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
孟浩然的七言诗,极少在语言上刻意雕琢,大多似脱口而出,甚至有些口语化,所以读起来平易流畅,毫不拗口,如《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闲卧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同时自陈失意,表达希冀援引之情。开篇“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就极简单、极平易,又是极自然地引入正题。“昔时”、“今日”,都似日常口语一般,用在诗中恰恰点明了光阴已逝、物是人非;接下来自陈隐居的闲情逸致,借陶渊明的典故表明心迹。但家乡万里,思乡之情实难掩饰,只能遥望天上的白云以寄托相思;不想又是一个秋天到来,“惊”、“早”二字都字表明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惊讶和感慨。而自己却功名无成,不能归乡,仍然“滞江岛”,一种漂泊无奈的心情油然而生;诗人又不甘心一事无成,现在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的愿望。结尾的“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更似唠家常一般,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图出仕、渴望援引的心情,希望“朝廷当世人”能予以提携,使自己有朝一日能重回京城,“重见长安道”。通篇送人、抒怀,毫不见精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作,全凭真情自然流出。皮日休《郢州孟亭记》评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刘辰翁《孟浩然集·跋》亦评价:“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以乘兴。”可谓抓住了孟诗的特点,“不拘奇抉异”、“不刻画”,正说明孟浩然诗歌追求语言的平淡自然。
另如《登安阳城楼》一诗,写登临游览,感叹自然山水之妙,不刻意使用华词丽句,在对自然的描绘当中,将读者引入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初秋》全篇更是口语化,将初秋之夜诗人那种独特的感受,那一丝无奈与一抹凄凉准确地表达出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准确说出了孟浩然追求平易诗风的特点。
孟浩然一生都在为寻求入仕而奔波,生活的困顿使他备尝艰辛,因此在他的诗中很难有那种昂扬向上的激情,更多的是平淡自然的情感流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他亲身体验到的真实生活的反映,而非象有些学者所言“在盛唐的富庶繁荣的社会里,那些大官僚地主,或者在政治上受了某些挫折,或者在思想上受了佛道的影响,退居田园,优游林下,逃避现实追求个人的超脱,田园山水便成为他们灵魂活动的小天地,便成为他们诗歌中的主要题材。”[1]孟浩然一直为能够入仕而奔波,同谢灵运、王维这些厌倦了官场生活的人不同,山水田园就是他经常生活的场所,他对此是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由于生活经历、身份的不同,面对山水、田园的心情自然也不同,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创作主体赋予它以情感。孟浩然将自己的失意寄托于山水,将自己的情感释放于田园,毫无做作之态,“无意求工”而自“工”,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盛唐追求建功立业的洪钟大音之中,孟诗则犹如涓涓细流出山间,清新流畅,沁人心脾。
孟浩然的七言诗,极少在语言上刻意雕琢,大多似脱口而出,甚至有些口语化,所以读起来平易流畅,毫不拗口,如《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闲卧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同时自陈失意,表达希冀援引之情。开篇“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就极简单、极平易,又是极自然地引入正题。“昔时”、“今日”,都似日常口语一般,用在诗中恰恰点明了光阴已逝、物是人非;接下来自陈隐居的闲情逸致,借陶渊明的典故表明心迹。但家乡万里,思乡之情实难掩饰,只能遥望天上的白云以寄托相思;不想又是一个秋天到来,“惊”、“早”二字都字表明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惊讶和感慨。而自己却功名无成,不能归乡,仍然“滞江岛”,一种漂泊无奈的心情油然而生;诗人又不甘心一事无成,现在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的愿望。结尾的“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更似唠家常一般,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图出仕、渴望援引的心情,希望“朝廷当世人”能予以提携,使自己有朝一日能重回京城,“重见长安道”。通篇送人、抒怀,毫不见精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作,全凭真情自然流出。皮日休《郢州孟亭记》评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刘辰翁《孟浩然集·跋》亦评价:“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以乘兴。”可谓抓住了孟诗的特点,“不拘奇抉异”、“不刻画”,正说明孟浩然诗歌追求语言的平淡自然。
另如《登安阳城楼》一诗,写登临游览,感叹自然山水之妙,不刻意使用华词丽句,在对自然的描绘当中,将读者引入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初秋》全篇更是口语化,将初秋之夜诗人那种独特的感受,那一丝无奈与一抹凄凉准确地表达出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准确说出了孟浩然追求平易诗风的特点。
孟浩然一生都在为寻求入仕而奔波,生活的困顿使他备尝艰辛,因此在他的诗中很难有那种昂扬向上的激情,更多的是平淡自然的情感流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他亲身体验到的真实生活的反映,而非象有些学者所言“在盛唐的富庶繁荣的社会里,那些大官僚地主,或者在政治上受了某些挫折,或者在思想上受了佛道的影响,退居田园,优游林下,逃避现实追求个人的超脱,田园山水便成为他们灵魂活动的小天地,便成为他们诗歌中的主要题材。”[1]孟浩然一直为能够入仕而奔波,同谢灵运、王维这些厌倦了官场生活的人不同,山水田园就是他经常生活的场所,他对此是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由于生活经历、身份的不同,面对山水、田园的心情自然也不同,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创作主体赋予它以情感。孟浩然将自己的失意寄托于山水,将自己的情感释放于田园,毫无做作之态,“无意求工”而自“工”,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盛唐追求建功立业的洪钟大音之中,孟诗则犹如涓涓细流出山间,清新流畅,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