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美国山姆大叔生病了,既咳嗽,又头痛高烧,病情非常严重,山姆大叔找来了美国大夫胡大夫,胡大夫给山姆大叔把脉后开出了药方,胡大夫认为山姆大叔是普通的感冒,无需服药,完全可以自我调理康复。然而几天过去了,山姆大叔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只得去找罗大夫。罗大夫了解了山姆大叔的病情后,开始查找病因,并指出山姆大叔的病是由于生产过多、销售不够造成的。病因查出后,罗大夫开出了什么药方呢?”这样的课堂导入应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虽然费时比较多,但相对于大课堂40多分钟来说,毕竟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应该是值得的。
但这如果用于“微课”教学就显得过于累赘和不着边际。同样也是这一节内容,“微课”不妨可以这样开门见山地导入:“192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美国这只苍鹰受到这场危机的重大打击,几乎掉入地狱,美国是如何从这地狱中解脱出来的?又是谁挽救了美国,让它从一只炼狱之鹰变成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这样的切题快速而高效。
但这如果用于“微课”教学就显得过于累赘和不着边际。同样也是这一节内容,“微课”不妨可以这样开门见山地导入:“192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美国这只苍鹰受到这场危机的重大打击,几乎掉入地狱,美国是如何从这地狱中解脱出来的?又是谁挽救了美国,让它从一只炼狱之鹰变成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这样的切题快速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