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势说-摇板操琴伴奏谱造势
( 原创)
势
的解释
释义:
1.势力。
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3.自然界的现... 详情 >>行名
(信息)
形势;势能、形势、声势、情势、姿态、势相、强势、弱势、势头;趋势;
摇板的趋势;摇板伴奏的趋势;摇板定势;
二、摇板的【形】与【 势】
1、前奏:每节一板,入头为 1/4 节(结构);每板多为双谱形势。
入头 ( 6 6 5 55 36 55 32 12 65 丨丨:55 36 55 32 12 65 :丨丨)
2、唱腔:每节一板, 1/4 节(结构);一般很难描述精确唱谱和伴奏谱,常以简单的单、双记谱表述。
3、摇板的形势
【形】:摇板打起,每一板之形即为伴奏谱一节( 1/4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一拍)
【 势】:摇板打起一板之声音时值长短、轻重、缓急、就叫做摇板之势。
引入《十三篇》形 势
解释:“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引用这段话的意思是:
摇板的形势就像流【水】一样,唱 念 做 打 伴奏都要按照摇板指挥之【势】变化而变化。
摇板【形势】为纲,纲举目张的意思。不好表达确切、只能在伴奏中体验中心领神会。
水因地而制流;唱因板摇【形势】而举措;鼓板抓腔烘托是鼓师的事,与之保持一致、并起到烘托唱腔宣泄情感的作用。乐队数人同时演奏同一乐谱就会有气势。琴谱设计本身也是为演奏造势。
说摇板不能写琴谱、或说没必要写谱、写不出琴谱,其实是不确切的 。
对于专业团队而言毫无问题;因为专业老师们对唱腔和操作娴熟,一般在拉前奏中演员开唱过门到(过门连续演奏) 5 或 1 时改抓唱腔,右手同时从过门双改单弓自然交替、融为一体,弓法连续伴奏不乱。
这对于操琴业余伴奏者而言,有一定难度;
有时间了凑一起玩,没有统一的伴奏乐谱,难以保持和谐那一棵菜精神。
为统一乐队单谱、双谱转换对接、弓法、旋律交替步调一致,有必要对唱谱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唱、伴奏统一的琴谱记录下来,步调一致效果更好些
一般摇板唱段版本不同、又没有琴谱、或谱不贴唱腔的情况下,自己设计伴奏谱,整齐划一也是伴奏的重要技巧。摇板唱腔伴奏琴谱设计得好,对伴奏和演唱效果有很大帮助。
三、摇板唱腔二次创作伴奏谱的依据:
(其实设计琴谱也有依据,再创作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摇板唱腔的唱腔、唱谱、调门、节奏、剧情场景等。
2)、京剧字韵的一般规则、五声、四呼及一般发音乐理规则。
3)、京胡伴奏的相关知识、演奏经验、推拉弓序、分弓连弓技巧、伴奏托腔的一般规律、韵律等。
4)、最好会唱、有唱摇板和伴奏托腔的实践体验。
换句话说:摇办伴奏谱的组成音乐要素,就是这京剧字韵的节奏 五声 和 四呼,与板鼓结合演员唱腔演绎而就。
5)、同一唱腔的伴奏者(瞬时在同一伴奏谱区间)右手弓法、推拉音符同时进行双、单谱交接转换手法一致。
四、以我的们伴奏谱再创作为例
例1、摇板定势
入头 变奏点举例 垫头 弓法统一演示

鼓套子开出节奏即为摇板前奏的节奏、多为双谱,双弓前弱后强演奏。
唱腔与前奏节奏基本一致,主要是前奏和唱腔之间衔接变化引起推、拉弓时值变化,造成不协调。
过门双弓演奏过门(演员张嘴时间不固定)开唱时双弓改单弓交替演奏,需要调整右手运弓方向和节奏。
再有就是气口、垫头、句末托腔、与间奏过门的衔接变化。
所以过门、唱腔、垫头的衔接处的乐谱、弓法、节奏、处理为设计重点,尽可能步调一致;
唱腔伴奏谱的要点是符合五声四呼的规律;方便演奏的情况下适当少量加花、节奏对比、润色唱腔,帮助演员在气口换气,协助完成托腔。
每句唱腔句首多贴近一声(阴平字)高横调,多以单弓推奏为宜。接腔前三弓左右以调整弓序、稳定节奏变化为主。
唱腔中间字的伴奏,可根据唱谱、四声、字韵调值高低的特点确定填谱音阶。句子中间在方便演奏、保证节奏、强弱对比的情况下,适度繁简变配合行腔。
句中气口垫头多根据落音 1 2 3 5 6 7 ,落音套子变化回归 1 2 3 5 6 7。
每句末韵脚多为阴平或上行托腔,渲染音效,句末字首先考虑托腔弓法,还要考虑过门双谱变奏衔接。
设计完成后,需要试唱和伴奏、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例1、摇板定势
入头 变奏点举例 垫头演示

例2、淮河营伴奏谱创作举例

3、四猜中 摇板伴奏谱再创作举例

其实 但凡伴奏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心谱 不好讲出 只是大家手法不统一 不愿讲出而已;
伴奏谱是变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演唱需求变化 风格效果各不同
摇板的特点和伴奏衔接难点是 演员张嘴开唱时间不定准
本帖考虑还是有规律的
例如:推单弓进入唱腔,改变过门双弓节奏。
演员张嘴唱腔第一板(双谱)时值(1/4),右手推单弓(1/4)抓腔;变双弓过门为单弓演奏,然后按伴奏谱交替弓法伴奏。
操作要点是:只要演员一张嘴开唱(前奏双弓拉出)即刻推单弓进入唱腔、以适当的伴奏谱跟板节奏随腔;用推拉两个回合稳住节奏,循序下面的演奏即可。
如例1中的 摇板定势为例

1)、(入头) 6 6 (35)点张口,顺势拉弓切入唱腔,转换单弓节奏跟板即可。
2)、(入头) 6 6 35 (55)开唱,点切入转换弓法,顺势改双弓(推 5 拉 5)为(55)连弓拉出;右手循板槽节奏进入唱腔状态。
3)、(入头) 6 6 35 55 (36)张口为(淮)字,此时乐谱正好符合其四声规律(双弓推拉不变);只在(南)字顺势切入伴奏谱 3 推单弓进入唱腔跟板槽运行即可。
通过上述切入点的转换,经试验此法是可行的。本人新老方法共用,不管是创新还是瞎闹,也算一个新的尝试吧。
通过研究摇板伴奏谱和单双弓转换,可以加深对摇板唱腔伴奏的理解,运用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一己之见 谨供业余爱好者 朋友们 共同取乐 游戏伴奏 切磋斧正
( 原创)


释义:
1.势力。
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3.自然界的现... 详情 >>行名
(信息)
形势;势能、形势、声势、情势、姿态、势相、强势、弱势、势头;趋势;
摇板的趋势;摇板伴奏的趋势;摇板定势;
二、摇板的【形】与【 势】
1、前奏:每节一板,入头为 1/4 节(结构);每板多为双谱形势。
入头 ( 6 6 5 55 36 55 32 12 65 丨丨:55 36 55 32 12 65 :丨丨)
2、唱腔:每节一板, 1/4 节(结构);一般很难描述精确唱谱和伴奏谱,常以简单的单、双记谱表述。
3、摇板的形势
【形】:摇板打起,每一板之形即为伴奏谱一节( 1/4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一拍)
【 势】:摇板打起一板之声音时值长短、轻重、缓急、就叫做摇板之势。
引入《十三篇》形 势
解释:“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引用这段话的意思是:
摇板的形势就像流【水】一样,唱 念 做 打 伴奏都要按照摇板指挥之【势】变化而变化。
摇板【形势】为纲,纲举目张的意思。不好表达确切、只能在伴奏中体验中心领神会。
水因地而制流;唱因板摇【形势】而举措;鼓板抓腔烘托是鼓师的事,与之保持一致、并起到烘托唱腔宣泄情感的作用。乐队数人同时演奏同一乐谱就会有气势。琴谱设计本身也是为演奏造势。
说摇板不能写琴谱、或说没必要写谱、写不出琴谱,其实是不确切的 。
对于专业团队而言毫无问题;因为专业老师们对唱腔和操作娴熟,一般在拉前奏中演员开唱过门到(过门连续演奏) 5 或 1 时改抓唱腔,右手同时从过门双改单弓自然交替、融为一体,弓法连续伴奏不乱。
这对于操琴业余伴奏者而言,有一定难度;
有时间了凑一起玩,没有统一的伴奏乐谱,难以保持和谐那一棵菜精神。
为统一乐队单谱、双谱转换对接、弓法、旋律交替步调一致,有必要对唱谱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唱、伴奏统一的琴谱记录下来,步调一致效果更好些
一般摇板唱段版本不同、又没有琴谱、或谱不贴唱腔的情况下,自己设计伴奏谱,整齐划一也是伴奏的重要技巧。摇板唱腔伴奏琴谱设计得好,对伴奏和演唱效果有很大帮助。
三、摇板唱腔二次创作伴奏谱的依据:
(其实设计琴谱也有依据,再创作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摇板唱腔的唱腔、唱谱、调门、节奏、剧情场景等。
2)、京剧字韵的一般规则、五声、四呼及一般发音乐理规则。
3)、京胡伴奏的相关知识、演奏经验、推拉弓序、分弓连弓技巧、伴奏托腔的一般规律、韵律等。
4)、最好会唱、有唱摇板和伴奏托腔的实践体验。
换句话说:摇办伴奏谱的组成音乐要素,就是这京剧字韵的节奏 五声 和 四呼,与板鼓结合演员唱腔演绎而就。
5)、同一唱腔的伴奏者(瞬时在同一伴奏谱区间)右手弓法、推拉音符同时进行双、单谱交接转换手法一致。
四、以我的们伴奏谱再创作为例
例1、摇板定势
入头 变奏点举例 垫头 弓法统一演示

鼓套子开出节奏即为摇板前奏的节奏、多为双谱,双弓前弱后强演奏。
唱腔与前奏节奏基本一致,主要是前奏和唱腔之间衔接变化引起推、拉弓时值变化,造成不协调。
过门双弓演奏过门(演员张嘴时间不固定)开唱时双弓改单弓交替演奏,需要调整右手运弓方向和节奏。
再有就是气口、垫头、句末托腔、与间奏过门的衔接变化。
所以过门、唱腔、垫头的衔接处的乐谱、弓法、节奏、处理为设计重点,尽可能步调一致;
唱腔伴奏谱的要点是符合五声四呼的规律;方便演奏的情况下适当少量加花、节奏对比、润色唱腔,帮助演员在气口换气,协助完成托腔。
每句唱腔句首多贴近一声(阴平字)高横调,多以单弓推奏为宜。接腔前三弓左右以调整弓序、稳定节奏变化为主。
唱腔中间字的伴奏,可根据唱谱、四声、字韵调值高低的特点确定填谱音阶。句子中间在方便演奏、保证节奏、强弱对比的情况下,适度繁简变配合行腔。
句中气口垫头多根据落音 1 2 3 5 6 7 ,落音套子变化回归 1 2 3 5 6 7。
每句末韵脚多为阴平或上行托腔,渲染音效,句末字首先考虑托腔弓法,还要考虑过门双谱变奏衔接。
设计完成后,需要试唱和伴奏、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例1、摇板定势
入头 变奏点举例 垫头演示

例2、淮河营伴奏谱创作举例

3、四猜中 摇板伴奏谱再创作举例

其实 但凡伴奏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心谱 不好讲出 只是大家手法不统一 不愿讲出而已;
伴奏谱是变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演唱需求变化 风格效果各不同
摇板的特点和伴奏衔接难点是 演员张嘴开唱时间不定准
本帖考虑还是有规律的
例如:推单弓进入唱腔,改变过门双弓节奏。
演员张嘴唱腔第一板(双谱)时值(1/4),右手推单弓(1/4)抓腔;变双弓过门为单弓演奏,然后按伴奏谱交替弓法伴奏。
操作要点是:只要演员一张嘴开唱(前奏双弓拉出)即刻推单弓进入唱腔、以适当的伴奏谱跟板节奏随腔;用推拉两个回合稳住节奏,循序下面的演奏即可。
如例1中的 摇板定势为例

1)、(入头) 6 6 (35)点张口,顺势拉弓切入唱腔,转换单弓节奏跟板即可。
2)、(入头) 6 6 35 (55)开唱,点切入转换弓法,顺势改双弓(推 5 拉 5)为(55)连弓拉出;右手循板槽节奏进入唱腔状态。
3)、(入头) 6 6 35 55 (36)张口为(淮)字,此时乐谱正好符合其四声规律(双弓推拉不变);只在(南)字顺势切入伴奏谱 3 推单弓进入唱腔跟板槽运行即可。
通过上述切入点的转换,经试验此法是可行的。本人新老方法共用,不管是创新还是瞎闹,也算一个新的尝试吧。
通过研究摇板伴奏谱和单双弓转换,可以加深对摇板唱腔伴奏的理解,运用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一己之见 谨供业余爱好者 朋友们 共同取乐 游戏伴奏 切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