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51贴子:412,834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确实发生过南北榜事件,大批北方各省级的考生跳出来油型。但他们并不是像《雍正王朝》这部分所写的那样反对煌蒂某些政策,而是针对考官的,认为考官录取不公正,要求煌蒂出面主持“公道”。事情的原委大致是,明初开科取士,考官录取的几乎全部是江浙等南方各省的考生,北方各省考生皆落榜。北方考生坚称此事存在重大舞弊,群情激愤,要求重考。后来闹大了,朱元璋确实处理了考官,又重考录取了大批北方考生,后来干脆开南北两榜,按比例录取南北双方的考生。但实际上,此事也未必真存在舞弊。因为江浙等南方各省经济发达,有更多余力供养子弟脱产读书学习,即使按完全相同的标准考试,南方各省的高分率也远远高于北方。但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两派士人,还是对北方各省予以了照顾,类似于现代的少数民族加分、优先提干


IP属地:四川184楼2024-08-06 11:26
回复
    煌拳制度下拳力高度垄断,只有煌蒂一家,读书人可是千千万万。所以,读书人不可能通过联合罢考来要挟煌蒂。除非当时是分裂的,多个小王朝、小王国同时并立,士人可以在不同政拳之间自油流动,入赵则赵重,出齐则齐轻,助楚则楚强,叛魏则魏伤。在这种情况下,国君需要求着士人帮助自己。否则,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士人只能求着君王


    IP属地:四川189楼2024-08-06 12:18
    回复
      整治领域本来就充满着各种血腥与肮脏,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使最好的整治制度,也只能做到把利益之争公开化、规划化,将血腥与肮脏限定在一定范围,不可能彻底消除。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治没有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事实上,只要有一丝改善的可能性,都应当尽量去争取。因为即使很小的进步,也可能惠及千万人。古人讲“公门之中好修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宝钗的整治理想,不管你认为她是不是幼稚,那也是在追求正义。当然了,追求正义也不等于要无谓的牺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也是很好的变通策略


      IP属地:四川191楼2024-08-25 16:42
      回复
        整治领域本来就充满着各种血腥与肮脏,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使最好的整治制度,也只能做到把利益之争公开化、规划化,将血腥与肮脏限定在一定范围,不可能彻底消除。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治没有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事实上,只要有一丝改善的可能性,都应当尽量去争取。因为即使很小的进步,也可能惠及千万人。古人讲“公门之中好修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宝钗的整治理想,不管你认为她是不是幼稚,那也是在追求正义。当然了,追求正义也不等于要无谓的牺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也是很好的变通策略。宝钗不是说了吗?如果做不了好官,就不如索性不做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IP属地:四川192楼2024-08-25 16:43
        回复
          雍正对兄弟比较过分的地方,主要是雍正不是直接杀掉兄弟,而是用各种手段加以侮辱,像“阿其那”、“塞思黑”之类,这实际上也等于是变相地侮辱了他自己。至于宫廷斗争,手足相残,在皇权史上早已经是常态,不足为怪。唯有雍正别出心裁地羞辱自己兄弟,显得非常怪异。所以,乾隆上台后把雍正这些损人不利己的手段基本上都取消、翻案了。历史上的雍正,刚上台没多久就收拾了胤禩等人。但电视剧《雍正王朝》却喜欢把雍正美化成仁至义尽、迫不得已的样子,这样就等于把雍正弄得很怯懦,跟历史上雷厉风行、快意恩仇的雍正完全相反了


          IP属地:四川196楼2024-09-08 08:00
          回复
            雍正对兄弟比较过分的地方,主要是雍正不是直接杀掉兄弟,而是用各种手段加以侮辱,像“阿其那”、“塞思黑”之类,这实际上也等于是变相地侮辱了他自己。至于宫廷斗争,手足相残,在皇权史上早已经是常态,不足为怪。唯有雍正别出心裁地羞辱自己兄弟,显得非常怪异。所以,乾隆上台后把雍正这些损人不利己的手段基本上都取消、翻案了。历史上的雍正,刚上台没多久就收拾了胤禩等人。但电视剧《雍正王朝》却喜欢把雍正美化成仁至义尽、迫不得已的样子,这样就等于把雍正弄得很怯懦,跟历史上雷厉风行、快意恩仇的雍正完全相反了


            IP属地:四川197楼2024-09-08 18:00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8楼2024-09-08 18:08
              回复
                《雍正王朝》这类剧都带有宣传目的,意在把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塑造成“仁君”,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崇拜。而且这类剧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被竭力吹捧成“仁君”的男女主角,在历史上恰恰是以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出名,包括汉武帝、武则天、雍正等等。皇家之间的权力斗争,原本谈不上是非。宫廷内斗也往往是更加没有底线的一方获胜。但《雍正王朝》这类剧却专门挑出传统史书上认为的“暴君”,加以道德化,把他们的主动权谋描绘为迫不得已,是对手步步紧逼、自身仁至义尽后采取的自救措施。跟这种美化相对应,就是将权斗失败方加以丑化,并无限夸张其实力。比如,胤禩在雍正初年就被剪除。但《雍正王朝》不仅延长了胤禩的政治生命,还极大地夸张其政治能量,说他在雍正上台后还能组织策划逼宫。编导的目的自然是要让观众敬佩雍正,居然扳倒了这么强大、邪恶的对手


                IP属地:四川202楼2024-09-10 08:53
                回复
                  历史上的胤禩在雍正初年就被圈禁,圈禁不久便死了,死的悄无声息,也没见谁出来关心其真实死因。倒是雍正喜欢喋喋不休地痛骂胤禩,在胤禩死了以后,雍正还骂不绝口,甚至宣称胤禩之死是“冥诛”。足见,胤禩当年虽然人缘很好,但并没有培植出多少有实力的死党,看上去声势浩大,实际上不堪一击。雍正痛恨胤禩,大约只是因为胤禩当年太活跃、太高调、太出风头。所以,乾隆上台以后也就悄悄赦免了胤禩一支


                  IP属地:四川203楼2024-09-10 09:00
                  回复
                    另外,顺便一说,胤祥在历史上确实是雍正的死党,但不知何故,胤祥的两个儿子弘昌、弘晈却在乾隆初年卷入了弘晳逆案,遭到了乾隆的处罚。嗣位的怡亲王弘晓也动辄被乾隆当庭申斥。雍正当年把胤禩一支当主要敌人,乾隆却更忌惮弘晳。哪怕弘晳只是关起门来过煌蒂瘾,并无实质的谋逆图谋,乾隆也把这个案子升级为逆案,斥责弘晳“行止不端,浮躁乖张,于朕前毫无敬谨之意,惟以谄媚庄亲王为事,且胸中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


                    IP属地:四川204楼2024-09-10 09:08
                    回复
                      这个是剧组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偏差。剧组主观上是要描写胤禩是多么可怕的对手,雍正能够扳倒那么强大的对手,因为雍正代表了正义。这也是以前样板戏常见套路。但观众也有可能像你一样反倒觉得剧中雍正过于软弱。打个比方,就像87版拼命夸张林黛玉的各种刻薄、发脾气。王扶林的主观意志是要强调林黛玉是何等“革命”、“叛逆”、“反封建”。但87版初播之际,拥林派观众不吃这一套,反倒纷纷指责87版和陈晓旭亵渎了林黛玉。这也是剧组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反差


                      IP属地:四川207楼2024-09-12 08:46
                      回复
                        这个是剧组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偏差。剧组主观上是要描写胤禩是多么可怕的对手,雍正能够扳倒那么强大的对手,因为雍正代表了正义。这也是以前样板戏常见套路。但观众也有可能像你一样反倒觉得剧中雍正过于软弱。打个比方,就像87版拼命夸张林黛玉的各种刻薄、发脾气。王扶林的主观意志是要强调林黛玉是何等“革命”、“叛逆”、“反封建”。但87版初播之际,拥林派观众不吃这一套,反倒纷纷指责87版和陈晓旭亵渎了林黛玉。这也是剧组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反差。


                        IP属地:四川208楼2024-09-12 08:48
                        回复
                          弘晳对帝位有幻想,但属于精神上过瘾那种,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谋划政变。从弘晳询问女巫“准噶尔到京与否”、“皇上寿算几何”来看,弘晳是寄希望准噶尔大军攻入北京,或者乾隆意外身亡,然后他顺理成章地入继大统,并没有谋划自己动手推翻乾隆。至于弘晳在府内私设会计司,甚至使用鹅黄缎,都属于自娱自乐性质,问题可大可小。像《红楼梦》中贾府使用鹅黄缎,也没啥问题。所以弘晳逆案,只能说是乾隆对弘晳的旧日东宫嫡子的身份异常敏感,所以十分忌惮。至于胤禩,原本就没有很强的实力,正统性还不如雍正,又早就被雍正剪除,乾隆为之平反昭雪,也就无所谓了,还能塑造自己宽厚仁君的形象


                          IP属地:四川216楼2024-09-12 16:38
                          回复
                            嘉靖属于特别聪明,却又特别心理阴暗这种人。他实际上在权谋方面很厉害,非常善于发现臣子之间的细微矛盾,通过拉一派、打一派,不断挑唆其互斗。所以嘉靖哪怕长期不理朝政,却依然牢牢控制着大权,对夏言、严嵩这种权臣,也是说杀就杀,说贬就贬。任何臣工在他手里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没有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的权位。但嘉靖聪明也就完全用在这些权谋互斗和个人享乐方面,对于正儿八经的治国完全不上心,对于明朝的长治久安完全漠不关心。即使以明朝朱家为标准,嘉靖都属于完全不顾家族利益的极端自私之人


                            IP属地:四川217楼2024-09-12 16:43
                            回复
                              要说聪明,清朝的嘉庆、道光之流比嘉靖差很远,但嘉庆、道光主观上是真的想把清朝治理好,对平民百姓也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嘉靖则完全是自管个人权位,对自己儿子都忌惮、防范。不过,这个时期明朝运气比较好,俺答汗虽然制造了庚戌之变,但并无蒙元吞并中原的野心。女真各部落这时候还一片散乱,自相残杀。日本也只是在内战中失败的浪人,跟中国海盗一起组成倭寇侵犯海疆,却也不是大规模军事入侵。嘉靖手下也还有徐阶、高珙、张居正等能臣尽力维持弥缝。所以,嘉靖再怎么昏于国事,也只是社会溃败,而暂时不会造成国家崩塌


                              IP属地:四川218楼2024-09-12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