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认为,喜欢不需要理由呢?而这所谓的认为,是不是真的没有理由呢?我一直喜欢着孟庭苇,没有真的去找过理由。
音乐是感性的,声音更是感性的,当十四岁的我第一次听到《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就深深地喜欢惊为天人,及次《一个爱上浪漫的人》,《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无声的雨》等,然后人生中第一次买磁带,孟庭苇的专辑,还补充买了之前的合辑。
细数往事,在流行音乐最鼎盛的年代,我却只买过孟庭苇的磁带,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那个年代的我会唱很多人的歌啊!我还记得,有些翻版磁带,一面孟庭苇,一面杨钰莹,我没有买过,明明初中时还会唱几首杨钰莹的歌,正因为我认为她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接受不了这样的捆绑销售模式吧。倾自己之力于最爱。
从少至今,应该不乏身边的人问过“为什么如此喜欢孟庭苇”,就算我没有深究,却也能将自己的感觉述说一二。
我喜欢她的诠释能力,让听歌的我脑海里出现深深的画面感,比如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在离别的秋天,为了掩饰流泪的眼,抬头看向月亮的脸。也许有人说那是歌词本身,我试听过其他人的版本,没有多少感触。当然词曲是极好的,但若没有适合的好的诠释者,则会沦为平庸。以其他歌手来说,我喜欢张清芳演唱的《出塞曲》,在某天清晨醒来听收音机的时候直击我心,虽然最后是食堂播放的蔡琴版本教会了我,但我只喜欢张清芳版本。蔡琴唱席慕容的《渡口》,我就认为非常契合。
我喜欢她厚积薄发的感情表达方式,表达伤感不一定要用最悲伤的声音,歌中孟庭苇,就如“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词中李清照。她的声音,有下定决心摒弃悲伤时的力量,有痛到极致时的呼喊,有感伤无人可懂时的灰心,有若有若无的回避,更多的是伤痛过后心灵的沉静如水,声音的波澜不惊,但我们却能感同身受。
我喜欢她的声音,我喜欢以声取人,有很多人我渐渐不记得她们的样子,却还记得她们的声音。偶尔有多年未见的旧识,在街头偶遇时拍我肩头,我不认识,及至开口说话,我就能想起。孟庭苇的声音,明亮、时而温暖时而清凉、高亢而不失温柔,初期还有着那么一点的娃娃音,这样的声音让我觉得无所不能……
音乐是感性的,声音更是感性的,当十四岁的我第一次听到《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就深深地喜欢惊为天人,及次《一个爱上浪漫的人》,《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无声的雨》等,然后人生中第一次买磁带,孟庭苇的专辑,还补充买了之前的合辑。
细数往事,在流行音乐最鼎盛的年代,我却只买过孟庭苇的磁带,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那个年代的我会唱很多人的歌啊!我还记得,有些翻版磁带,一面孟庭苇,一面杨钰莹,我没有买过,明明初中时还会唱几首杨钰莹的歌,正因为我认为她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接受不了这样的捆绑销售模式吧。倾自己之力于最爱。
从少至今,应该不乏身边的人问过“为什么如此喜欢孟庭苇”,就算我没有深究,却也能将自己的感觉述说一二。
我喜欢她的诠释能力,让听歌的我脑海里出现深深的画面感,比如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在离别的秋天,为了掩饰流泪的眼,抬头看向月亮的脸。也许有人说那是歌词本身,我试听过其他人的版本,没有多少感触。当然词曲是极好的,但若没有适合的好的诠释者,则会沦为平庸。以其他歌手来说,我喜欢张清芳演唱的《出塞曲》,在某天清晨醒来听收音机的时候直击我心,虽然最后是食堂播放的蔡琴版本教会了我,但我只喜欢张清芳版本。蔡琴唱席慕容的《渡口》,我就认为非常契合。
我喜欢她厚积薄发的感情表达方式,表达伤感不一定要用最悲伤的声音,歌中孟庭苇,就如“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词中李清照。她的声音,有下定决心摒弃悲伤时的力量,有痛到极致时的呼喊,有感伤无人可懂时的灰心,有若有若无的回避,更多的是伤痛过后心灵的沉静如水,声音的波澜不惊,但我们却能感同身受。
我喜欢她的声音,我喜欢以声取人,有很多人我渐渐不记得她们的样子,却还记得她们的声音。偶尔有多年未见的旧识,在街头偶遇时拍我肩头,我不认识,及至开口说话,我就能想起。孟庭苇的声音,明亮、时而温暖时而清凉、高亢而不失温柔,初期还有着那么一点的娃娃音,这样的声音让我觉得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