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不能不加以关注。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谈,最关键的在于老师: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因为你是断人的法身慧命!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以体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是克制愤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于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着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别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学理念、浓厚的人文功底和饱满的献身精神;特别重要的是,必须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地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不同方面的许多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于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于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此类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班发生问题的地方。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不能不加以关注。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谈,最关键的在于老师: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因为你是断人的法身慧命!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以体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是克制愤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于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着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别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学理念、浓厚的人文功底和饱满的献身精神;特别重要的是,必须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地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不同方面的许多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于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于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此类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班发生问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