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在哪里?红山文化在红山,这也许是最简单的回答。红山文化当然不是指现代的红山的文化。而是指红山的古文化。考古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哪里挖出了东西就说是哪里的文化。于是有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度文化、二里头文化.....。中国文化繁多,不说是一个坑是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坑是一种文化。
东西是东西,文化是就是文化。坑是坑,文化是文化。通常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才这么认为呢!有文化的人往往认为:东西是可以反映文化,东西是文化。坑里有文化,所以文化也是坑。
这种坑文化或物文化给人们思想带来许多混乱。因为在别的坑里也挖出来相同的玉器或相似的玉器。于是又有人提出了”泛红山文化”的概念。泛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朝鲜的中国文化是不是可称泛中国文化。在中国的西方文化是不是可称泛西方文化。也有人惊呼,红山文化根本不是红山文化而是辽宁文化。因为,他发现红山玉器不是用红山玉制作的,而是用辽宁的玉作的。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辽宁,所以红山文化应该叫辽宁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红山文化不仅”泛“在红山周围。而且泛在更远的地方、新疆、甘肃、青海、陕西等地方的玉器也打上红山文化的标签。
这种”泛“还不是真的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地方的出土的古玉器的玉质相近,造型相同,上面的图案和文字信息相同,也就等同于文化相同。
红山文化在时间上泛滥也是惊人的。红山文化的标准说法是距今5000-6000年。这是科学检测的结果。可是另外也有人拿到美国去检测却是14000年,拿到广州去检测却是9000年,也有人把相同特征的玉器看作是夏玉器只有4000多年。从4000到14000年,能有10000年误差吗?
还有人干脆就说是史前文化。什么是史前?人类已经灭绝过一 次,又重新开始了吗?那又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红山文化在民间泛滥更是不胜言状的。国家博物馆里所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不过三百件。可是在民间的收藏者那里,个人有千件、万件还不算收藏大家。红山文化在民间泛滥,人们自然想到造假或者仿古了。千年的古玉,价值不菲,手指盖大的一块竟然价值百万。古玉高仿自然是高收益的行当。中国人的造假和仿造水平之高。竟然达到以假乱真毫无破绽的地步。有人透露:一个河南小伙子所造的北魏陶佣竟然让国家级专家付出了九十万学费。尽管真假难辨,某些专家仍然以出具证书为业,以此谋取利益。
高仿、鉴定、拍卖,这是红山文化所滋生的一条新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发财的美梦,而且是充满风险、欺诈。百姓造假,只不必说,专家作伪,拍卖欺诈却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仅是如此,也给文博界所说的民间无真品带来一种口实。可是另外的一种说法也许是真的。中国文物百分之七十在民间,而民间的好东西差不多都在国外。这种说法可信不?唐山居士没有作过调查统计。但是,可以认为太有可能了。中国文物散落在大地下,人民生活在大地上。不经意的挖个坑捡块宝都是可能的。考古队员毕竟是少数,挖坑掘坟能得到多少?再说了,考古队的人的挖坑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也远没有民间盗墓者高。
那为什么中国文物都跑到国外了呢?中国的文物政策是:地下的东西归国家。问题就出在这里:都归国家,不归国家的个人,国家反而得不到。如此,又一个问题来了。有些文物找不到出土的地方,文物界统统认为是假的。一些黑皮玉的红山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它是哪出的?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又找不到。黑皮玉不到文物部门登记,文物部门自然不承认了。黑皮玉肯定是有出生地的,出生地在哪?肯定有人知道的。只是不告诉你。谁知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是你找不到。他为啥不告诉你呀?你也是知道的。你挖坑是职业,可是他挖坑是找死。他怎么敢告诉你呀。
红山文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现在的人们把红山文化当成了红山玉器的代名词了。红山文化如此泛滥,这哪里是红山文化,分明是红山玉器所带来的红山经济呀。
文化为经济服务。文化就是经济。
有人预测玉文化经济,要取代房地产经济。红山经济要腾飞了!那时候人人腰缠万贯。
东西是东西,文化是就是文化。坑是坑,文化是文化。通常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才这么认为呢!有文化的人往往认为:东西是可以反映文化,东西是文化。坑里有文化,所以文化也是坑。
这种坑文化或物文化给人们思想带来许多混乱。因为在别的坑里也挖出来相同的玉器或相似的玉器。于是又有人提出了”泛红山文化”的概念。泛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朝鲜的中国文化是不是可称泛中国文化。在中国的西方文化是不是可称泛西方文化。也有人惊呼,红山文化根本不是红山文化而是辽宁文化。因为,他发现红山玉器不是用红山玉制作的,而是用辽宁的玉作的。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辽宁,所以红山文化应该叫辽宁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红山文化不仅”泛“在红山周围。而且泛在更远的地方、新疆、甘肃、青海、陕西等地方的玉器也打上红山文化的标签。
这种”泛“还不是真的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地方的出土的古玉器的玉质相近,造型相同,上面的图案和文字信息相同,也就等同于文化相同。
红山文化在时间上泛滥也是惊人的。红山文化的标准说法是距今5000-6000年。这是科学检测的结果。可是另外也有人拿到美国去检测却是14000年,拿到广州去检测却是9000年,也有人把相同特征的玉器看作是夏玉器只有4000多年。从4000到14000年,能有10000年误差吗?
还有人干脆就说是史前文化。什么是史前?人类已经灭绝过一 次,又重新开始了吗?那又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红山文化在民间泛滥更是不胜言状的。国家博物馆里所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不过三百件。可是在民间的收藏者那里,个人有千件、万件还不算收藏大家。红山文化在民间泛滥,人们自然想到造假或者仿古了。千年的古玉,价值不菲,手指盖大的一块竟然价值百万。古玉高仿自然是高收益的行当。中国人的造假和仿造水平之高。竟然达到以假乱真毫无破绽的地步。有人透露:一个河南小伙子所造的北魏陶佣竟然让国家级专家付出了九十万学费。尽管真假难辨,某些专家仍然以出具证书为业,以此谋取利益。
高仿、鉴定、拍卖,这是红山文化所滋生的一条新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发财的美梦,而且是充满风险、欺诈。百姓造假,只不必说,专家作伪,拍卖欺诈却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仅是如此,也给文博界所说的民间无真品带来一种口实。可是另外的一种说法也许是真的。中国文物百分之七十在民间,而民间的好东西差不多都在国外。这种说法可信不?唐山居士没有作过调查统计。但是,可以认为太有可能了。中国文物散落在大地下,人民生活在大地上。不经意的挖个坑捡块宝都是可能的。考古队员毕竟是少数,挖坑掘坟能得到多少?再说了,考古队的人的挖坑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也远没有民间盗墓者高。
那为什么中国文物都跑到国外了呢?中国的文物政策是:地下的东西归国家。问题就出在这里:都归国家,不归国家的个人,国家反而得不到。如此,又一个问题来了。有些文物找不到出土的地方,文物界统统认为是假的。一些黑皮玉的红山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它是哪出的?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又找不到。黑皮玉不到文物部门登记,文物部门自然不承认了。黑皮玉肯定是有出生地的,出生地在哪?肯定有人知道的。只是不告诉你。谁知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是你找不到。他为啥不告诉你呀?你也是知道的。你挖坑是职业,可是他挖坑是找死。他怎么敢告诉你呀。
红山文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现在的人们把红山文化当成了红山玉器的代名词了。红山文化如此泛滥,这哪里是红山文化,分明是红山玉器所带来的红山经济呀。
文化为经济服务。文化就是经济。
有人预测玉文化经济,要取代房地产经济。红山经济要腾飞了!那时候人人腰缠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