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毕业快10年了,真的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回想起这10年的外企职业生涯,往事历历在目。希望我的这段职业经历对后来人有所借鉴。
曾几何时,外企在世人的眼中绝对是高大上,西装革履,五星宾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浮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是的,随着大量外企的进入和政策优惠上的减少,已经民企的强势崛起,外企的光环已不再灿烂。但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外企在我眼中绝对是神秘的。
先简短的从大学生涯说起,失败的大学生涯从失败的志愿开始,不擅长理工的我偏偏选了个绝对的工科,都是该死的应试教育害的,对于职业规划的无知造就了大学4年的痛苦经历。浑浑噩噩的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大学生涯,带着平凡的成绩单以及平凡的信心踏上了求职路。经历过简历石沉大海的困惑,经历过面试淘汰的悲凉,在面霸的路上不断前进。这个时期是迷茫的,刚刚开始听说有个什么职业规划,但怎么规划却一无所知。记得一次面试,主考官问我你知道面试的职位是干什么的吗,我无言以对,我只是知道那个岗位招人,而且条件要求不高。还好一家韩国小公司看上了我,让我开始了我的外企之路。
中国的外企人分布最广的应该是在制造业了吧,大量的外资工厂产生了庞大的人员需求,从工程师到职业经理,本地化人才无疑是经济且有效的。我就是在LG下属的一家韩资企业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公司老总和副总是韩国人,韩国的管理方式比较直接,有问题就要训你,让你下次印象深刻。虽然没有人性化可言,但回过头来才发现,这样的方式正是培养执行力的最快方式,尤其是针对刚毕业的菜鸟。总之被一次次的劈头盖脸后,执行力连带抗压能力直线上升。但一年后还是离开了,带着些悲愤的色彩,满心憧憬的期待着下一份更好的工作。总结:1.在韩国人的管理方式下我发现了我都不曾想象的抗压能力以及驱动力。不在压力下爆发,就在压力下消亡。内向的我也可以做外向的人才适合的管理工作。2.小公司做事(一年相当于两年,问我为什么?加班啊),大公司做人,在小公司的经历相对会比较丰富,企业的从头到尾都能有涉猎,而且相对出头也快,不用像大公司一样慢慢熬(因为人员流动也快)。这为职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身心俱疲的我离开韩国公司后首要的求职目标便是找个朝九晚五的工作,有空余的时间可以充充电和思考人生。但我发现这样的公司似乎并不好找,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一年经验的大学生。无奈下选择了一家港资公司。同样公司不大,但充满国企氛围(返聘了很多大叔大妈),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但产品价格偏高,且销路不畅。3个月的试用期满后我选择的放弃,因为这里看不到未来。引用新东方老师的一句话:夕阳西下,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未来如此的清晰,不敢想象。总结:1.国企式的论资排辈,对于刚毕业的菜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虚度的光阴会消磨你的斗志,让你不再具有竞争力。2.行业的不景气也会影响到你个人的发展。3.身处公司的非核心部门容易被边缘化且没有前途可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研发)4.朝九晚五比较休闲,但却花销“巨大”(休息日的花销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奢侈的,休息也是要代价的)
得以稍作喘息的我不得不再次东奔西走。这次目标锁定世界500强,因为我通过搜索简历发现那些敢于要高薪酬的人大都有500强背景。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惜“背井离乡”,离开了生活的一年多的城市,来到了一家很有名的台资公司(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血汗工厂)。台湾人的冲突管理模式让新人很难适应(企业文化方面),但另一方面模块化的分工又让岗位细化且容易上手,如此一来也就不担心离职率高了。但过窄的工作模块也制约了职业发展之路。还有带着对企业文化的疑惑我又离开了。总结:1.精细化的分工能帮助新人更快接手岗位,但如果纵深不够同样会举步艰难。 2.冲突化的管理模式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
迷茫还是迷茫,每次跳槽都满怀憧憬,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每“折腾”一次损失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眼看毕业2年了还东奔西跑,哭也吃了罪也受了。还记得雨天一个人拎着行李倒公交车搬家的无助,还记得一次次的面试碰壁时的绝望。职业路在何方?带着迷惑进了一家日本企业,不得不说500强的经历还是有些作用(虽然看起来那500强含量不高),至少从收到的面试通知的数量和质量就能体现出来。日本公司的全员参与和敬业还是让人刮目相看,虽然看起来有的变态。日本老总可以跟员工一样趴在地上擦地,这在其他地方时不多见的。说实话不喜欢日韩公司的管理模式,管理严格但缺少人文关怀,但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许这是最好的方式吧。就像民主集中制最符合国情一样。这次我没有再轻易的跳来跳去,而是沉寂了下来,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事实证明,越是负责的工艺或者流程,越能考验人的能力。经历的越多越能锻炼一个人。另一方面,我也继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并开始着手为之准备,无论是积累经验还是学习充电,都是为了下一个突破。直到机会来临的那一刻。总结:1.在一家公司呆的时间长了才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项目或是学习的机会(公司重视老员工的持续培养) 2.跟不同的领导能学到不同的东西,取长补短。 3.大公司做人,团队协作很重要,但同时要学会谈判的艺术(日本人把开会叫打合会,先无相“打”,然后在握手言和)。
机会敲门,不再错过。接到猎头电话进行简单描述后,我已经猜到了那是什么公司,凭着7年的同行业经验积累,不出意料的拿到一家欧美500强的OFFER.最重要的是,那有个职位空缺可以留给你成长。但代价是又一次的“背井离乡”,不过这次更多的是主观意愿,在逃离北上广成为趋势的时代,二三线城市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才华横溢,那么就留在一线城市吧,因为那里有无处不在的机会,而你又如此的优秀。如果你仅仅是天赋中等,那么二三线城市也许才是谁适合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如此激烈的竞争,相对慢节奏的生活及相对低的生活成本,也许才是你想要的生活,反正是我想要的。厌倦了大城市的繁荣,因为那繁荣与我无关。厌倦了拥挤、加班、竞争,突围后感觉如此的美好,即使在外企也可以朝九晚五,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总结:1.虽然目前有些猎头也开始做中低端,但总体上猎头推荐的职位好于招聘网站。 2.再次重申,选择行业非常关键。 3.谋定而后动才会更从容。 4.明确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因为工作跟生活息息相关。
未来,何去何从,也许现在谈中年危机还为时尚早,但如同《浮沉》里面的故事一样,当外企人碰到了那层玻璃瓶颈以后,敢问路在何方呢?陆帆是幸运的,因为何乘风找到了路并带上了他。但我的路又在哪里呢,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路其实刚开始...
曾几何时,外企在世人的眼中绝对是高大上,西装革履,五星宾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浮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是的,随着大量外企的进入和政策优惠上的减少,已经民企的强势崛起,外企的光环已不再灿烂。但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外企在我眼中绝对是神秘的。
先简短的从大学生涯说起,失败的大学生涯从失败的志愿开始,不擅长理工的我偏偏选了个绝对的工科,都是该死的应试教育害的,对于职业规划的无知造就了大学4年的痛苦经历。浑浑噩噩的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大学生涯,带着平凡的成绩单以及平凡的信心踏上了求职路。经历过简历石沉大海的困惑,经历过面试淘汰的悲凉,在面霸的路上不断前进。这个时期是迷茫的,刚刚开始听说有个什么职业规划,但怎么规划却一无所知。记得一次面试,主考官问我你知道面试的职位是干什么的吗,我无言以对,我只是知道那个岗位招人,而且条件要求不高。还好一家韩国小公司看上了我,让我开始了我的外企之路。
中国的外企人分布最广的应该是在制造业了吧,大量的外资工厂产生了庞大的人员需求,从工程师到职业经理,本地化人才无疑是经济且有效的。我就是在LG下属的一家韩资企业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公司老总和副总是韩国人,韩国的管理方式比较直接,有问题就要训你,让你下次印象深刻。虽然没有人性化可言,但回过头来才发现,这样的方式正是培养执行力的最快方式,尤其是针对刚毕业的菜鸟。总之被一次次的劈头盖脸后,执行力连带抗压能力直线上升。但一年后还是离开了,带着些悲愤的色彩,满心憧憬的期待着下一份更好的工作。总结:1.在韩国人的管理方式下我发现了我都不曾想象的抗压能力以及驱动力。不在压力下爆发,就在压力下消亡。内向的我也可以做外向的人才适合的管理工作。2.小公司做事(一年相当于两年,问我为什么?加班啊),大公司做人,在小公司的经历相对会比较丰富,企业的从头到尾都能有涉猎,而且相对出头也快,不用像大公司一样慢慢熬(因为人员流动也快)。这为职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身心俱疲的我离开韩国公司后首要的求职目标便是找个朝九晚五的工作,有空余的时间可以充充电和思考人生。但我发现这样的公司似乎并不好找,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一年经验的大学生。无奈下选择了一家港资公司。同样公司不大,但充满国企氛围(返聘了很多大叔大妈),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但产品价格偏高,且销路不畅。3个月的试用期满后我选择的放弃,因为这里看不到未来。引用新东方老师的一句话:夕阳西下,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未来如此的清晰,不敢想象。总结:1.国企式的论资排辈,对于刚毕业的菜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虚度的光阴会消磨你的斗志,让你不再具有竞争力。2.行业的不景气也会影响到你个人的发展。3.身处公司的非核心部门容易被边缘化且没有前途可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研发)4.朝九晚五比较休闲,但却花销“巨大”(休息日的花销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奢侈的,休息也是要代价的)
得以稍作喘息的我不得不再次东奔西走。这次目标锁定世界500强,因为我通过搜索简历发现那些敢于要高薪酬的人大都有500强背景。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惜“背井离乡”,离开了生活的一年多的城市,来到了一家很有名的台资公司(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血汗工厂)。台湾人的冲突管理模式让新人很难适应(企业文化方面),但另一方面模块化的分工又让岗位细化且容易上手,如此一来也就不担心离职率高了。但过窄的工作模块也制约了职业发展之路。还有带着对企业文化的疑惑我又离开了。总结:1.精细化的分工能帮助新人更快接手岗位,但如果纵深不够同样会举步艰难。 2.冲突化的管理模式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
迷茫还是迷茫,每次跳槽都满怀憧憬,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每“折腾”一次损失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眼看毕业2年了还东奔西跑,哭也吃了罪也受了。还记得雨天一个人拎着行李倒公交车搬家的无助,还记得一次次的面试碰壁时的绝望。职业路在何方?带着迷惑进了一家日本企业,不得不说500强的经历还是有些作用(虽然看起来那500强含量不高),至少从收到的面试通知的数量和质量就能体现出来。日本公司的全员参与和敬业还是让人刮目相看,虽然看起来有的变态。日本老总可以跟员工一样趴在地上擦地,这在其他地方时不多见的。说实话不喜欢日韩公司的管理模式,管理严格但缺少人文关怀,但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许这是最好的方式吧。就像民主集中制最符合国情一样。这次我没有再轻易的跳来跳去,而是沉寂了下来,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事实证明,越是负责的工艺或者流程,越能考验人的能力。经历的越多越能锻炼一个人。另一方面,我也继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并开始着手为之准备,无论是积累经验还是学习充电,都是为了下一个突破。直到机会来临的那一刻。总结:1.在一家公司呆的时间长了才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项目或是学习的机会(公司重视老员工的持续培养) 2.跟不同的领导能学到不同的东西,取长补短。 3.大公司做人,团队协作很重要,但同时要学会谈判的艺术(日本人把开会叫打合会,先无相“打”,然后在握手言和)。
机会敲门,不再错过。接到猎头电话进行简单描述后,我已经猜到了那是什么公司,凭着7年的同行业经验积累,不出意料的拿到一家欧美500强的OFFER.最重要的是,那有个职位空缺可以留给你成长。但代价是又一次的“背井离乡”,不过这次更多的是主观意愿,在逃离北上广成为趋势的时代,二三线城市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才华横溢,那么就留在一线城市吧,因为那里有无处不在的机会,而你又如此的优秀。如果你仅仅是天赋中等,那么二三线城市也许才是谁适合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如此激烈的竞争,相对慢节奏的生活及相对低的生活成本,也许才是你想要的生活,反正是我想要的。厌倦了大城市的繁荣,因为那繁荣与我无关。厌倦了拥挤、加班、竞争,突围后感觉如此的美好,即使在外企也可以朝九晚五,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总结:1.虽然目前有些猎头也开始做中低端,但总体上猎头推荐的职位好于招聘网站。 2.再次重申,选择行业非常关键。 3.谋定而后动才会更从容。 4.明确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因为工作跟生活息息相关。
未来,何去何从,也许现在谈中年危机还为时尚早,但如同《浮沉》里面的故事一样,当外企人碰到了那层玻璃瓶颈以后,敢问路在何方呢?陆帆是幸运的,因为何乘风找到了路并带上了他。但我的路又在哪里呢,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路其实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