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9贴子:21,881
  • 12回复贴,共1

许安民:梁山泊边寻古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8-10-07 14:43回复
    梁山泊边寻古州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济州、郓州、东平府简考
    ● 许安民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义水泊梁山;他们曾经南征北战,“铁马夜嘶山月小,玄猿秋啸暮云稠”,因此书中提到的古地名很多。岁月悠悠。这些古地名,有的沿用至今;有的改名、迁址,中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经消失了。《水浒传》中反复出现过的济州、郓州、东平府,都是真实存在的古地名和行政区名。
    山东省梁山县,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梁山就位于县城的东南部。这里离济宁、郓城、东平都不远。初读《水浒传》,以为济州州治就是现在的济宁,郓州州治就是现在的郓城县城。后来通过学习,才逐渐知道,济州、郓州的治所均曾多次迁徙,最早的“济州”,竟然是在今聊城市茌平县境内的碻磝(qiāo'áo);“郓州”长期设在今东平县境内,还曾“吞并”过济州;“东平郡”也曾设在郓城;“东平府”则是由郓州“升格”改名而来。我想,这些事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清楚,特根据有关史料和相关资料,对梁山泊及附近的古州、府——济州、郓州、东平府的来龙去脉加以整理,或对初读《水浒传》、想了解梁山泊附近古地名者有所裨益。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10-07 14:44
    回复
      一、梁山泊

      既然济州、郓州、东平府都在梁山泊附近,在《水浒传》中又都和梁山泊有不解之缘,所以首先说说梁山泊。
      “梁山泊”和“济州”两个地名,是在《水浒传》第十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里同时出现的。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后,杀死了受高俅指使追杀他的陆虞侯、富安及差拨三人,官府挨捕甚紧。林冲在柴进庄上躲了五七日,为不连累柴进,执意要走。柴进向林冲推荐一个去处时说:“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常寄书往来。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伙如何?”
      梁山泊 ,在今山东省梁山、东平 、郓城等县间,本系古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因黄河多次决口淤积,泽面北徙,环梁山成巨泊,始称梁山泊。梁山周围滞洪的最早记录,是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决于滑州(今河南省滑县),洪水东注,“环梁山合于汶”;“梁山泊”名称在文献中最早出现,是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4记载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水浒传》中写北宋年间梁山泊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也所言非虚。《梁山县志·大事记》记载:“宋天禧三年(1019年) 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宋熙宁十年(1077年) 此年至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黄河连续决口,梁山泊水势达到极盛时期,有‘方圆八百里’之说。宋政和年间,宋江等好汉起义,占据梁山,主要活动于鲁、豫、皖、苏一带,给宋王朝沉重打击。宣和三年(1121年),在海州被张叔夜率官军击溃。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黄河改道走淮、泗入海,梁山泊渐涸为陆地,百姓垦种。”古代诗人们面对梁山泊,也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长天野浪相依碧,落日残云共作红”(宋·宋庠);“巨泽杳无际,斋船渡日撑”(宋·韩琦);“梁山水泊八百里,容得碧鸥千万群”(元·袁桷);“济阴极东原,连云浩无际”(元·朱思本)……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在其《水泊梁山考记》中经考证断定:“唐宋时期的梁山泊,它南至巨野,北至梁山以北数里,东到济宁南旺湖畔,西至郓城黄堆集(后有碑文为证)。以今日计程,南北长约三百里,东西宽约一百四十里,可知《水浒传》中谓‘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并非夸大之词。”(引自梁山县政协文史委《梁山之水》,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第82页)京剧《乌龙院》:“这梁山泊四下方圆八百里,纵横河港一千条,地势险要。”后来,“和巨野泽被梁山泊接替一样,梁山泊被安山湖等湖泊接替了。金末梁山泊大部涸为农田后,其残水沿北清河退缩到安山(笔者注:安山,即安民山,俗称小安山,在今梁山县境内)周围,于是因名安山湖;另一支残水……向东南退缩,依次形成马踏、南旺、蜀山、马场、南阳、独山、微山等湖;这些湖原来是巨野泽的一部分,五代后又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金末之后,它们便和安山湖相分离,各自成湖了。”(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岳玉玺《梁山泊古今考略》。引自梁山县政协文史委1981年1月出版的《梁山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78—179页)“安山湖……旧小洞庭也。明贯小洞庭,开会通河,置湖岸南以济运,周围八十三里有余”,明、清两朝,“垒受河患十余次。咸丰甲寅,河决兰阳,安民山屹立波中二十年。”(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安山湖一直存在到二十世纪中叶。关于东平湖,《梁山县志·湖泊·大野泽》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汶水不能北注,滞蓄于安山湖,汛期黄河水倒漾入湖,湖面日益増广。为防黄水南侵,当地民众修筑了从黄河岸边的十里堡到东平州城西解河口的围堤,形成周围87千米的滞洪区,始称“积水洼”(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东平湖一级湖区),1939年“东平湖西办事处”成立后,才普遍使用“东平湖”的名称。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10-07 14:45
      回复
        二、济 州
        因梁山泊是“山东济州管下的一个水乡”,而且是三任梁山泊主——王伦、晁盖、宋江及众好汉聚义的地方,所以《水浒传》中提到济州之处甚多;北宋王朝屡次征剿梁山农民起义军,也都是从当时的济州(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水陆并进直奔梁山的。
        历史上,济州曾先后有过三处州治:碻磝、巨野、任城。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置济州,因其地临济水而得名,治于碻磝(其故址在今聊城市茌平县西南高垣墙村),领东平、济北、濮阳、平原四郡十二县(范县、蛇丘、鄄城、茌平、谷城等)。碻磝城位于济水南岸,即后来的黄河南岸,是河上要津,史称碻磝津。当时,碻磝城作为大河重镇,是南北双方保卫疆土、扩充地盘的往来关隘和军事要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于碻磝津置关,名济州关,隋末废。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州城为河所陷,辖地并入郓州。
        五代时期,由于黄河屡次溃决,河道南移,大野泽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大,泽面北徙,环梁山成巨泊,称之为“八百里梁山泊”。港汊纵横、莲苇绵蔓、一望无际、地势险要的大野泽、梁山泊,历来是农民聚众起事的地方。由于济水与大野泽相通,地处大野泽西南部的巨野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后周政府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对这一带的统治,于广顺二年(952年)分郓州重置济州,治巨野(今县南)。这便是《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
        金天德二年(1150年),黄河泛滥,淹没巨野,济州又迁到任城。其间,在巨野、任城两地数次来回迁移。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又因巨野一带曾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府治仍在巨野。次年,移府治于任城。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济宁府为济宁路,辖兖州、济州、单州。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州,属兖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隶兖沂曹济道(治济宁)。1948年8月,济宁全境解放。1953年7月,建立济宁专署,1967年改称济宁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济宁市。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10-07 14:45
        回复
          三、郓 州
          《水浒传》第23回、第45回、第48回、第49回、第119回等回目中,都提到过郓州。“郓州”的名号,还在宋江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起了重要作用:宋江两次攻打祝家庄不成,又被祝家庄捉去了几个头领,因而在寨中眉头不展,面带忧容。恰在此时,来投奔梁山的登州兵马提辖孙立主动提出,由于自己和祝家庄的教师铁棒栾廷玉是一个师父教的武艺,彼此熟悉,“我们今日只做登州对调来郓州守把,经过来此相望,他必然出来迎接。我们进身入去,里应外合,必成大事。”宋江听说此计大喜,把愁闷都撇在九霄云外,经过精心安排,孙立、宋江里应外合,顺利地打下了祝家庄。这祝家庄属郓州管辖。当栾廷玉向庄主祝朝奉介绍孙立“今奉总兵府对调他来镇守此间郓州”时,祝朝奉道:“老夫亦是治下。”
          不少人认为郓州一直设在郓城县。其实,郓州设立于隋开皇十年(590年),治万安;郓城县设立于隋开皇十八年,系由万安县改名而来,比郓州的设立还晚了八年;当时州治、县治都在今郓城县城东约九公里处的古郓邑(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冬,始城郓,为鲁西鄙,地邻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yì侵轶:侵犯袭击],故名郓。据考该“郓邑”址在今郓城县城东九公里处的张营)。(另:《山东通志》卷三《泰安府·东平州》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县”。也说明郓州的设立要早于郓城县的设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郓州属河南道,镇五县:一须昌、二巨野、三宿城、四寿张、五郓城。贞观八年(634年),以州治卑湿,徙郓州州治于须昌(在今东平县州城镇西北7.5公里、郓城东北约50公里,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东经116°20′、北纬35°43′-36°71′之间。已淹没于东平湖中),下领九县:须昌县、寿张县、郓城县、巨野县、卢县、平阴县、东阿县、阳谷县、中都县。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郓州“管县十:东平、须昌、阳谷、寿张、卢、东阿、郓城、巨野、平阴、中都。”金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决阳武,由郓城县境东流入梁山泊;为避河决,郓城县徙治地势较高的盘沟,即现在的郓城县城。清·光绪《郓城县志》卷一《方域志·沿革》:“自隋置郓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以上,郓州即今郓城县。自贞观八年至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郓州即今东平州”。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东平县州城)。
          历史上,郓州名称多有变动。隋大业二年(606年),改郓州为东平郡,治郓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东平郡改郓州,初治郓城,后治须昌。唐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州改郡,郓州改为东平郡(治须昌);乾元元年(758年),全国郡改州,东平郡又改为郓州(治须昌)。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郓州为东平府,至此不复置郓州。
          无论州治设在郓城还是设在须昌,郓州都是战略要地。从隋开皇十年至北宋宣和元年(公元590—1119年)郓州存续的五百三十年间,以“郓州”命名且驻郓州或虽未以郓州命名但治所在郓州的更高级别的行政机构有:
          郓州总管府。唐武德五年 (622年) 讨平徐圆朗,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 州32 县,府治郓州(今郓城县)。总管府作为州级政区之上的政治建制,既管民政,又管军政,甚至拥有中央授予的州县官员任免权。总管府的军事职能,主要是镇抚一方;其次是训教管内府兵,管理军坊。按照常例,凡任总管之职者,必定兼任驻在州的刺史——二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且以驻在州的全名作为本总管府的专名,合称"囗州总管府"。这是隋唐时代总管府、都督府的显著特征。
          郓州都督府。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郓州总管府为郓州都督府,府治郓州(今郓城县),管州十二:郓州、兖州、青州、齐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辖七十三县。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其属州是上下级的统属关系,具体表现在上下级行政关系、对属州的监察职能以及军事管理职能等三个方面。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唐贞观元年(627年)撤府。
          平卢淄青节度使(淄青镇)。其治所原在青州,辖青、淄、齐、沂、密、海六州。由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巳借战争时机不断扩充地盘,到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其地盘已扩大为淄、青、齐、登、莱、兖、海、沂、密、郓、曹、濮、德、棣、徐等十五州之地,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几乎全部,以及江苏省北部的徐州、连云港,河南省东北部的濮阳等地区。为了更好地控制新得到的曹、濮、兖、郓、徐五州,同年,李正巳把镇治从青州迁移到郓州,并以其子李纳为青州刺史,镇守青州。至此,平卢淄青节度使(淄青镇)成为唐朝的第一大藩镇。后来,李正巳之孙李师古、李师道先后担任节度使,二人皆图谋自立,并联合其他节度使,反叛朝廷。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唐宪宗下诏讨伐淄青镇,朝廷派遣大将田弘正、李光颜、李愬等率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镇联合举兵共同讨伐,从而形成了数路大军一起压到淄青镇的局面。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淄青军节节败退,淄青镇内部也开始瓦解。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驻扎在阳谷的淄青军都兵马使刘悟率一万多军队举兵反正,从阳谷杀回郓州,真捣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老巢;同时他还派人通知魏博军,请求援助。一夜之间,刘悟军攻破郓州城,杀死了李师道,向朝廷投降。淄青镇其他各州也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割据长达六十年之久的淄青镇最终被唐朝廷收复了。
          天平军节度使。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山东藩镇李师道被杀后,唐王朝将原平卢淄青节度使所辖地区平分为三道,以华州刺史、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马摠(zǒng)为郓、曹、濮节度观察使;十五年,改称天平军,辖郓、曹、濮三州,治所在郓州。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因刘总以幽镇地归顺朝廷,徙天平军节度使,乃召马摠归京。马摠归京途中,刘总病死,于是复命马摠还镇天平军。原来的淄青镇一分为三后,各自管辖其所辖范围,势力均衡,都直接服从朝廷,成为唐王朝牢固控制的地区。唐咸通五年(864年),天平军增领齐州、棣州;咸通十三年(876年),齐州、棣州划出。北宋沿袭唐制,仍置天平军。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以郓州属京东路。
          京东西路安抚使。历史资料中记载京东西路安抚使使治郓州有三次: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须城,治郓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须昌为须城县,为郓州治)。二、庆历(1041—1048)初,置西路安抚使。三、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析京东路西部置,治郓州,后徙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南)。当时全国分十五路,路下辖府、州、军、监、县等。“安抚使”为掌管一路军事和民政的高级官员,也称“经略安抚使”。
          郓州大都督府。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郓州为大都督府。宣和元年(1119年)改为东平府。该史料见《山东通志》卷三《泰安府·东平州》。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10-07 14:46
          回复
            四、东平府

            《水浒传》中两次集中写东平府。第一次是二十六回,关系到梁山好汉、打虎英雄武松的命运。武松为给哥哥武大郎报仇,在到县里告状官府不予受理的情况下,杀了仇人潘金莲和西门庆,提着两颗人头、押着王婆,到阳谷县衙投案自首。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为自己上东京去了一遭等好处,一心要周全他,把人们的招状从新做过,将罪行改得轻了,念给武松听后,写一道申解公文,将一干人犯,解本管东平府,申请发落。东平府尹陈文昭是个聪察的官,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把招稿卷宗都改得轻了上报,并差人星夜赴京师与他干办,从而判王婆凌迟处死,判武松脊杖四十、迭配孟州牢城。武松看剐了王婆,自和两个防送公人,离了东平府,径投孟州去了。第二次写东平府,则关系到梁山的前途和命运——卢俊义与宋江谁为山寨之主。按晁盖晁天王遗言,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就应做梁山泊主;但卢俊义执意让宋江做,众头领对卢俊义做梁山泊主也啧有烦言。宋江为不负晁盖遗言,提出向梁山泊附近的东平府、东昌府借粮:“可写下两个阄儿,我和卢员外各拈一处。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宋江拈了东平府,卢俊义拈了东昌府。结果,宋江先打下东平府,名正言顺地坐上了梁山泊第一把交椅。
            宋宣和元年 (1119年) 升郓州为东平府,府治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宋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癸已,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南宋高宗)移军东平。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立刘豫为傀儡皇帝,国号大齐,始治大名,后迁治东平府须城(今州城),时称"东京"。元改东平府为东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10-07 14:46
            回复
              上述考证,内容均取自相关史料或权威资料。但由于原记载多有不一致处,笔者含毫有寄,反复斟酌,方有此篇。由于本人对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学习不够,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IP属地:山东7楼2018-10-07 14:47
              回复
                作者简介:
                许安民,男,1947年7月生,大学文化程度,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石庙村人。曾任中共梁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梁山县档案局局长兼县档案馆馆长、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梁山县劳动局局长等职,并曾任《梁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梁山志》副主编。作品有《古代名人咏梁山》《汉冀州刺史王纯碑碑文注释》等。现为梁山县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梁山县水浒研究学会顾问、梁山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IP属地:山东8楼2018-10-07 14:48
                回复
                  重发6楼截图——


                  IP属地:山东9楼2018-10-07 21:08
                  回复


                    IP属地:山东10楼2018-10-09 11:06
                    回复


                      IP属地:山东11楼2018-10-09 11:06
                      回复


                        IP属地:山东12楼2018-10-09 11:07
                        回复


                          IP属地:山东13楼2018-10-09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