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每当听到杨钰莹这首温柔缠绵而又婉转深情的歌曲《又见炊烟》时,不知怎的,总会唤想起依稀记忆中的家乡上方飘起的,那片片如云般的炊烟。那飘飘袅袅的炊烟,牵出了我对故土的缕缕情思,也使我奔波在外时,被为了生活打拼被折磨的疲惫心灵,得到温馨的熨贴和平和。
1 .我的家乡位于洛宁县城西南40多公里远的偏远山区,那是下峪镇东面的一个小山村。村子的南面是一面荒芜的山坡,村子里的人都叫它对门坡。这是一个被美丽的丹霞地貌装饰过的山坡,但是美丽的山坡几乎是完全赤裸的;村子后面的山坡上还有一些非常贫瘠的植被,村子前面是一条细小的河流,不过现在已经干涸了。河道的两边,不宽但平缓的沟壑里长满了杂草和白杨树、洋槐树等好多种乔木,间或也有一些荆棘等落叶灌木。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充满着原始而又朴素的美:一座座土坯垒成的土木结构的房子,一排排长满瓦松的屋顶,一堵堵被烟火熏黑的土墙,一棵棵粗大的褐色树木以及一声声妈妈呼喊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声音。村子的整个面貌仍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主流景象。
2.那是一个离现代社会看似久远,实际上并不是太遥远的年代。那时候,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还非常的困难,特别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普遍较穷。就拿我们老家来讲,许多人家不说使用煤气,就连一般的煤球也没有用过,一日三餐只能靠烧柴做饭。照明自不用说了,使用的都是昏暗的煤油灯。所以,每当晨曦初微的早晨或暮色苍茫的黄昏,那一缕缕炊烟仿佛像提前约好似的,无声的从村子里一座座透出沧桑的土坯老屋里升起,并笼罩在同样沧桑的瓦扉上,久久不能散去。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的屋脊,犹如海市辰楼,给人无限的想象;又似大海上的漂浮不定小岛,给人以不尽的神往,这一切,不但为贫瘠的日子增添了几分灵动,几分温情,几分和谐并且也增添了几份神秘和几份壮观。
当时是大集体时代,伴随着早晨炊烟的散去,吃罢早饭,在生产队长“铛、铛、铛”的上工铃声和拉长了的“上工了”的吆喝声过后,人们分别拿上劳动工具,从各自家中走出,厮跟着,按照队长的命令,奔向田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紧接着,在他们的身后,阵阵“叮叮当当”悦耳的牛铃声便回荡在村子的上空,一家挨一家的黄牛从不同的“牛圈里”走出,汇入牛的队列里;紧接着,就听见了一阵阵的接连不断的“咩咩”声:白色的羊群拥挤着,凌乱地紧跟在四平八稳、慢吞吞行走的牛队后面,一起组成了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的“大军”,分别涌向家乡四周的山坡和原野。在牛羊队伍的后面,放牛的人们(大都是老人和女人)拿着镰刀和绳子或镢头,放羊的羊倌则甩着响鞭,嘴里面不时的发出只有羊才能听得懂的命令声符,脚步匆匆的跟在羊群的后面。
出了村子,他们立即分向四面八方,到了各自的目的地后,女人们拿出针线和鞋底,在绿色的山坡上或原野里,边看管牛吃草,边纳着鞋底,其它老人们则忙着捡拾柴火、挖药材。快吃中午饭时,牛和人一起又踏着蜿蜒的山道回家。此刻,老人们的背上多了一捆捡拾的柴草,女人手里的鞋底增添了几许密密麻麻的针脚;羊群也在羊倌的指挥下,顺从的走进散发出浓浓羊膻气的圈门。下午两三点时分,早上的一幕又一次上演,这些人们和他们领导的牛、羊一起又扑进原野的怀抱,在黄昏时又一次返回。与此相应的,就是,随即在村子的上空就荡起了云一样的、蔚为壮观的蓝灰色的炊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3.“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在家乡人的眼里,炊烟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记得当时每户人家的院落外面,每到秋季都堆满了各种柴草:大多是秋季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杆,豆秸秆等,麦秸是没有的,因为麦秸还需要在冬季喂牛。院子里则堆放着从十数里外砍回来的山杂木枝条。当时还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评判标准:谁家的柴垛高就能证明男主人勤劳,谁家早晨的炊烟飘得晚表示女主人懒惰。不过那个时候,我家的柴垛在村子里总不是最高的,所以,我们家就只能是不勤不懒的一般人家了。
我们一共姊妹五个:大姐、二姐、我、弟弟、小妹。二姐不大爱讲话,但最勤劳,她只读了很少的书,就辍学了,很早就开始在家里做饭,围着锅台转。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做饭很难,但二姐总是千方百计的做出最好的饭菜。因此,直到现在,我还总是认为,二姐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厨”。后来二姐出嫁后,每次去到她家,我总是要吃上一顿她做的饭菜,重新找回当年的“味道”,而二姐也总是会满足我这个愿望的。
当二姐用柴火做好饭后,便在伙房(厨房)门口叫一声“吃饭了”,于是,我们几个就飞快的从厢房或上屋的草房(我们村子里,大多是瓦房,只有很少的人家是草房)里跑出来。在炊烟仍旧没有散尽的淡淡的“幽香”里,大口大口地朵颐着简单而又香喷喷的饭菜或每人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一时间,吃饭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4.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时代发展的脚步铿锵声中,社会前进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故乡的面貌也已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我家的草房也在三十年前变成了红砖机瓦的房屋,这是我们村第一座砖木结构房子,当时很令人羡慕。随后的年月,一座座土坯老屋也交替被砖混水泥平房所取代。而生活中,家家户户也早已用上了煤球、气罐装的煤气、电磁炉。好多人家用干柴做饭则成了偶尔改善生活的一个辅助,而玉米杆等作为燃料的习惯早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故乡的炊烟,在岁月的长河中,已被冲刷得越来越淡,最终也许一定会成为我们记忆中一份爱恋!
这份割不断爱恋,犹如风雨中涌动的海浪,时常撞击我思乡的堤岸。从20岁离家到外读书,一晃已经41年,我已经退休,人生已步入老年。40多年来,故乡仿佛成了我人生的驿站,上学时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在家停待较长时间,参加工作后,只有在外累了,或者思念浓厚时,才偶尔踏上故土,小停一天、半天,与儿时的伙伴唠唠嗑、聊聊天,回忆一下陈年往事,再在他们家吃上一顿地道的家乡饭,闻一闻久违了的炊烟清香。
5.走在繁华的城市,面对匆匆而过的人生,岁月的涤荡,生活的煎熬,实在不知道自已沦为何物?偶尔,想起儿时单薄的身影以及在炊烟下的那份渴望和期盼,感受一下眼前心里的沉甸,思绪竟犹如西天渐逝的夕阳,虽然无比的灿烂,但更多的是面对夜的无奈和彷徨。不错,我们中的好多人,为了生活,只能选择离开家乡,但这每一次的离开,并不是抛弃,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味:站在朝霞万道的村头,坐在夕阳映照的门前,闻一闻那把柴草燃烧时散发出的,不变的淡淡味道,脑袋里依然是浓浓的家的思念。也许,我们已经离开那缕炊烟太久,对亲人的思念,对家的眷恋,如渴望甘霖的土地,却不知何时抹去心中的不安,让等候成为相守的幸福,能亲手拭去心里那抹因打拼而带来的一缕忧伤。
恋家的人,不会让那缕炊烟燃断,也许,不太久远的将来,你会怀着一份素洁的心境,兑现那份幸福的承诺:夕阳西下,有一个瘦弱而佝偻的身影,坐在村头的老树下,看最后一缕夕阳被云层吞没,跌落在西方山的那一边。望着炊烟袅袅,暮色渐浓,就让心随着那簇烟火慢慢燃烧,直到燃尽成灰,方感觉出回归到久违的宁静。也只有那束柴草的味道,能让浮燥的心情在那缕炊烟中慢慢沉淀,并最后沉淀成家乡人们眼里那种特有的、宠辱不惊的淡泊。
6.又见炊烟,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感到得到解脱的心灵透彻而纯净。看那纵横交错的羊肠小道,有一种诗意的闲散;远望青山如黛,如一幅水墨画卷。眼前,袅袅炊烟飘飘荡荡,如一股乡思自心底升腾。那饱和了炊烟的相思,纵使我们走遍了万水千山,抬头望一眼月缺月圆,你一定会认定:家乡,仍是我们心中唯一的挂牵!
“又见炊烟生起,暮色照大地,想问炊烟你要去那里?夕阳有深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我恍然发现,那飘浮在儿时的炊烟,竟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融进了我的血液里。回到喧嚣而沸腾的城市,每每总是思念静谧的家乡,我总能看见它从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熏染开一个漂泊者永远的思乡情怀。每逢此时,我似乎总能听见飘飘渺渺的炊烟对我窃窃耳语:“怀念家乡的人,永远都是炊烟的孩子。”
7.对于离家的人,炊烟就像一根长长的纤绳,一头系着你,一头连着老家所在的山村,只是不知道谁拉着谁走过岁月的河。也许,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青丝变成满头白发,无论容颜憔悴落满沧桑,不变的永远是那缕炊烟以及对家乡方向的不尽向往……
一缕炊烟,一份相思;一缕炊烟,一份怀念。家乡的炊烟犹如历史酿就的琼浆,每当念起,都令我的灵魂时常在浓浓的乡愁中,酩酊大醉。
家乡的炊烟啊,纵使是地老天荒,你永远都是我心坎上一根扯不断的藤蔓!
1 .我的家乡位于洛宁县城西南40多公里远的偏远山区,那是下峪镇东面的一个小山村。村子的南面是一面荒芜的山坡,村子里的人都叫它对门坡。这是一个被美丽的丹霞地貌装饰过的山坡,但是美丽的山坡几乎是完全赤裸的;村子后面的山坡上还有一些非常贫瘠的植被,村子前面是一条细小的河流,不过现在已经干涸了。河道的两边,不宽但平缓的沟壑里长满了杂草和白杨树、洋槐树等好多种乔木,间或也有一些荆棘等落叶灌木。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充满着原始而又朴素的美:一座座土坯垒成的土木结构的房子,一排排长满瓦松的屋顶,一堵堵被烟火熏黑的土墙,一棵棵粗大的褐色树木以及一声声妈妈呼喊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声音。村子的整个面貌仍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主流景象。
2.那是一个离现代社会看似久远,实际上并不是太遥远的年代。那时候,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还非常的困难,特别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普遍较穷。就拿我们老家来讲,许多人家不说使用煤气,就连一般的煤球也没有用过,一日三餐只能靠烧柴做饭。照明自不用说了,使用的都是昏暗的煤油灯。所以,每当晨曦初微的早晨或暮色苍茫的黄昏,那一缕缕炊烟仿佛像提前约好似的,无声的从村子里一座座透出沧桑的土坯老屋里升起,并笼罩在同样沧桑的瓦扉上,久久不能散去。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的屋脊,犹如海市辰楼,给人无限的想象;又似大海上的漂浮不定小岛,给人以不尽的神往,这一切,不但为贫瘠的日子增添了几分灵动,几分温情,几分和谐并且也增添了几份神秘和几份壮观。
当时是大集体时代,伴随着早晨炊烟的散去,吃罢早饭,在生产队长“铛、铛、铛”的上工铃声和拉长了的“上工了”的吆喝声过后,人们分别拿上劳动工具,从各自家中走出,厮跟着,按照队长的命令,奔向田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紧接着,在他们的身后,阵阵“叮叮当当”悦耳的牛铃声便回荡在村子的上空,一家挨一家的黄牛从不同的“牛圈里”走出,汇入牛的队列里;紧接着,就听见了一阵阵的接连不断的“咩咩”声:白色的羊群拥挤着,凌乱地紧跟在四平八稳、慢吞吞行走的牛队后面,一起组成了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的“大军”,分别涌向家乡四周的山坡和原野。在牛羊队伍的后面,放牛的人们(大都是老人和女人)拿着镰刀和绳子或镢头,放羊的羊倌则甩着响鞭,嘴里面不时的发出只有羊才能听得懂的命令声符,脚步匆匆的跟在羊群的后面。
出了村子,他们立即分向四面八方,到了各自的目的地后,女人们拿出针线和鞋底,在绿色的山坡上或原野里,边看管牛吃草,边纳着鞋底,其它老人们则忙着捡拾柴火、挖药材。快吃中午饭时,牛和人一起又踏着蜿蜒的山道回家。此刻,老人们的背上多了一捆捡拾的柴草,女人手里的鞋底增添了几许密密麻麻的针脚;羊群也在羊倌的指挥下,顺从的走进散发出浓浓羊膻气的圈门。下午两三点时分,早上的一幕又一次上演,这些人们和他们领导的牛、羊一起又扑进原野的怀抱,在黄昏时又一次返回。与此相应的,就是,随即在村子的上空就荡起了云一样的、蔚为壮观的蓝灰色的炊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3.“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在家乡人的眼里,炊烟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记得当时每户人家的院落外面,每到秋季都堆满了各种柴草:大多是秋季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杆,豆秸秆等,麦秸是没有的,因为麦秸还需要在冬季喂牛。院子里则堆放着从十数里外砍回来的山杂木枝条。当时还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评判标准:谁家的柴垛高就能证明男主人勤劳,谁家早晨的炊烟飘得晚表示女主人懒惰。不过那个时候,我家的柴垛在村子里总不是最高的,所以,我们家就只能是不勤不懒的一般人家了。
我们一共姊妹五个:大姐、二姐、我、弟弟、小妹。二姐不大爱讲话,但最勤劳,她只读了很少的书,就辍学了,很早就开始在家里做饭,围着锅台转。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做饭很难,但二姐总是千方百计的做出最好的饭菜。因此,直到现在,我还总是认为,二姐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厨”。后来二姐出嫁后,每次去到她家,我总是要吃上一顿她做的饭菜,重新找回当年的“味道”,而二姐也总是会满足我这个愿望的。
当二姐用柴火做好饭后,便在伙房(厨房)门口叫一声“吃饭了”,于是,我们几个就飞快的从厢房或上屋的草房(我们村子里,大多是瓦房,只有很少的人家是草房)里跑出来。在炊烟仍旧没有散尽的淡淡的“幽香”里,大口大口地朵颐着简单而又香喷喷的饭菜或每人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一时间,吃饭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4.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时代发展的脚步铿锵声中,社会前进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故乡的面貌也已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我家的草房也在三十年前变成了红砖机瓦的房屋,这是我们村第一座砖木结构房子,当时很令人羡慕。随后的年月,一座座土坯老屋也交替被砖混水泥平房所取代。而生活中,家家户户也早已用上了煤球、气罐装的煤气、电磁炉。好多人家用干柴做饭则成了偶尔改善生活的一个辅助,而玉米杆等作为燃料的习惯早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故乡的炊烟,在岁月的长河中,已被冲刷得越来越淡,最终也许一定会成为我们记忆中一份爱恋!
这份割不断爱恋,犹如风雨中涌动的海浪,时常撞击我思乡的堤岸。从20岁离家到外读书,一晃已经41年,我已经退休,人生已步入老年。40多年来,故乡仿佛成了我人生的驿站,上学时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在家停待较长时间,参加工作后,只有在外累了,或者思念浓厚时,才偶尔踏上故土,小停一天、半天,与儿时的伙伴唠唠嗑、聊聊天,回忆一下陈年往事,再在他们家吃上一顿地道的家乡饭,闻一闻久违了的炊烟清香。
5.走在繁华的城市,面对匆匆而过的人生,岁月的涤荡,生活的煎熬,实在不知道自已沦为何物?偶尔,想起儿时单薄的身影以及在炊烟下的那份渴望和期盼,感受一下眼前心里的沉甸,思绪竟犹如西天渐逝的夕阳,虽然无比的灿烂,但更多的是面对夜的无奈和彷徨。不错,我们中的好多人,为了生活,只能选择离开家乡,但这每一次的离开,并不是抛弃,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味:站在朝霞万道的村头,坐在夕阳映照的门前,闻一闻那把柴草燃烧时散发出的,不变的淡淡味道,脑袋里依然是浓浓的家的思念。也许,我们已经离开那缕炊烟太久,对亲人的思念,对家的眷恋,如渴望甘霖的土地,却不知何时抹去心中的不安,让等候成为相守的幸福,能亲手拭去心里那抹因打拼而带来的一缕忧伤。
恋家的人,不会让那缕炊烟燃断,也许,不太久远的将来,你会怀着一份素洁的心境,兑现那份幸福的承诺:夕阳西下,有一个瘦弱而佝偻的身影,坐在村头的老树下,看最后一缕夕阳被云层吞没,跌落在西方山的那一边。望着炊烟袅袅,暮色渐浓,就让心随着那簇烟火慢慢燃烧,直到燃尽成灰,方感觉出回归到久违的宁静。也只有那束柴草的味道,能让浮燥的心情在那缕炊烟中慢慢沉淀,并最后沉淀成家乡人们眼里那种特有的、宠辱不惊的淡泊。
6.又见炊烟,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感到得到解脱的心灵透彻而纯净。看那纵横交错的羊肠小道,有一种诗意的闲散;远望青山如黛,如一幅水墨画卷。眼前,袅袅炊烟飘飘荡荡,如一股乡思自心底升腾。那饱和了炊烟的相思,纵使我们走遍了万水千山,抬头望一眼月缺月圆,你一定会认定:家乡,仍是我们心中唯一的挂牵!
“又见炊烟生起,暮色照大地,想问炊烟你要去那里?夕阳有深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我恍然发现,那飘浮在儿时的炊烟,竟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融进了我的血液里。回到喧嚣而沸腾的城市,每每总是思念静谧的家乡,我总能看见它从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熏染开一个漂泊者永远的思乡情怀。每逢此时,我似乎总能听见飘飘渺渺的炊烟对我窃窃耳语:“怀念家乡的人,永远都是炊烟的孩子。”
7.对于离家的人,炊烟就像一根长长的纤绳,一头系着你,一头连着老家所在的山村,只是不知道谁拉着谁走过岁月的河。也许,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青丝变成满头白发,无论容颜憔悴落满沧桑,不变的永远是那缕炊烟以及对家乡方向的不尽向往……
一缕炊烟,一份相思;一缕炊烟,一份怀念。家乡的炊烟犹如历史酿就的琼浆,每当念起,都令我的灵魂时常在浓浓的乡愁中,酩酊大醉。
家乡的炊烟啊,纵使是地老天荒,你永远都是我心坎上一根扯不断的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