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舍友gzz商量组队做工程实践,闲聊中谈到了考研数学,我说我为了应付考研,从大三下学期才开始自学高数,果然最后考的一塌糊涂,,,
然后他说他学过了3遍高数,,,最初是15岁的时候,他们老师晚上带他们学高数,,,15岁,,,那不应该是初三或者高一吗?然后得知他竟然没上过高中???orz,,
我原本以为西交少年班是和科大少年班一样都是高中的时候考的,,,原来不是,他竟然是直接从初中就考去了西交少年班。。。orz
现在回想,我15岁的时候在干嘛?那时候还满脑子qq飞车,各科都学的一塌糊涂,,,而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在学高等数学了,还考上了西交少年班,,,
真的,有时候决定一个人的,不是智商,而是眼界,,,当然智商也很重要,
而眼界,我更想用“选择”来代替。不是说选A还是选B的那种“选择”,而是有前瞻性地选择努力的方向。
就像如果13年考研,选择考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的研究生,然后去选择机器学习或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方向,真的太·完美了,
那时候计算机考研还不像现在这么难,至于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更是被关于安卓、ios的话题所碾压。但是从14年开始,人工智能突然大火,然后15,16年算法岗开始待遇爆炸,,其实如果选择那个时候入行,依然很容易,而到了18年,算法岗明显竞争过于激烈,大家都转行过来了,有种当年安卓ios的感觉,,,其实”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努力,如果有人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知道什么时候该选择什么方向,那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后知后觉,就像从13年开始互联网行业爆发,直到17年才在高考中反应出来,当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选择计算机专业而不是金融时,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入行时期了,在这之后,市场会动态平衡,就像16年17年的算法岗,因为市场扩张,你随便学一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打几个比赛,就能轻松拿到大厂的算法岗offer,而18年开始,人数爆炸,就只有真正的大佬才能拿到大厂offer了,当然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哎,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感觉逻辑不是很严密,就酱吧~

然后他说他学过了3遍高数,,,最初是15岁的时候,他们老师晚上带他们学高数,,,15岁,,,那不应该是初三或者高一吗?然后得知他竟然没上过高中???orz,,
我原本以为西交少年班是和科大少年班一样都是高中的时候考的,,,原来不是,他竟然是直接从初中就考去了西交少年班。。。orz
现在回想,我15岁的时候在干嘛?那时候还满脑子qq飞车,各科都学的一塌糊涂,,,而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在学高等数学了,还考上了西交少年班,,,
真的,有时候决定一个人的,不是智商,而是眼界,,,当然智商也很重要,
而眼界,我更想用“选择”来代替。不是说选A还是选B的那种“选择”,而是有前瞻性地选择努力的方向。
就像如果13年考研,选择考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的研究生,然后去选择机器学习或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方向,真的太·完美了,
那时候计算机考研还不像现在这么难,至于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更是被关于安卓、ios的话题所碾压。但是从14年开始,人工智能突然大火,然后15,16年算法岗开始待遇爆炸,,其实如果选择那个时候入行,依然很容易,而到了18年,算法岗明显竞争过于激烈,大家都转行过来了,有种当年安卓ios的感觉,,,其实”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努力,如果有人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知道什么时候该选择什么方向,那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后知后觉,就像从13年开始互联网行业爆发,直到17年才在高考中反应出来,当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选择计算机专业而不是金融时,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入行时期了,在这之后,市场会动态平衡,就像16年17年的算法岗,因为市场扩张,你随便学一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打几个比赛,就能轻松拿到大厂的算法岗offer,而18年开始,人数爆炸,就只有真正的大佬才能拿到大厂offer了,当然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哎,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感觉逻辑不是很严密,就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