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51贴子:412,833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宝玉而言,他后来丧失了名位,却并未改变思想。所以能陪伴宝玉走到最后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是麝月,而不是袭人、晴雯。


IP属地:四川73楼2023-03-08 08:5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4楼2023-03-08 18:36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7楼2023-03-28 12:28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8楼2023-03-28 14:18
        回复


          IP属地:四川79楼2023-04-08 21:55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23-04-08 21:58
            回复
              此法爱又有二种:一小机之爱涅槃者及菩萨未断法执而爱善者,此法爱必当断之。二如来之大悲,亦云法爱,是无上之真爱也。
              第一种法爱是指破了“我执”,却未破“法执”的那种法爱,属于层级较低的法爱。第二种法爱是破除了“法、我二执”的法爱,属于最高层级的法爱。大乘佛教讲究“破法、我二执”。对世俗欲望形成执念,这种叫“我执”。在佛教修行过程中,对修行的具体形式,比如佛经、戒律等等形成执念,这种叫“法执”。所有佛教流派都主张破除“我执”,但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只破除“我执”,还保留有“法执”,本身也是参悟佛法不彻底的表现。所以主张不仅万事皆空,佛法的具体形式也是空,而真正的悟道是不会拘泥于佛经、戒律等具体形式的。犹如以手指月,手指是帮助人认知月亮的方位的,但手指本身不是月亮,把手指本身当作月亮就错了。同理,佛经、戒律是帮助人认知佛法的,但佛经、戒律本身并不是佛法,把佛经、戒律当作佛法就错了。所以,既不执迷于世俗欲望,也不执迷于佛经、戒律等具体的修行方式,方才是真正的彻悟。


              IP属地:四川81楼2023-04-18 08:53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楼2023-04-18 08:58
                回复


                  IP属地:四川84楼2023-04-28 08:43
                  回复
                    说反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以煌蒂为首的统治集团搜刮能力过强,已经远远超过了煌蒂个人的统筹调度能力。正因为明朝对民间的搜刮能力空前强大,所以才能在正税之外,加征数额几十倍的征税的附加税,导致民间大批弃田逃亡,既导致了明朝税基的迅速枯竭,又培养出强大的造饭力量。如果明朝没有如此空前的搜刮能力,则根本不会让李自成、张献忠辈剿不胜剿。或者,如果明朝拥有跟这种搜刮能力相匹配的统筹调度能力,也不至于酿成海内鼎沸的局面。比如,清朝后期也面临过丁戌奇荒的危局,但清廷却拥有相对完整的荒政体系,也肯于拨出大笔资金用于救荒。清朝最终还是安然度过了这次危局。相比之下,崇祯在大荒之年还在涸泽而渔地高效搜刮,当然是在驱民为敌。
                    明末当然是上层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下层随时面临饿死的危险,而造成这种危局的本质原因就在于明朝高度中秧集拳的体制,使得统治集团对民间的搜刮空前加强,而明廷自身却对高效搜刮来资源缺乏适配的统筹调度能力,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就是被贪腐蛀食,用在军事上的已经很少,用在荒政上的更是几乎没有。这样搞下去,当然只能是驱民逃亡、驱民为敌,让自身的税基迅速凋亡。
                    崇祯的问题本质上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能力低下却刚愎自用的人,突然掌握了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巨大拳力,除了肆无忌惮地滥用之外,不可能有第二种结果。至于说官僚集团掣肘,那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敢于跟崇祯唱反调的人,都被崇祯直接干掉。剩下的都是崇祯信任的应声虫。如果你要说这些应声虫素质极差,把这样一群渣滓提拔到高位的不正是崇祯自己吗?说老实话,如果真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反对派,崇祯出任何昏招都将其挡回去,明朝绝不会亡的那样快
                    崇祯诸事不顺的原因正是他本人能力低下却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不肯承担任何政治责任。凡事皆诿过于臣子,臣子也自然跟他离心离德。崇祯不换掉,换任何臣子都没用的。因为再有本事的臣子,如果不顺从崇祯那些昏招叠出的方针,都会被迅速干掉。


                    IP属地:四川86楼2023-07-15 21:48
                    回复
                      明清都是高度集拳,清中叶的集拳高峰最多是跟明初集拳程度持平,整体明清基本相当。而且清代一样有党争。比如,康熙朝有索、明二相,晚清有洋务清流二谠,亦如明代。足见,谠争本身就是高度集拳的必然产物,煌蒂有意通过挑起谠争,引导臣子互斗,坐收渔利。明末的国势糜烂,跟有没有谠争无关,而跟煌蒂操盘的水准密切相关。
                      煌权制度下,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官僚集团一致对上。谠争的存在就证明官僚之间的派系矛盾,远远大于官僚集团整体与煌蒂的矛盾。各派为斗倒对手,都只会卖力迎合煌蒂,争取煌权支持。事实上,明朝能够建立起空前强化的集拳体制,这本身已经说明官僚在煌权面前已经无法抱团对抗了。明末的国事糜烂,正是因为煌蒂手中的拳力过大,已经远远超出了煌蒂个人调度能力所致。根本就不存在哪个官僚敢制约煌权一说。
                      弄清楚,明末土地兼并是果,而不是因。明末激增的税赋,才是导致众多自耕农抛售田地给特拳打大户的原因。当土地带来的税负远远超过其收益,正确的做法当然是抛售田地,然后去特拳大户家当佃农。而明末疯狂兼并土地的大头正是皇庄,其次是宗室,然后才是官僚。正是崇祯自己搞出来的三大饷,迅速压垮了明朝的税基。
                      所谓“明朝的税率始终维持在3%左右”,只是一句谎言。如果只看名义上的正税的话,清代正税连1%都不到呢,而且维持了两百多年。明末真正的税负是以三大饷为代表的各种附加税、杂税,这才是大头。因此,明末总税负往往300%都不止,自耕农只能大量抛售田地当佃农。当明廷试图打击官僚兼并土地,引发的后果更为严重。佃农都当不成,只好当流民了。
                      崇祯的昏招不是没钱闹的,没钱恰恰是昏招的结果。历代朝廷正常状态下遭遇财政困难,首先该想的办法是节约开支,而不是肆意增加田赋。而崇祯所做的恰恰是随心所欲地激增田赋,最后必然导致大量自耕农抛荒逃亡,从而严重损害明朝的税基,使得明廷越来越困乏。所以崇祯昏招是因,没钱才是果。
                      相比之下,晚清当局面临的财政缺口更大,不仅要练兵,还要办洋务,但清廷始终没有大规模增加田赋,而是选择通过节约开支、金融借贷、征收厘金等手段缓解财政窘困。崇祯随心所欲增加田赋,一开始就选择自毁税基,到后面自然是越来越没钱,而且培养出无数个强大的造饭集团。


                      IP属地:四川87楼2023-07-16 18:38
                      回复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崇祯。崇祯属于典型的昏爆之君,高度极拳却又高度不负责任,对于忠实执行其指令的臣子,动辄残杀诛灭。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毫无怜悯救济措施。既自毁税基,又让官僚集团最终跟他离心离德。这样的昏爆之君,亡国是必然的。
                        至于明朝的读书人、士绅、老百姓,对明朝的灭亡根本就多少责任。明朝是朱家的,又不是文武百官的,更不是老百姓的。明朝亡了,天下人照样过日子。没啥可惋惜的


                        IP属地:四川88楼2023-07-16 18:52
                        回复
                          明朝内阁只有票拟权,并无批红权。而批红权是大于票拟权的。所以最终是煌蒂掌握着臣子的生死。当煌蒂不乱来的时候,官僚集团依靠惯性维持日常朝政是没问题的。所以即使万历怠政、天启荒嬉,明朝也只是缓慢衰落、枯竭,并没有立即崩盘。但这种高度集拳体制的致命缺点就是一旦煌蒂乱来,而且是勤奋地乱来,那就无可救药了。
                          崇祯的问题恰恰就是勤奋地乱来。从轻率开征三大饷,到杀袁崇焕、陈新甲,再到逼令洪承畴、孙传庭仓促出战。崇祯的昏招迭出,每次都是把明朝往死路上奋力前推一大步。有这样又昏聩,又勤奋的煌蒂,简直是皇太极与李自成中了头奖一般的幸运。
                          清朝的谠争跟明朝一样,都是煌蒂有意在官僚集团内部搞分化,以便于操控朝局。至于谠争的具体理由并不重要。唐代有牛李之争,宋代有新旧之争,明清谠争跟唐宋比起来,影响都小太多了。至于说满人是奴才,明代的汉臣又何尝不是被煌蒂视为奴才?廷杖羞辱,诏狱酷刑,煌蒂对臣子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跟清朝并无本质区别。
                          崇祯正是有操控拳力、但无操盘能力的典型。崇祯对臣子动辄杀戮、逼死,没有任何一个敢于坚持己见的大臣能够善终。足见崇祯在明朝内部的拳力是完全不受挑战、不受制约的。但这不等于崇祯有能力运用好拳力。事实证明,崇祯是昏招迭出,迅速把明朝送上绝路。
                          根本不存在崇祯“得罪整个既得利益集团”一说,崇祯本人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总代表。崇祯与臣子的矛盾,不过是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而已。直到明亡,也不存在明朝官僚抱团反对崇祯的情况。如果有这种情况,崇祯连一个高官都换不动,更不要说崇祯五十相了。出现崇祯五十相的局面,正说明崇祯的拳力不受任何制约。所以众臣皆知潮政日非,但无力改变,最多只能集体躺平。
                          明朝后期根本不存在官僚抱团向煌蒂施压的问题。矿税问题原本就是万历胡作非为,肆意损害明朝税基的慢性自杀行为。群臣皆知其非,却完全无力纠正。只能等待新煌蒂来改正。如果真存在官僚抱团向煌蒂施压这回事,万历活着的时候就被弹劾,限制拳力了,岂能胡来这么久?
                          明朝官员都是煌蒂手下的奴才,怎么可能集体对抗煌蒂?除开海瑞这种在官场上极端孤立的“孤忠”之臣,有几个官员敢拿自己的仕途和性命开玩笑?真要对抗,甲派官员敢对抗煌蒂,煌蒂就马上可以找到乙派官员将其斗倒。至于打击贪腐、吏治整顿、筹措粮饷等等,哪一条的利益能比撤职、坐牢、杀头更重大?你当明朝官员都是活雷锋,自己去趟地雷阵,把便宜留给别的官员?
                          唐朝藩镇人家是有军队的,好不好?唐朝煌蒂又不能一句话就把藩镇抓起来杀头。即使兴兵讨伐,官军也未必能打赢藩镇。这才是藩镇敢于跟煌蒂叫板的底气。明朝官员有啥?没军队、没地盘,一切拳力都是煌蒂给的,煌蒂一句话就可以收回。谁敢跟煌蒂对抗?充其量不过是跪在宫门口死谏而已。有一个敢于冲进宫中去杀了昏君吗?
                          崇祯手下能任事的臣子当然太少。为啥太少?因为崇祯自己就是一个不任事还刚愎自用的煌蒂,凡是能任事的臣子,都被他杀了。活下来的臣子谁还敢任事?唯一的生路当然是集体躺平。比如,迁都一事,崇祯自己不愿意担责任,臣子们当然谁都担不起。只能任由崇祯自己瞎折腾到死
                          弄清楚,土地兼并是果,煌权不受制约地膨胀才是因。正由于统治集团肆意增加田赋,才会逼迫自耕农大量卖田或逃亡。事实上,土地兼并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王朝灭亡的速度。因为多一条卖田、当佃农的出路。如果这条出路也被堵死,自耕农就只有直接逃亡了
                          弄清楚,张居正的一条鞭的本质就是把地官府搞的附加税删汰一部分,然后合并入正税。在短期内是降低了自耕农的总体税负。但一条鞭不能阻止官府以后再开征新的附加税。所以从长期来看,一条鞭反而增加了自耕农的整体税负,属于饮鸩止渴式的改革,必定不能长久的。真正效果更佳的是清代的摊丁入亩,直接取消丁税。不过,即使是摊丁入亩,不受制约的拳力还是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官员大量瞒报土地、人口,说明官府对自耕农的盘剥力度已经远远大于地主对佃农的剥削。所以自耕农更愿意卖田给享受免税特权的官员,再投身当自耕农。这种情况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患御者”。历朝历代都热衷于打击患御者。但打击的结果,就是阻断了自耕农转变为佃农的生路,导致更多流民出现,客观上促成王朝提前灭亡
                          即使辽饷从万历起已经开征,剿饷、练饷也是崇祯起征的。在已经开征了重税的情况下,还要再三激增税负,农民当然只能大面积逃亡或造饭。崇祯面对的各种内忧外患,很大程度上不正是他自己的苛捐杂税逼出来的?
                          已经说了,崇祯没钱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自己肆意滥征田赋,严重损害明朝税基造成的?面临大饥荒,不是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而是拼命搜刮。农民怎么可能不逃不反?崇祯自己滥用拳力,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危机,却无止境地要官员、富户来给他埋单。谁愿意倾家荡产去填这种无底洞?
                          已经说了,清朝后来面临的丁戌奇荒比明末更严重,晚清同样是内忧外患,清廷再腐败,也好歹是基本履行了荒政义务。清廷能做到,崇祯却不能。不是推诿给臣子,就是推诿给气候。你既然不行,把位子让给行的人,不是天经地义吗?
                          如果非要夸大明末的灾害程度,后金也是同时期的正拳。皇太极在辽东,纬度更高,更加寒冷、干旱,面临的灾害程度只会更重。怎么皇太极的后金就没玩完,反倒壮大起来了?而且明末的自然灾害一直持续到清初。清朝入关以后,又怎么就迅速稳固下来?
                          明朝税基的急剧减少,正是崇祯拒绝救灾加激增田赋的直接后果。要说内忧外患,晚清也遭遇过丁戌奇荒,当时也是内忧外患。而且晚清办洋务,花销比晚明练兵大多了。清廷却基本履行了荒政义务,避免了海内鼎沸之局。崇祯不及慈禧,不是很明显吗?
                          崇祯那种属于愚蠢的勤奋,比万历、天启那种怠政糟糕百倍。煌蒂怠政,局面当然是越来越坏。但官僚集团还能依靠惯性维持日常运转,不至于立即崩盘。崇祯昏招迭出,加上动辄杀人卸责,稍能任事的臣子皆遭杀害,谁还敢出头效力?只能任由崇祯急剧破坏明朝的统治基础,以至于速亡
                          崇祯节俭?那只是作秀,好不好?崇祯十五年,单是煌蒂本人每月膳食费用就高达1046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后宫主位的伙食费。崇祯若真要节俭,带头把内帑捐出,也不至于让群臣一个个竞相哭穷。煌蒂自己都不肯以身作则,臣子谁会跟你赴汤蹈火?


                          IP属地:四川89楼2023-07-17 10:08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1楼2023-07-18 11:3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2楼2023-07-18 1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