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吧 关注:5,002贴子:55,025
  • 13回复贴,共1

曹植与“渔山梵呗”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傅暮蓉
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中心


IP属地:江苏1楼2018-09-11 11:08回复
    一、“渔山梵呗”释义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入中国后的佛教,无论是传播佛法还是自我修行的活动都伴随着仪式和梵呗音声。佛教仪式梵呗幽深寂然,独特的音调超凡脱俗,让无数的佛教徒和俗家众生为之倾倒。自古以来有许多佛教徒和学者认为:梵呗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创制的“渔山梵呗”,开创了佛教音乐梵呗华化的里程碑;也有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个传说,自唐宋之时直到今天两种观点争论不休。
    (一)梵呗
    在解释“渔山梵呗”的含义前,首先要了解“梵呗”的意义。“梵”在早期婆罗门文化知识中的原义为“念颂吠陀”,“吠陀”是婆罗门教基本文献和神圣知识宝库,也是雅利安人一千多年的歌谣、赞美诗、仪式与巫术等方面的集大成,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文献。“梵”有真言或咒义之意,后引申为作礼仪和唱赞歌而获神力的人。而“梵音”之义是:“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1)又梵音者:言种种梵音者,即八种梵音:1.最好声,其音和雅,如迦陵鸟;2.易了声,言辞辩了;3.和调;4.柔软;5.不误;6.不女;7.尊慧;8.深远。(2)
    而“呗”是梵语Pathaka(婆陟)之音译,意译为“赞叹”“止息”“止断”“圆满”“皎正”等。古印度的“歌咏十二部经”,(3)不管长行、偈颂都称为“呗”。《高僧传》卷十三:“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上,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4)
    以上说明:梵音是清净之音,微妙之音,是天然的音声;“呗”是古印度赞叹之音声的方式和专用名词,其来源于古代印度婆罗门祭祀中用歌声赞叹所祭祀的诸神。这种以音声赞叹为仪式核心的方式被佛教所吸收,在佛教仪式过程用清净微妙之音赞叹佛及菩萨的功德为内容。印度佛教中这种用音声赞叹咏唱其各种对象的赞咏歌唱方式“呗”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和学者将这种用梵语唱的呗称为“梵呗”。


    IP属地:江苏2楼2018-09-11 11:08
    收起回复
      (二)渔山梵呗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传播,佛经的翻译越来越多,“梵呗”一词的意义开始改变。人们开始用中国语言制作符合印度佛教曲调特点的、用汉语演唱的赞咏“呗”,汉传佛教历史中称之为“渔山梵呗”或“梵呗”,至此“梵呗”由原来西域僧人用梵语演唱的“呗”的含义,变成用汉语制成符合印度曲调特点的“呗”。此后“梵呗”一词含义就是汉语赞咏的“呗”。
      据相关史料记载,这种中国形式的赞咏——“梵呗”是三国时期魏武帝的儿子曹植所创。曹植于太和三年,被封东阿(今山东东阿县)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曹植在游览境内的渔山时,听见若洞内有梵音的歌曲,便模拟其音调特点,依《太子瑞应经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而流传各地。后人因其梵呗产生于渔山,便称为“渔山梵呗”,历史中称曹植为中国梵呗的始祖。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见解,拟从以下三方面论述:1.曹植是否为梵呗的创始人;2.“渔山梵呗”在历史上是个传说还是真实存在;3.用中国语言制作符合印度佛教曲调特点而形成的“梵呗”的特征。


      IP属地:江苏3楼2018-09-11 11:08
      回复
        二、曹植与“渔山梵呗”
        (一)曹植其人
        曹植(192—232)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文艺思想家。后来被封于陈,现山东东阿县渔山,忧郁而终,追封谥号思王,葬在渔山。他是建安文人中创作的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文学家,现存的较完整作品就有四十余篇。南宋郑樵《通志》等书中载录曹植的作品在宋代《曹植集》三十卷本、二十卷本、十卷本同时并行。(5)这说明曹植文学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除此以外,他对书法、绘画、舞蹈、击剑、作曲等各种艺术都是精通和热爱的。如,他在《鼙舞歌·序》云:“汉灵帝西园鼓吹有李坚者,能鼙舞。遭乱西随段煨,先帝闻其旧有技,招之。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改依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黄门,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6)这说明曹植不仅对音乐非常精通;而且还会制曲。他依古曲改作的五首新《鼙舞歌》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众多的史料中记载:曹植创制“渔山梵呗”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以下是史料中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二)史料记载中的曹植与“渔山梵呗”
        《三国志补注》(7)《三国志集解》(8)引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载:“陈思王尝登渔山,邻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遒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袛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梵唱皆植依拟所造。”
        梁僧祐(445—518)撰《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经呗导师集》中有《陈思王感渔山梵声制呗记》目录:(9)《陈思王感渔山梵声制呗记》第八/《支谦制连句梵呗记》第九/《康僧会传泥洹呗记》第十(《康僧会传》)/《觅历高声梵记》第十一(呗出《须赖经》)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497—554)撰《高僧传》云:“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10)
        唐终南山释道宣(596—667)撰《广弘明集》卷五:“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初封东阿君王,终后溢为陈思王也。幼含珪璋,十岁能属文,下笔便成,初无所改。世间艺术,无不毕善。邯郸淳见而骇服,称为天人也。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翫),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故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渔山,闻空中梵天之赞,及摹而传于后。”(11)
        以上是曹植创制“渔山梵呗”众多史料中主要的观点。这些材料都说明:曹植对中国文学和音乐非常精通,同时也熟悉印度音乐特点。除此以外,曹植对佛经的诵读达到很高的境界。以至可以创制出转读的七声,升降曲折之响,当时的人们都学习他创制的转读方法来讽诵佛经。曹植在游鱼山时听见空中响起清雅哀婉的梵音赞咏,于是就模仿这种梵音赞咏的表达方式,撰写佛经内容的词填入印度的曲调制成中国式的很多首梵呗,当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后世所传的梵呗都从曹植这里开始传承至今。
        尽管在以上佛教史料中详细记载曹植创制了“渔山梵呗”的经过,但仍有许多学者对此抱有怀疑、或者持否定的态度。如“所谓‘感渔山之神制’,(12)实无其事,而不过是东晋末年人所编制的一个传说,其时代亦晚于支谦。后来人虽相信了这一传说,却认为曹植‘已熟天竺曲韵’,(13)其神制‘冥合西域三七声。’(14)”(15)这种观点从古至今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笔者认为:曹植确实创制了“渔山梵呗”,但是,“改梵为秦”之人不是曹植,他不是第一个将印度佛教音乐改造成中国佛教音乐的先驱,也不是“渔山梵呗”“今梵唱皆植依拟所造”。(16)
        笔者认为:尽管这些史料认为是曹植始创梵呗,但是梵呗的艺术特点明确提示我们,“改梵为秦”需要的是一位既熟悉印度语言梵文和印度音乐特点,又精通汉文化、语言及其音乐,同时还是一位佛教译经大师。正如梁朝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497—554年)撰《高僧传》中云:“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詠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詠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17)”这段被广泛引用的话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的翻译非常广泛,卓有成就。但是佛教中的音声、梵呗或赞咏传播的很少。其原因是梵文的读音是许多个音素表示一个字,因此这个字的读音中有高低抑扬的成分,而汉语大多是一个读音对应一个字。如果用印度音乐曲调填写汉语来歌咏赞叹,则曲调长而词短,即曲长字少,词曲无法配合;如果用梵语填写中国曲调,则梵文构词繁复,即曲短字多,词曲无法协调,因此,佛经翻译顺利而梵呗一直没有传播开来。由于印中语言性质的不同,因此梵汉不能对译。后由中国学问僧孙炎发明的“反切注音法”将以上难题一一解决,从此,拉开了佛教音乐文化彻底华化的序幕。


        IP属地:江苏4楼2018-09-11 11:09
        回复
          三、梵汉对译的秘钥———反切注音法
          梵文的读音的规律相对于汉语来看:是许多个音素表示一个字,并且这个字的读音中有高低抑扬的成分;而汉语大多是一个读音就是一个字,下面以中国的传统乐歌《孔庙大成乐章·昭平之章》和梵呗《阿弥陀佛赞》举例,从其中可以看出其中歌词与曲调的配合特点。
          (一)中国传统乐歌与梵呗的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祭祀乐《孔庙大成乐章·昭平之章》(18)
          这是帝王世家祭祀祖先、天地、山川的乐歌,世代沿袭。《孔庙大成乐章·昭平之章》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的乐歌,体现了中国传统乐歌中乐和词的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乐歌的曲调平稳、音域较窄、旋律平和、全曲平淡,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跳动,乐歌给人和谐、平静、安详的感觉。歌词一字一音,正文对音,字歌相宜。即便有一个字旁注两个音的现象,也是用来表示延长、装饰的音符。实质上还是一字一音。调式、音阶为单一的五声音阶和调式,没有调式色彩的变化。歌曲节奏平稳、徐缓。乐句之后没有附加的旋律乐句。


          IP属地:江苏5楼2018-09-11 11:10
          回复
            芙儿辛苦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9-11 11:19
            收起回复
              梵语超难学的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9-11 16:49
              回复
                长阿含经的译主之一叫佛陀耶舍,不是韦陀耶舍


                IP属地:乌克兰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9-11 20:00
                收起回复
                  鱼字哪来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9-19 14: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