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是常德市唯一的滨湖平原县,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关于安乡的来历,民间有种种传说。
传 说 一
“淤积说”:说古时候有个姓陈的员外,住在洞庭湖东,出外游玩时发现北边有一座大山,他异想天开,请很多人上山伐木,扎成一个巨大的木簰(pai),在上面复土后种庄稼,且连连丰收。后来,湖里年年淤积,木簰腐乱下沉,就成了安乡这块土地。
传 说 二
“漂流说”:说安乡是云梦古泽漂来的一个簰,簰上有丛丛芦苇,还有白芷、蒿草,很多人在上面生活。
传 说 三
“鱼精作怪说”:说洞庭湖还是八百里水面时,一条钻鱼精在滩底下打了个洞,长期住在洞里。后来,洞的上面拱出了一堆土,就形成了安乡这块土地。
这些传说、故事,虽说反映了安乡与水休戚相关的一面,但也起到一种“误导”作用,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古老的安乡相去十万八千里。其实,安乡古时候岗丘起伏,林木葱茏,安乡的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安乡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地,秦统一后属黔中郡,西汉属孱陵县,东汉分设作唐县。西晋“八王之乱”后,一批南逃的难民在现在安乡西南部侨置了南义阳郡。南北朝(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设置安乡县,与作唐并立。隋开皇9年(公元58年),改作唐县为孱陵县(原西汉设置的孱陵县改为公安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孱陵并入安乡县。南宋时筑安乡县城于现在的城关镇,至今没有大的搬迁。从南北朝起,安乡县名已沿用1446年(至200年)。
安乡县位于湖南北部的西洞庭湖区,南北长71公里,东西宽30公里,总面积1087平方公里。县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呈丘陵地貌,属“江南古陆”,东晋时期才向沼泽转化,唐宋年间沦为“洞庭水域”。“众水环绕,形如解筏”。因“左挹洞庭,右接兰渡”,“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故名安乡,寓意安全之乡、安乐之乡、安逸之乡。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安乡始筑堤境。安乡北有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洪道穿境而过,西有澧水尾间缘境南注,使之成为“洪水走廊”。明嘉靖年间,岳州知府陆邦来安乡视察灾情,以沉痛的心情作了一首《行部娠饥》的诗,诗曰:“单骑减从出东关/饿杀穷民不忍看/十里路埋千百家/一家人哭两三般/狗含白骨魂犹在/鸦啄青肤血未干/寄语朝中诸宰相/石人无泪也心酸。”解放前,安乡民曰:“北水涨,南水阻,西水一来就喝粥。”由此可见当时灾情的严重。
1949年7月底,安乡和平解放,8月建立安乡县人民政府。值此,在全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至上世纪末,全民合力,团结治水,投工2.7亿多个,堵支并流27处,把旧社会留下的31个小境筑成了5个防洪大圈(即安造、安保、安澧、安昌、安化五个大烷),防洪大堤总长400公里,它占常德市堤防线的五分之二,湖南省的八分之一。安乡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治洪战斗,终于结束了洪灾连年的苦难历史,为自己的生存发展铺平了道路。
21世纪初,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安乡,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商品棉、商品鱼及珍珠生产基地县之一。2006年又加了一顶桂冠,成为“中华诗词之乡”。
信息来源:(http://www.cds1-news.com/anxiang/p/1.html)
传 说 一
“淤积说”:说古时候有个姓陈的员外,住在洞庭湖东,出外游玩时发现北边有一座大山,他异想天开,请很多人上山伐木,扎成一个巨大的木簰(pai),在上面复土后种庄稼,且连连丰收。后来,湖里年年淤积,木簰腐乱下沉,就成了安乡这块土地。
传 说 二
“漂流说”:说安乡是云梦古泽漂来的一个簰,簰上有丛丛芦苇,还有白芷、蒿草,很多人在上面生活。
传 说 三
“鱼精作怪说”:说洞庭湖还是八百里水面时,一条钻鱼精在滩底下打了个洞,长期住在洞里。后来,洞的上面拱出了一堆土,就形成了安乡这块土地。
这些传说、故事,虽说反映了安乡与水休戚相关的一面,但也起到一种“误导”作用,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古老的安乡相去十万八千里。其实,安乡古时候岗丘起伏,林木葱茏,安乡的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安乡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地,秦统一后属黔中郡,西汉属孱陵县,东汉分设作唐县。西晋“八王之乱”后,一批南逃的难民在现在安乡西南部侨置了南义阳郡。南北朝(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设置安乡县,与作唐并立。隋开皇9年(公元58年),改作唐县为孱陵县(原西汉设置的孱陵县改为公安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孱陵并入安乡县。南宋时筑安乡县城于现在的城关镇,至今没有大的搬迁。从南北朝起,安乡县名已沿用1446年(至200年)。
安乡县位于湖南北部的西洞庭湖区,南北长71公里,东西宽30公里,总面积1087平方公里。县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呈丘陵地貌,属“江南古陆”,东晋时期才向沼泽转化,唐宋年间沦为“洞庭水域”。“众水环绕,形如解筏”。因“左挹洞庭,右接兰渡”,“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故名安乡,寓意安全之乡、安乐之乡、安逸之乡。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安乡始筑堤境。安乡北有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洪道穿境而过,西有澧水尾间缘境南注,使之成为“洪水走廊”。明嘉靖年间,岳州知府陆邦来安乡视察灾情,以沉痛的心情作了一首《行部娠饥》的诗,诗曰:“单骑减从出东关/饿杀穷民不忍看/十里路埋千百家/一家人哭两三般/狗含白骨魂犹在/鸦啄青肤血未干/寄语朝中诸宰相/石人无泪也心酸。”解放前,安乡民曰:“北水涨,南水阻,西水一来就喝粥。”由此可见当时灾情的严重。
1949年7月底,安乡和平解放,8月建立安乡县人民政府。值此,在全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至上世纪末,全民合力,团结治水,投工2.7亿多个,堵支并流27处,把旧社会留下的31个小境筑成了5个防洪大圈(即安造、安保、安澧、安昌、安化五个大烷),防洪大堤总长400公里,它占常德市堤防线的五分之二,湖南省的八分之一。安乡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治洪战斗,终于结束了洪灾连年的苦难历史,为自己的生存发展铺平了道路。
21世纪初,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安乡,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商品棉、商品鱼及珍珠生产基地县之一。2006年又加了一顶桂冠,成为“中华诗词之乡”。
信息来源:(http://www.cds1-news.com/anxiang/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