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郓 州
《水浒传》第23回、第45回、第48回、第49回、第119回等回目中,都提到过郓州。“郓州”的名号,还在宋江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起了重要作用:宋江两次攻打祝家庄不成,又被祝家庄捉去了几个头领,因而在寨中眉头不展,面带忧容。恰在此时,来投奔梁山的登州兵马提辖孙立主动提出,由于自己和祝家庄的教师铁棒栾廷玉是一个师父教的武艺,彼此熟悉,“我们今日只做登州对调来郓州守把,经过来此相望,他必然出来迎接。我们进身入去,里应外合,必成大事。”宋江听说此计大喜,把愁闷都撇在九霄云外,经过精心安排,孙立、宋江里应外合,顺利地打下了祝家庄。这祝家庄属郓州管辖。当栾廷玉向庄主祝朝奉介绍孙立“今奉总兵府对调他来镇守此间郓州”时,祝朝奉道:“老夫亦是治下。”
不少人认为郓州一直设在郓城县。其实,郓州设立于隋开皇十年(590年),治万安;郓城县设立于隋开皇十八年,系由万安县改名而来,比郓州的设立还晚了八年;当时州治、县治都在今郓城县城东约九公里处的古郓邑(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冬,始城郓,为鲁西鄙,地邻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yì侵轶:侵犯袭击],故名郓。据考该“郓邑”址在今郓城县城东九公里处的张营)。(另:《山东通志》卷三《泰安府·东平州》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县”。也说明郓州的设立要早于郓城县的设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郓州属河南道,镇五县:一须昌、二巨野、三宿城、四寿张、五郓城。贞观八年(634年),以州治卑湿,徙郓州州治于须昌(在今东平县州城镇西北7.5公里、郓城东北约50公里,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东经116°20′、北纬35°43′-36°71′之间。已淹没于东平湖中),下领九县:须昌县、寿张县、郓城县、巨野县、卢县、平阴县、东阿县、阳谷县、中都县。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郓州“管县十:东平、须昌、阳谷、寿张、卢、东阿、郓城、巨野、平阴、中都。”金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决阳武,由郓城县境东流入梁山泊;为避河决,郓城县徙治地势较高的盘沟,即现在的郓城县城。清·光绪《郓城县志》卷一《方域志·沿革》:“自隋置郓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以上,郓州即今郓城县。自贞观八年至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郓州即今东平州”。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东平县州城)。
历史上,郓州名称多有变动。隋大业二年(606年),改郓州为东平郡,治郓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东平郡改郓州,初治郓城,后治须昌。唐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州改郡,郓州改为东平郡(治须昌);乾元元年(758年),全国郡改州,东平郡又改为郓州(治须昌)。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郓州为东平府,至此不复置郓州。
无论州治设在郓城还是设在须昌,郓州都是战略要地。从隋开皇十年至北宋宣和元年(公元590—1119年)郓州存续的五百三十年间,以“郓州”命名且驻郓州或虽未以郓州命名但治所在郓州的更高级别的行政机构有:
郓州总管府。唐武德五年 (622年) 讨平徐圆朗,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 州32 县,府治郓州(今郓城县)。总管府作为州级政区之上的政治建制,既管民政,又管军政,甚至拥有中央授予的州县官员任免权。总管府的军事职能,主要是镇抚一方;其次是训教管内府兵,管理军坊。按照常例,凡任总管之职者,必定兼任驻在州的刺史——二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且以驻在州的全名作为本总管府的专名,合称"囗州总管府"。这是隋唐时代总管府、都督府的显著特征。
郓州都督府。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郓州总管府为郓州都督府,府治郓州(今郓城县),管州十二:郓州、兖州、青州、齐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辖七十三县。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其属州是上下级的统属关系,具体表现在上下级行政关系、对属州的监察职能以及军事管理职能等三个方面。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唐贞观元年(627年)撤府。
平卢淄青节度使(淄青镇)。其治所原在青州,辖青、淄、齐、沂、密、海六州。由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巳借战争时机不断扩充地盘,到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其地盘已扩大为淄、青、齐、登、莱、兖、海、沂、密、郓、曹、濮、德、棣、徐等十五州之地,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几乎全部,以及江苏省北部的徐州、连云港,河南省东北部的濮阳等地区。为了更好地控制新得到的曹、濮、兖、郓、徐五州,同年,李正巳把镇治从青州迁移到郓州,并以其子李纳为青州刺史,镇守青州。至此,平卢淄青节度使(淄青镇)成为唐朝的第一大藩镇。后来,李正巳之孙李师古、李师道先后担任节度使,二人皆图谋自立,并联合其他节度使,反叛朝廷。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唐宪宗下诏讨伐淄青镇,朝廷派遣大将田弘正、李光颜、李愬等率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镇联合举兵共同讨伐,从而形成了数路大军一起压到淄青镇的局面。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淄青军节节败退,淄青镇内部也开始瓦解。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驻扎在阳谷的淄青军都兵马使刘悟率一万多军队举兵反正,从阳谷杀回郓州,真捣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老巢;同时他还派人通知魏博军,请求援助。一夜之间,刘悟军攻破郓州城,杀死了李师道,向朝廷投降。淄青镇其他各州也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割据长达六十年之久的淄青镇最终被唐朝廷收复了。
天平军节度使。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山东藩镇李师道被杀后,唐王朝将原平卢淄青节度使所辖地区平分为三道,以华州刺史、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马摠(zǒng)为郓、曹、濮节度观察使;十五年,改称天平军,辖郓、曹、濮三州,治所在郓州。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因刘总以幽镇地归顺朝廷,徙天平军节度使,乃召马摠归京。马摠归京途中,刘总病死,于是复命马摠还镇天平军。原来的淄青镇一分为三后,各自管辖其所辖范围,势力均衡,都直接服从朝廷,成为唐王朝牢固控制的地区。唐咸通五年(864年),天平军增领齐州、棣州;咸通十三年(876年),齐州、棣州划出。北宋沿袭唐制,仍置天平军。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以郓州属京东路。
京东西路安抚使。历史资料中记载京东西路安抚使使治郓州有三次: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须城,治郓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须昌为须城县,为郓州治)。二、庆历(1041—1048)初,置西路安抚使。三、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析京东路西部置,治郓州,后徙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南)。当时全国分十五路,路下辖府、州、军、监、县等。“安抚使”为掌管一路军事和民政的高级官员,也称“经略安抚使”。
郓州大都督府。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郓州为大都督府。宣和元年(1119年)改为东平府。该史料见《山东通志》卷三《泰安府·东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