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的战略重心主要在南线,京沪线铁路争夺,中原地区争夺,以中国广阔地幅来稀释日军作战部队“以空间换时间”为主要指导思想。
必须看到的是我军在军队机动、武器配置、兵源素质根本无法与敌形成均势,在抗战初期,中央军就战损超过45万人,充分暴露了我军机动性差这一不足。必然会在对抗中处于劣势。但如果将作战地幅和时间等条件带入局势进行分析,我军占据本土作战的优势,也是可以在战争中期逐渐与敌势均力敌的。例如,川军英雄王铭章于三七年出川抗日,入冬才到宝鸡,除了蜀道难行之外,主要是机动能力太单一,太原会战也应为机动能力太差被日军不断分割包围致使局势被动。反观日军,第十师团从青岛登陆,几乎每日作战,一个月就打到了江苏。
自台儿庄血战、徐州会战后,战略重心逐渐由南至北转移,我国广阔地幅逐步使敌人进攻势头衰减,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战线逐渐让日军有心无力,战前对我国抵抗意志估计不充分,战争准备不足的缺陷暴露,本节战争逐渐形成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