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于人
钢琴学习的启蒙阶段至关重要,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个人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琴效果,甚至于一生的习惯,很多人的学琴就毁在这个阶段。平台近期转播赵晓生教授钢琴启蒙阶段教学理念,供琴童和启蒙教师参考学习。
把汤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种启蒙教材进行比较,很显然,这三种教材体系的全盘设想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无非用各种方法使技术与音乐双轨平行,将乐理-视奏-听音-乐感融于一炉,使历史-风格-情趣-表现合为一体。切入点大致从单音逐渐增至5指,然后长期巩固五指指位。相对而言,汤普森积点成线,在每个点上结合各种要素,纵向连接成进阶之“线”,曲目与和声较传统,强调音乐感,专业性强,有利于培育音乐专业气质;巴斯蒂安则以各项要点目标分离,各自成线成块,以“相关链接”的网络概念的出发点,横向连接在同一点上的各方向放射相关点,结点成“面”,选择曲目在兼顾传统同时拓展现代通俗-流行乐曲,强调趣味化,实用性强,有利于拓展大众爱乐者眼界;巴托克则以对位复调为出发点,抓紧“五指指位”这个狭窄的基础课题,从各种调式的复合、各种调性的复合、各种节奏的复合、各种自由与严格的对位与模仿,把五个手指指位向四面八方开拓,扩平面为“宇宙”,几近极致,强调创造力,思辩性强,有利于培养钢琴作曲两栖人才。汤普森设计的是通向钢琴艺术家之路;巴斯蒂安开启的是通向钢琴爱乐者之路;巴托克经营的是通向现代作曲家之路。条条道路通罗马。音乐之罗马向众人招手!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述各种教材进我中土,都只剩下动指-击键-打字的华山一条道了。这正是中国钢琴教育根本缺陷所在。无论“汤普森”,“巴斯蒂安”,还是“巴托克”,每课都有乐理,融在了每堂课中。问题是,在中国,不管使用什么教材,乐理部分略去,历史部分略去,曲式部分略去,故事部分略去。教师省得添麻烦,家长以为那是浪费时间,他们以为只有砸音符才是学琴。关键完全不是用不用哪套教材的问题,而是如何全面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诸多钢琴启蒙教材中,以任何一项为主线,吸收-链接-整合-重组各家之长,互相补充,是最好办法。巴斯蒂安的卡通、分册特别容易引起小孩兴趣与成就感;汤普森有大量优秀经典乐曲,营养丰富;巴托克小宇宙特别炼耳朵练脑子,又可让孩子们从小熟悉20世纪语汇。同程度拼合,高程度视奏,可物尽其用汤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套钢琴启蒙教材都是“理想主义”的结晶。汤普森以曲目为中心,想为学生提供更多好听的经典的乐曲进入音乐圣殿,欲使知“然”;巴斯蒂安以乐理为中心,在接触任何新元素时欲知“所以然”;巴托克以组织为中心,在五指指位内最大限度扩展音高组织节奏组织音响组织,欲知“不然”。大道三条矣!
教一首曲子,对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感觉-感受-感应-感动每个细节,“感性”应是出发点,并不要求他们从一开始弄清每个音程-和弦-调式名称的。正如我们外出欣赏春色,重要的是感受繁花似锦的美丽,并不需要背出每种花草树的拉丁学名及其种属科目一样。但对教师来说就不同,教师必须对每个细节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现今流行于世的种种启蒙教材,立足于启发兴趣,开启直觉,寓教于乐,健全心理,有许多方面反映了音乐心理-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不论如何玩法,也不论如何好玩,归根结蒂要落实到每个孩子在琴上发出什么声音-奏出什么音乐这一最实在的目标上。因此,在关注各种游戏各种启发各种联想的同时,不能忘记根本——音乐。

赵晓生
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至1984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客席教授。《钢琴艺术》杂志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现代音乐学会副会长和东方音乐协会、日本音乐研究会会员。曾在中国五十余个主要城市(两百五十场以上),美国(二十余场)及香港等地举行钢琴独奏会,擅长即兴作曲演奏,创立“太极作曲系统”及“音集运动”理论系统,创作数十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钢琴学习的启蒙阶段至关重要,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个人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琴效果,甚至于一生的习惯,很多人的学琴就毁在这个阶段。平台近期转播赵晓生教授钢琴启蒙阶段教学理念,供琴童和启蒙教师参考学习。
把汤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种启蒙教材进行比较,很显然,这三种教材体系的全盘设想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无非用各种方法使技术与音乐双轨平行,将乐理-视奏-听音-乐感融于一炉,使历史-风格-情趣-表现合为一体。切入点大致从单音逐渐增至5指,然后长期巩固五指指位。相对而言,汤普森积点成线,在每个点上结合各种要素,纵向连接成进阶之“线”,曲目与和声较传统,强调音乐感,专业性强,有利于培育音乐专业气质;巴斯蒂安则以各项要点目标分离,各自成线成块,以“相关链接”的网络概念的出发点,横向连接在同一点上的各方向放射相关点,结点成“面”,选择曲目在兼顾传统同时拓展现代通俗-流行乐曲,强调趣味化,实用性强,有利于拓展大众爱乐者眼界;巴托克则以对位复调为出发点,抓紧“五指指位”这个狭窄的基础课题,从各种调式的复合、各种调性的复合、各种节奏的复合、各种自由与严格的对位与模仿,把五个手指指位向四面八方开拓,扩平面为“宇宙”,几近极致,强调创造力,思辩性强,有利于培养钢琴作曲两栖人才。汤普森设计的是通向钢琴艺术家之路;巴斯蒂安开启的是通向钢琴爱乐者之路;巴托克经营的是通向现代作曲家之路。条条道路通罗马。音乐之罗马向众人招手!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述各种教材进我中土,都只剩下动指-击键-打字的华山一条道了。这正是中国钢琴教育根本缺陷所在。无论“汤普森”,“巴斯蒂安”,还是“巴托克”,每课都有乐理,融在了每堂课中。问题是,在中国,不管使用什么教材,乐理部分略去,历史部分略去,曲式部分略去,故事部分略去。教师省得添麻烦,家长以为那是浪费时间,他们以为只有砸音符才是学琴。关键完全不是用不用哪套教材的问题,而是如何全面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诸多钢琴启蒙教材中,以任何一项为主线,吸收-链接-整合-重组各家之长,互相补充,是最好办法。巴斯蒂安的卡通、分册特别容易引起小孩兴趣与成就感;汤普森有大量优秀经典乐曲,营养丰富;巴托克小宇宙特别炼耳朵练脑子,又可让孩子们从小熟悉20世纪语汇。同程度拼合,高程度视奏,可物尽其用汤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套钢琴启蒙教材都是“理想主义”的结晶。汤普森以曲目为中心,想为学生提供更多好听的经典的乐曲进入音乐圣殿,欲使知“然”;巴斯蒂安以乐理为中心,在接触任何新元素时欲知“所以然”;巴托克以组织为中心,在五指指位内最大限度扩展音高组织节奏组织音响组织,欲知“不然”。大道三条矣!
教一首曲子,对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感觉-感受-感应-感动每个细节,“感性”应是出发点,并不要求他们从一开始弄清每个音程-和弦-调式名称的。正如我们外出欣赏春色,重要的是感受繁花似锦的美丽,并不需要背出每种花草树的拉丁学名及其种属科目一样。但对教师来说就不同,教师必须对每个细节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现今流行于世的种种启蒙教材,立足于启发兴趣,开启直觉,寓教于乐,健全心理,有许多方面反映了音乐心理-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不论如何玩法,也不论如何好玩,归根结蒂要落实到每个孩子在琴上发出什么声音-奏出什么音乐这一最实在的目标上。因此,在关注各种游戏各种启发各种联想的同时,不能忘记根本——音乐。

赵晓生
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至1984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客席教授。《钢琴艺术》杂志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现代音乐学会副会长和东方音乐协会、日本音乐研究会会员。曾在中国五十余个主要城市(两百五十场以上),美国(二十余场)及香港等地举行钢琴独奏会,擅长即兴作曲演奏,创立“太极作曲系统”及“音集运动”理论系统,创作数十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