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情况完全不同
明朝,勋贵宗室是只占据地位和经济补偿,而不能掌权的(除了开国时期)
明朝主要掌权的是士大夫阶层,再就是作为皇帝代表的太监
清朝完全不同,清朝“首崇满洲”,满洲亲贵阶层是整个皇权的后盾和基础
明末,起码崇祯即位时,明朝的中央权威并没有衰落,九千岁说杀就杀,首辅说换就换,因为战事不利被砍了的大臣也不知道多少
清朝就不同了,太平天国起义和同期其他各路反王,实际上彻底击垮了清朝的立国基础,八旗绿营兵彻底废掉,汉人士大夫阶层崛起,后面甲午战争,清朝权威丧尽(打不过英法也就罢了,打不过日本是怎么回事?)
到辛丑条约,东南互保拒绝勤王,八国联军进京,连皇城脚下的人们都对大清没了敬畏了
所以革命党兴起之时,清朝中央权威是个丧尽的状态
那么,明朝对亲贵开刀,是有实现的可能性的——第一中央权威没有衰落,第二不会动摇自己的权力基础(反正亲贵不掌权),反而对亲贵开刀后的收益可以收买士大夫
清朝对亲贵开刀,则是完全的自寻死路——第一中央权威丧尽,第二当时清朝能稳固依靠的也就是亲贵阶层,其他人早就首鼠两端,随时准备跑路了
这两者可行性上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