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娜李飞吧 关注:3贴子:3,336
  • 3回复贴,共1

【谈谈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拿起手中的笔,想要写点什么。一来是最近身体虚弱,一直在病中,想写点什么打发无聊的睡眠时间;二来,希望通过笔下的这点文字,给自己过去一年紧绷的精神放一放松。
为什么想到“路”这个字?有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最近一次回家,从车站驶回家的公交车站上,看着车轮驰过满是砂砾的路,扬起一阵黄烟,隐约间看着这黄沙路,我仿佛看见自己过去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心里萌生了写作的欲望。其次就是“路”对我有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高考那年,我可以说是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大学路,而恰逢那年的语文作文考题也是与路相关,算是相互呼应吧,这二者。


IP属地:福建1楼2018-09-04 17:14回复
    于我而言,回家的路是由一张张车票构成的。当我踏上驶离家乡、父母、亲人朋友的时候,我脚下的路是第一次真正由自己迈的步。后来我去了一些地方,一些城市,手中的车票愈多,而回家的车票占的比例却愈少。我心里清楚,爸妈的脚跟不上我的步伐;渐渐原来简单的二元关系产生了大的鸿沟,我渐渐产生了疏离感,以至于每次短暂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离开,我不愿面对的是和家长间日益扩大的不理解。母亲每次都希望我在家多住几天,念叨我在学校的伙食不好,最近又瘦了;父亲更多的是沉默的态度,他相信我,也理解我。常常我也迷茫,也困惑,这时和母亲的一同电话通常会慰藉我,给与短暂的安静。
    又是一段时间的生病,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每天晚上睡得迟,脑子里的各种想法总不时跳出,让我长久无法安睡。我犹豫再三,还是订了回家的车票。四个小时的车程不长,但这次我却抱着重生的希望回家。有一次给母亲的电话中,母亲在那头安慰我,“无意中”说到了我的痛点,而我在电话这头默默地抽泣。我害怕母亲听到,甚至要长时间的沉默才敢回一句:“嗯”,“是”,或者“知道了”。也许母亲听出了我的抽噎,并强装镇定地回复我,也许母亲被我“骗”过去了,这我也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泪水与汗水模糊了我的过去,于是我对过去一直坚定无疑走过的路产生了疑惑,所以我想要往回望一望,走一走,对于过去,该原谅原谅,该了断了断,该和解和解,该坚持坚持。


    IP属地:福建2楼2018-09-04 17:15
    回复
      我仿佛站在一条两端都一望无际的路的中间,一段连接过去,一段连接未来。我迷惘,不知所措。往回看看,走得越远,过去的回忆越模糊,但我不愿过去就这样泛黄了,像旧照片那样。我深信,这条路连接的也是个人的哲学之路,过去是“我从哪里来”,未来是“我到哪里去”,此刻我心中疑惑的正是“我是谁”或者“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终极疑问我当然无法回答,但我孜孜不倦地追逐,渴望够到一点“真理”,哪怕它的影子也好。在哲学的书籍里我目前无从获得答案,因为我看不进去;因此我诉诸于文学,诉诸于文字的情感与力量,文字的温度。但这二者终究是二手经验,我还需要一份关怀,它来自家人,还有朋友,这是我动身回家的另一个目的。
      在病中,人总是想得很多,做的很少。我想到了过去半年读过的关于沈从文前后半生的传记,以及他的散文,想起他的军旅生涯,想到我“可能的”军旅生涯;想到他曾经的精神危机,想到了我所面临的精神考验。想起了他的那句“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我思索着,真的历史也是一条路啊。从古神州到现代,中国的历史不就是一块块方块字构成的吗?余光中说:“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但无论史书如何记载——王朝的更迭抑或英雄的横空出世与没落,这些都很难真正打动我。实在打动我的是那些小小的“大人”的故事,他们对生活的坚持,他们生命力的顽强,就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小人物。上下五千年,他们的生活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沿着先祖的路,一直勤勤勉勉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怨言,但他们的生活真真切切地构成了中国的历史,一切日常的历史。说他们小,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收入乃至生活水平一般,说他们大,是因为对于生活的各种挑战和挫折,他们总是默默面对、承受并战胜它;即便被生活所战胜,也并不怨声载道,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我似乎也摸到了一点生活的经验——有时候,往脚下看,路是一直都在的,只不过我问的太多,却一直不敢迈步向前。


      IP属地:福建3楼2018-09-04 17:15
      回复
        人的一生怎样才算是好的?是平淡一生,还是精彩纷呈?是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还是经历至上?现在的我可能更愿意选后者。曾经我认为人生是一个圆,所以圆满是人生的终极——一个人,就是历史大路上的一株植物,从草木蔓发,到叶落归根,一个循环,一个圆完成了,于是人生也“圆满”了。但好奇心,兴许还有恐惧感让我不断向前探索未知的道路,我深知前面充满了不确定,也许更有趣,也许更惊险,但二十岁的我无法满足于一望可知的前途,我渴望改变,渴望升华的存在,渴望一切我还未从大自然里经历过的。我喜欢汪曾祺的这句话:“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有人说,年轻就要多经历一点,年青人不要害怕吃苦,我现在深以为是。对生活的兴趣越宽泛,人生这条路的宽度也就越宽。如果人生是一个三维的坐标,那第三条我觉得应该是回顾或反思。有时间的长,有兴趣的宽,有反思的深,这样一个人就立体了,他的存在也就更丰满了。
        有人羡慕“诗和远方”,埋怨眼前的“苟且”,却忽略了连接两者的是一条路。可望不可即的东西自然带着美好的光晕,但能通过脚踏实地的步子摘取的果实却更宜人可口。脚下的路是不可忽视的“道”。
        其实不知不觉间,对于前途的某些路,我的心里早就有了一些选择——一些无意中种下的种子,它们自由发芽,生长,向我耳边传来一些声音,影响着我。我愿意用自己的一双脚丈量这条路,想的是能不让自己后悔。往后看看,是熟悉的面孔向我挥手告别,他们告诉我有一个地方是温暖的港湾,永远向我敞开;往前看看,路长路宽,路边的泥土砂砾、草丛灌木都是我的陪伴,我一直都不是一个人。即便最后一天,尘归尘,土归土,我也可以坦然地自述:生于斯,长于斯,完于斯,无所亏欠,无所舍与。


        IP属地:福建4楼2018-09-04 1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