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医临床组方用药原则
中化西医
在临床组方具体治疗各种病变时的原则与方法上,我们要以君臣佐使理论为总指导,首先,按照疾病的病原、病因、病变、机理、病症、病证、指征、体质等等,进行纵向的“多维论治(对原、对邪、对病、对证、对症、对征、对体等)”模式选药组方治疗。
其次,为加强药物作用与疗效,在横向上,往往需要按照功效相同但药理机制不同的药物配伍,来加强疗效,即“六机用药(递质、通道、受体、酶、激素、物质)”。
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疾病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多原、多因、多证、多症的情况。也就是说,治疗用药还应当注重全局与个性相结合的“现代七观配伍用药”方法,即是更宏观性的,以叠加与强化(相须)配伍为目的,避免相畏,相恶,相反,相杀情况之用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整体) 全面观(相当于相须配伍、多见于对病、对证选药)即:疾病发生后的病理变化、证型症状往往是连锁的、复杂多样的,所以,在论治时可按照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病证类型发生的现代医学病理机制,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六期辨证和六型辨证方法(脏腑、神经、组织、细胞、免疫、介质),选用不同功效的多个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病变脏腑组织之各种病理改变及多种证型症状,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调节,起到协同增效、相互促进、一加一大于二之目的。如,传统中医之行气活血、滋阴潜阳、益气生血、已病防变等,就是典型代表。因此这就是是“齐抓共管”理念在医学实践中之具体体现。
第二 (寒热) 互补观(多见于对药、对症选药)即:按照中医六淫辨证方法,运用相同功效,但相反药性的药物,联合组方,达到消除各自的毒副作用,尤其是机体能量代谢、心脉血液、神经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应,既抵消了副作用,又增强了治疗作用。如,解表药中寒热并用,可增强解热镇痛作用,防止过寒或过热的副反应。所以是“减毒增效”理念的体现。
第三 (正邪) 兼顾观(多见于对邪、对原用药)即:对发病日久者、以及慢性疾病,要按照机体功能代谢的强弱,在运用治疗药物之同时,辅助一些营养补充药物,或者是在杀菌、祛除六淫之同时,配伍六期辨证用药,攻补兼施,扶正驱邪,达到驱邪不伤正之目的;所以是“攻补兼顾”理念在医学中的体现。
第四 (标本) 兼治观(多见于对症、对病用药)即:对急、危、重型病症,往往要依据病变之症状、指征的轻重缓急,直接选择作用与之相对应的高效药物,治标为主,反之,则以治本为主,或标本兼治,达到消除症状或体征,挽救生命之目的(如止痛、止血、利水药等等)。所以是“急则治标”理念的医学要求。
第五 (中西) 合参观(还是多见于对病、对药选药)即:在治疗疾病时,可同时应用现代中药、现代西药进行科学组合,点面结合,速缓兼备,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所以是“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理念的临床实际体现。
第六(多剂) 联合观(多见于对病、对人选药)即:为了增强疗效,加速疗效,且便于患者接受治疗,可进行液、片、针、膏等等不同之药物、不同之剂型联合应用,提高临床疗效,防止毒副反应、或配伍禁忌的发生的方法。所以是“多路联合”理念的用药体现。但它不同于传统中医中药的“七情用药”理论。
第七 (重视 )预防观(多见于对药、对病选药)就是要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对即将发生的疾病提前用药,达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按照药理机制(递、道、体、酶、质、素),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去消除与预防临床所用各种药物毒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所以是“已病防变、未病先防”理念的具体要求。
因此,我们把以上这些可以归结为“现代中医七观配伍理论”。这样自然就能体现出现代中医中药理论与临床的科学性,看到中医中药的优越性。
中化西医
在临床组方具体治疗各种病变时的原则与方法上,我们要以君臣佐使理论为总指导,首先,按照疾病的病原、病因、病变、机理、病症、病证、指征、体质等等,进行纵向的“多维论治(对原、对邪、对病、对证、对症、对征、对体等)”模式选药组方治疗。
其次,为加强药物作用与疗效,在横向上,往往需要按照功效相同但药理机制不同的药物配伍,来加强疗效,即“六机用药(递质、通道、受体、酶、激素、物质)”。
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疾病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多原、多因、多证、多症的情况。也就是说,治疗用药还应当注重全局与个性相结合的“现代七观配伍用药”方法,即是更宏观性的,以叠加与强化(相须)配伍为目的,避免相畏,相恶,相反,相杀情况之用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整体) 全面观(相当于相须配伍、多见于对病、对证选药)即:疾病发生后的病理变化、证型症状往往是连锁的、复杂多样的,所以,在论治时可按照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病证类型发生的现代医学病理机制,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六期辨证和六型辨证方法(脏腑、神经、组织、细胞、免疫、介质),选用不同功效的多个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病变脏腑组织之各种病理改变及多种证型症状,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调节,起到协同增效、相互促进、一加一大于二之目的。如,传统中医之行气活血、滋阴潜阳、益气生血、已病防变等,就是典型代表。因此这就是是“齐抓共管”理念在医学实践中之具体体现。
第二 (寒热) 互补观(多见于对药、对症选药)即:按照中医六淫辨证方法,运用相同功效,但相反药性的药物,联合组方,达到消除各自的毒副作用,尤其是机体能量代谢、心脉血液、神经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应,既抵消了副作用,又增强了治疗作用。如,解表药中寒热并用,可增强解热镇痛作用,防止过寒或过热的副反应。所以是“减毒增效”理念的体现。
第三 (正邪) 兼顾观(多见于对邪、对原用药)即:对发病日久者、以及慢性疾病,要按照机体功能代谢的强弱,在运用治疗药物之同时,辅助一些营养补充药物,或者是在杀菌、祛除六淫之同时,配伍六期辨证用药,攻补兼施,扶正驱邪,达到驱邪不伤正之目的;所以是“攻补兼顾”理念在医学中的体现。
第四 (标本) 兼治观(多见于对症、对病用药)即:对急、危、重型病症,往往要依据病变之症状、指征的轻重缓急,直接选择作用与之相对应的高效药物,治标为主,反之,则以治本为主,或标本兼治,达到消除症状或体征,挽救生命之目的(如止痛、止血、利水药等等)。所以是“急则治标”理念的医学要求。
第五 (中西) 合参观(还是多见于对病、对药选药)即:在治疗疾病时,可同时应用现代中药、现代西药进行科学组合,点面结合,速缓兼备,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所以是“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理念的临床实际体现。
第六(多剂) 联合观(多见于对病、对人选药)即:为了增强疗效,加速疗效,且便于患者接受治疗,可进行液、片、针、膏等等不同之药物、不同之剂型联合应用,提高临床疗效,防止毒副反应、或配伍禁忌的发生的方法。所以是“多路联合”理念的用药体现。但它不同于传统中医中药的“七情用药”理论。
第七 (重视 )预防观(多见于对药、对病选药)就是要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对即将发生的疾病提前用药,达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按照药理机制(递、道、体、酶、质、素),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去消除与预防临床所用各种药物毒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所以是“已病防变、未病先防”理念的具体要求。
因此,我们把以上这些可以归结为“现代中医七观配伍理论”。这样自然就能体现出现代中医中药理论与临床的科学性,看到中医中药的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