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吧 关注:5,002贴子:55,025
  • 1回复贴,共1

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柳春新 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关键词:崔琰 毛玠 曹操集团 政治斗争
建安年间曹操集团中,崔琰、毛玠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毛玠、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社会势力,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两人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但具体职责“分工”不同,曹操分别用其所长,使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选举环节得以实现;崔琰之死、毛玠之废起因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各有因由,两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结局的不同。


IP属地:江苏1楼2018-09-24 16:07回复
    建安年间曹操集团中,崔琰、毛玠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他们为曹操政权的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分别被曹操赐死和废黜。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虽为历来史家所关注,似言有未尽。本文拟从崔琰、毛玠的仕宦经历、政治倾向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对此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前辈学者。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少为县吏,以清公称”。曹操为兖州牧,辟毛玠为治中从事,转幕府功曹。约从建安元年至十七年,毛玠任司空、丞相东曹掾,掌典选举。建安十八年“魏国初建”,毛玠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直至被免黜。毛玠前后掌选达20年。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年轻时曾就郑玄受学,后仕袁绍。曹操破袁绍,领冀州牧,辟崔琰为州别驾从事。《三国志·崔琰传》载:“太祖(曹操)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记述崔琰的任职情况相当笼统。按《通鉴》系“(曹)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于建安十三年九月。又《三国志·邴原传》载崔琰为东曹掾,曾为丞相征事邴原、议郎张范作评状,并荐邴原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而裴注引《献帝起居注》载建安十五年初置征事2人,拟以邴原、王烈为征事。洪饴孙《三国职官表》称建安年间,曾任征事者有邴原、王烈、崔琰三人。据此,卢弼推断崔琰“始为西曹掾,继为东曹掾,后为征事”是有道理的。“魏国初建”,崔琰为尚书,后迁中尉,直至被赐死。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所下用人教令,其中提到“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文俗之吏”,“高才异质”等五类人才,实际上是曹操毕生用人实践的概括。毛玠由县吏起家,但他不同于普通俗吏,而是一位“清公”见称的实干家。在任兖州治中从事时,毛玠分析当时的政治局势,建议曹操“树基建本”,认为“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殖,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毛玠支持曹操建立霸业,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殖,畜军资”两条治国大计,极具政见,都被曹操采纳。毛玠的经历和表现符合“文俗之吏,高才异质”的人才标准,从曹操用人实践的过程来看,他受重用是有代表性的。
    曹操教令中提到的“至德之人”这一类人才,其判断标准一般来说就是汉代人们所谓的“经明行修”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即为名士。东汉末年,青州一带盛行所谓“邴郑之学”,邴指邴原,郑指郑玄。郑玄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崔琰出自其门下,具有成为“经明行修”的名士条件。崔琰是在特定的政治形势下进入曹操政权的。建安九、十年间,曹操平定了袁绍父子控制下的河北地区,自领冀州牧,将政治中心由许移到邺城,对冀州实行直接治理。据《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记载:
    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郭嘉之谋也。
    河北青、冀、幽、并四州长期处在袁氏政权统治下,当地士人与袁氏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新近入主的曹操难免存有戒心,而曹操要控制上述地区,还得从控制当地士人着手。曹操采用郭嘉的建议,大量辟召当地名士,作为省事掾属。所谓“渐臣使之”,即曹操对河北名士的驾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河北四州中,冀州是政治、经济中心,冀州士人居四州士人之冠,崔琰则是冀州士人的代表。曹操初辟崔琰时,对他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崔琰回答道:
    “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崔琰以“王道大义”责备曹操,出语不凡,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和耿直的个性品格。胡三省对此评论说:“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曹操之所以“重崔琰”、“害崔琰”,后面将进一步讨论。崔琰后来被推为“冀州人士之首”,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端倪。
    以上说明,毛玠、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的。选曹即西曹和东曹。东汉时期,公府例置西曹、东曹等10余曹,分理众事。《续汉书·百官一》下“太尉”条称,“西曹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西曹、东曹分别掌管对内、对外人事处置权,地位高于其它各曹。建安年间,曹操实行“霸府”政治,其司空、丞相府的东、西曹实际上总揽了中央、地方的选举用人权。崔琰初授东曹掾时,曹操特意下教云: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曹操重用崔琰看重的正是他的正直品格,希望通过他起“率时”作用。在崔琰之前,毛玠已掌东曹10余年。史称毛、崔琰掌典选举: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毛玠、崔琰掌选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尚“清正之士”,杜绝“行不由本”者;二是“以俭率人”。由于两人坚持原则,身为表率,从而取到了通过选举环节“使天下人自治”的社会效果,深得曹操赞赏;同时,曹操也为自己用人恰当而自得。
    毛玠、崔琰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故时人谈论选举,必并称毛、崔。然而两人的具体职责是有区别的。《三国志·毛玠传》注引《先贤行状》云:
    其典选举,拔贞实,斥华伪,进逊行,抑阿党。诸宰官治民功绩不著而私财丰足者,皆免黜停废,久不选用。
    表明毛玠是具体掌管官吏的选拔叙用、“免黜停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毛掌管东曹事务,东曹本来就“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毛玠以吏道起家,处理官府中的具体事务是其特长。由于以上原因,毛玠和东曹便成为当时选举斗争的焦点。据《毛玠传》记载:
    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遂省西曹。
    毛玠掌选时拒绝权贵“请谒”,阻隔了许多人的不正当仕进途径。因此那些权贵希望借并省机构之机省去东曹,从而将毛玠排挤出选举之外。曹操坚持保留东曹,省去西曹,是因为他的现行治国政策正需要毛玠这样的得力助手来执行;同时,保留东曹对曹操总揽地方选举用人权较为有利,毕竟东曹的职能范围比西曹要广。这里涉及到并省西曹的时间问题。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将此事系于建安二十二年,大概是把“大军还邺”推断为是年曹操征孙权后还邺。其实,在并省西曹前,曹丕已为五官中郎,将并曾对毛嘱托非次迁转亲眷,被毛玠婉言拒绝。曹丕始为五官中郎将在建安十六年正月。而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晋爵魏公时毛已迁任右军师,列名《上尊号表》。因此“大军还邺”当指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征马超等关中诸将后还邺,而并省西曹事只能在是年正月或稍后。当然西曹不久又复置。


    IP属地:江苏2楼2018-09-24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