以反驳的,但是运用到实践当中就漏洞百出。我认为有商鞅变法实践中的漏洞主要是以下几个具体原因造成的。
                  一:认为全民耕战制可以让秦国更强大的人,我想,他们的理由有两条。全民耕战制下,所有能打仗的人都会上战场,增加了秦国的兵力,所以,秦国的军事实力更加强大了。但我有一个疑问,战争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你是被秦国攻打的国家,秦国的实力比你强,而且秦国还全民皆兵,只要你不傻,为了自救,你肯定也会让那些能打仗的人都上战场,以缩小实力上的差距,尽全力来增加本方胜利的概率。如果秦国的对手战争时期也是全民皆兵的,和秦国的区别只在于平时不象秦国那样生活在军事化管理下,那他们双方兵力的增加,其结果只是强化了战争的伤亡数目和残酷性,并未给秦国带来任何的相对优势。
                    为了说明这点,可以参考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统率的魏国军队后,下了一个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可见,魏国的传统制度当中,一家子的人,父子,兄弟同时都要被征发参军,一个家庭中能打仗的人都上战场了。魏国准备和秦国交战的时候,也是全民皆兵的。


                  IP属地:四川62楼2019-02-13 21:21
                  回复
                    有些人认为全民耕战制有利于秦国的另一个理由,就在全民皆耕这方面。既然所有人都去耕地去了,那秦国的粮食产量应该会大大增加,作战时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战斗力就加强了,还举出长平之战中秦国的军粮供应比赵国充足这一例子作为证据。这一貌似有理的推论是否成立呢?
                      这种推论,其实是不够严谨的。比如,秦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和某种国家政策有主要关系吗?战国时代的著作《禹贡》,曾经评价过当时各地区土壤的情况和田地的等级,它把适合于农业的土地共分为九个级别,其中,秦国的主要农业产区—雍州关中地区的土壤被列为最高等级上上等,是全天下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还有,秦国最重要的两个农业产区,关中的渭河平原地区,四川的成都平原地区,外围都有完整的自然天险的保护,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安定有序,其他国家难以破坏干扰的状态下。即使在战国初期秦国最衰弱,长期内乱的时期,渭河平原按部就班的农业生产过程也没有遭到过破坏。


                    IP属地:四川63楼2019-02-13 21:22
                    回复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中一个步骤被打乱,最后的收获都会差很多,“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安定和平有序的外部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在这一点上,秦国的先天条件在各国中无疑是最好的。
                        自然天险同样也能保护秦国修建的的水利设施(比如都江堰),使敌国无法破坏,这些都是秦国独有的优势。商鞅变法中规定的全民耕战制只能说明秦国重视农业,但这并不是秦国独有的优势,因为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文明社会,它对于农业的重视从最早时期就开始了,而且一贯如此。比如诸子百家中专门有一家农家,它是以研究农业生产为根本思想的。儒家学派中也有重农的思想。在秦国之前的魏国变法中,有‘尽地力之教’的政策,说明那个时候的魏国,对土地的利用已经到达当时技术条件所允许的极限了。
                      既然大家都是重视农业的,那他们和商鞅法家重农思想的区别在哪里呢?他们不象商鞅那样,因为重视农业就要把工商业给消灭掉。儒家所规定的社会阶层,分为四民:士,农,工,商。因为儒家以农为本,所以把农业放在了工商业之上,不提倡大力发展工商业。但是工商业者依然是允许存在的,有它们的生存空间。秦国同时代的六国差不多也是这样。


                      IP属地:四川64楼2019-02-13 21:23
                      回复
                        完全取消工商业,是否可以增加农业从业人口,因而提高农业产量?这应该是商鞅的思路。这种思路对不对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者,耕地所用的工具都要每个农民自己生产,这样的工具质量好吗?这样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吗?除了农具之外,各种生活用具,日常用品都要自己制造,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麻烦,因而减少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呢?
                        而且,秦国也不是只有象渭河平原这样肥沃的适合农耕的土地,它也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些地方不一定在农业方面有优势。假如有些地方的水土环境只适合种桑麻,种粮食的结果是事倍功半,收获很差,政府却认为桑麻在战争中没多大用处,规定当地人只能种粮食,那他们的日子会很难过。按照一般因地制宜的做法,山区的人应该去砍柴打猎,河边的人应该去捕鱼,草地上的人应该去放牧牛羊,他们所生活的地区如果勉强搞农业生产,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生活在矿区的人,他们适合的工作只能是金属加工,因为当地的土壤用来种粮食可能完全没收成。解决的方法难道是把这些人全部赶到渭河平原上?那其他地方就都空了,而且好的农业用地总归也是有限的。
                          所以,如果没有专门的手工业,来生产各种工具和用品,没有商业交换把各地的工具,生活用品,农副产品送到使用者身边,而是象商鞅那样,强迫全体人民从事农耕这一种行业,社会缺乏分工合作,那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会大大下降,即使粮食作物本身的产量也完全可能不升反降。全民皆耕制在实践中无疑会很快暴露出它的弱点,这是一个没有经过思考,想当然的政策。法家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又提出一个最终只能起到破坏作用的政策。
                        那么,长平之战中秦国的军粮供应为什么可以比赵国充足呢?我们只需要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当时的秦国经过长期扩张,它的领土范围是赵国的好几倍,没有五六倍也有四五倍,而双方的兵力对比并没有这么悬殊,(一般认为赵国出动45万军队,秦国在60万左右。)以好几倍的国土供应只多大概三成的军队,秦国如果军粮没有赵国充足,那才是咄咄怪事。


                        IP属地:四川65楼2019-02-13 21:25
                        回复
                          二: 计首授爵制的问题在哪里呢?它的原则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给予杀死敌人,获得首级的每个士兵明确实在的奖赏。它可能的确增加了秦军士兵的战斗欲望,但是,战争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和秦军作战的对手明知战斗失败自己只会被杀死,被斩首,投降没有意义,自己的头颅还会成为敌手追求富贵的工具,那他们也会怒气充盈,拼死战斗,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最少也杀一个够本。所以,计首授爵制的结果是同时激发了敌我双方士兵的士气,自然就是互相抵消了。牛顿力学当中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斩首授爵制也一样。它看上去让秦国的拳头可以使劲的打出去,但是这种出拳方式引起的反作用力很大。和全民耕战制一样,这并没有给秦国带来战场上的相对优势。
                          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秦国军法治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像在军营一样受到严格管控,而且不停地担忧会触犯无处不在的严苛法律,他们一直很紧张,只有张没有驰,搞得非常疲倦。到了真正上战场的时候,他们反而无精打采,发挥不出战斗能量。


                          IP属地:四川66楼2019-02-13 21:25
                          收起回复
                            感谢大吧,又一个精品贴。感觉努力获得了成果。


                            IP属地:四川67楼2019-02-14 13:06
                            回复
                              附录:商鞅变法强秦的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
                                商鞅强秦这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在历史上其实远非那么理所当然。几千年后的人来评价历史人物,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而战国时期当时的人对于商鞅是怎么评价的呢?由于秦始皇焚毁各国史书,导致战国时期的可靠史料比较缺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由其他方面资料来推断,当时人对于商鞅的看法是什么。
                                战国中期正是诸子百家争鸣,著名思想家辈出的兴盛时期,他们很多人和商鞅是同时代,或者生活在商鞅死后盖棺论定,可以给他的一生进行评价的时期。比如孟子,商鞅死的时候孟子已经30多岁,而商鞅死后孟子还活了50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孟子这部书里面,并没有发现有任何对于商鞅,或者秦孝公,或者申不害的评论。我提到申不害,是因为我认为商鞅和申不害的成就都是后来秦始皇时期的李斯,赵高之流在历史书中编造的。
                                所谓“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真是这样吗?我举个例子,马陵之战前魏国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都城经年,申不害在城楼上指挥抵御,焦头烂额。不得不以答应做齐国属国为代价,请求齐国帮助解围。而这样才勉强逃过一劫。之后申不害就被解职,他的政策被放弃。都城如果被攻破,那韩国可以说就灭亡一半了。这是马陵之战时期,桂陵之战时期,秦国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这样的战绩,能够被称为“终申子之身。。。无侵韩者”吗?显然是罔顾事实,对申不害历史影响的歪曲评论。申不害时期不仅韩国遭到了进攻,而且还遭到了韩国建国以来最猛烈的进攻。竹书纪年中对韩昭侯的评价是,韩昭侯当政时期,韩国“兵寇屡交”,这个才符合事实。


                              IP属地:四川70楼2019-05-04 2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