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罗毗荼吧 关注:25贴子:1,111

【核心向】關於魏晉以來的中古漢語的發展歷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純屬個人猜想,歡迎交流討論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9-25 16:10回复
    首先,鄙人還是想先抱怨一下漢藏語系的語族劃分問題。此語系的母語者算是第二多的,但受重視的程度似乎遠不如閃含語系(被西方人認為是神聖的語系,無辦法),至今,除了漢語族之外,其它的藏緬諸語,在不少著作中都被籠統劃為一個語族,這未免太草率且不尊重母語者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9-25 16:13
    回复
      2025-05-12 02:19:23
      广告
      漢藏語系也是很不均衡(說是最不均衡都不為過)的語系,一個語族一家獨大(猶如阿爾泰語言的突厥語族,尼日爾-剛果語系的班圖語,閃含語系的閃語族)。漢語之外的其它眾多語種,鄙人斗膽認為,至少可劃分為兩個語族:藏羌,緬彝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9-25 16:18
      回复
        為何扯一下藏緬諸語,是由於對研究學習上古漢語有不小的幫助,不過上古漢語實在太“玄”,使用方塊語素文字的上古漢語連音韻類書籍都幾乎沒有,只能從寥寥幾個擬推音來比對。通過比對,發展上古漢語詞和阿爾泰語言有一些交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25 16:21
        收起回复
          鑒於此種情形,唯有中古漢語可以系統化地深入分析、學習。大家都知道中古漢語的時代是從晉到宋末,其中分為三個時期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9-25 16:23
          回复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南遷的漢人超過一半,而且最主要的世家大族都遠遁江南,因此可以說,四世紀以來漢語就開始正式和南方語言融合(我說的是“正式”,意即官方雅音開始和南方語言融合)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9-25 16:28
            回复
              接下來涉及到核心問題了。大家都知道,中古漢語演變為分析語,且聲調劇增。在此,可以對比看看當代藏緬諸語的現狀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9-25 16:30
              回复
                當今的藏緬諸語,多數都發展出了三至四個聲調,這是眾所周知的,且藏緬語中從川南地區往南,有很多都演變為了分析語(從數量上來說,可用“多數”一詞來描述,畢竟雲南和緬甸的藏緬民族較多)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9-25 16:34
                回复
                  2025-05-12 02:13:23
                  广告
                  看到這裡,諸君或許會想,三至四個聲調,和“漢語”不是差不多嗎,大家都一樣。注意,“漢語”不是單一的一個語種,不少人都在潛意識裡把 現代漢語普通話等同於整個當代漢語,這是個不嚴謹的想法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9-25 16:36
                  回复
                    漢語有“四聲”,這個概念其實沒錯,不過要澄清的是,古代韻書中的“聲”和當今語言學中的“聲”的概念有區別。中古漢語有四聲,分別是 平 上 去 入,而非普通話的四個調(普通話沒有入聲,連四聲都不齊全)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9-25 16:44
                    回复
                      放在當代,可以說普通話有四聲(也是四調),因為自清朝以來,漢語官話的定義變了,不再以中古韻書中的定義為標準。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9-25 16:46
                      回复
                        實際上,中期的中古漢語的聲調狀況是:規範的雅言有四聲和區分陰陽的完整八調,而地方口音(比如唐朝國都長安音都有所殘缺,但至少四聲齊全,有史料記載僅有六調)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9-25 16:48
                        回复
                          接下來,必須提一下“越人”以及他們的語言。中原(世界上古代甚至當代仍是如此,排斥其它民系的情況隨處可見)歷來都對邊境民系甚是鄙夷,所以也不會有太多閒情逸致去區分他們(“百濮”就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稱)。“越”被稱為“百越”,說明部族民系紛雜龐大。狹義的“百越”指的是自吳越直至越南北部的東南沿海的原住民民系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9-25 16:59
                          回复
                            那麼,越人的語言是甚麼?據考證,狹義的“越人”指的是當今操侗台語群(又稱 僮侗或台-卡岱語群)的諸多民系。為何是“語群”而非“語系”?因為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最嚴謹的用詞了。東方很多民系相互融合的程度遠超西方,因此語系劃分都存在一定爭議。多年前,國際還勉強承認 苗瑤、侗台為漢藏語系的下屬語族,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術界發生了分歧,國內 學術界則仍沿用不合理的舊理論…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9-25 17:11
                            回复
                              2025-05-12 02:07:23
                              广告
                              那麼,狹義的“越”語的定義就可以確定了——指的是侗台語群。講到這,還必須插一句,侗台語和南亞語系南島語系都有些關聯,已發現一些最基礎的同源詞。有人推測,早期(可能是三千年前或更早)的越人有一部分是沿海一代還留在大陸的南島民系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9-25 17: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