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农村的改革
岐山县也和全国一样,改革的脚步起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则以逐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滥觞。
改革之前农村实施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体制上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式。“三级所有”就是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别属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即生产队是基础的基础。在那些年里,一个生产队的集体土地是固定的,由全队青壮年统一耕作。延续了初级社、高级社时的称呼,农民仍被称为社员。社员每天由生产队长统一派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年被绑定在了土地上,除雨天而外基本上都在田野中劳作。社员实行评工计分制度,年终一般以个人所得工分和人头进行实物分配。全员“大锅饭”使社员没有了生产的激情和对集体利益的关心,同时这种大呼隆式的劳作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社员生产积极性越来越衰落,逐渐滋生了惰性,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比比皆是。《喊破嗓子敲破钟》这首歌谣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喊破嗓子敲破钟,
社员迟迟不出工。
村边候,路边等,
到了地头坐个坑。
你走我也走,
咱们都是七八九;
你来我也来,
男打扑克女衲鞋;
你上坡,我上坡,
记的工分一样多;
你下田,我下田,
画的圈圈一样圆。
还有一首《开工活》对出工的情景做了更形象的描述:
开工活,
慢慢磨,
干得多了划不着。
头遍铃,
一锅烟;
二遍铃,把鞋穿;
铃打三遍,
社员还不见面。
当时人们辛苦一年,除了吃的欠缺,烧的也往往不够,好在有南北二山,冬季人们上山割柴成为当时一道特殊的风景。农村的这种停滞不前的现状,危机四伏,确实需要采取措施,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暖流开始涌动。 1979年春季起,岐山县农村逐步改革经济体制,从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起步。当时的生产责任制,有小段包工的,有实行定额管理的,有包工到劳按件记工的,有将某种专业生产承包给个人的,并实行利益与个人挂钩,劳动时间可由自己自由安排,老幼皆可助力帮忙,这种方式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使劳动效率得到了初步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机。到次年除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普遍实施,同时,通过探索,县境内又开始建立联产责任制,进一步放开生产经营体制。
到1982年,农村的改革在红红火火发展的基础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自己正在外地上学,夏收前父亲托人带来口信,说村中分地了,家中分了不少地,收割、碾打都由自己打理。我隐隐感到了父亲的喜悦,也深知夏收农活的繁杂,夏收时自己特意请了几天假,伴随着“算黄算割”的叫声回家中帮忙。回村后了解到生产队除留了极少集体耕地外,村内将其余所有土地划分为几个等级按人劳比例(人八劳二)承包到户。农户承包的土地所有权仍属集体,收益分配除完成国家公购粮任务及集体提留,其余归承包户所有。我的家中可分地人口为3人,分到7亩多地,一二三四等四个类别的土地处于村周围的6处。同时相近的或者是同族的,还几户分一块场院,用来收割碾打上场的庄稼。原来队内的牲畜也折价给有条件的家庭,一些常用的农具也折给了农户,种种新奇的事物令人目不暇接。
当年夏收,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出奇的快和乡亲们激情的高涨。机关里,“一头沉”家庭人员实行了夏收假;田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夜晚里,家家场上灯火辉煌人影幢幢。碾打时,同一个场上的几户家庭临时互助;田地里,人们自觉地互相照应。劳动的高度自觉和激情的迸发,书写出了惊人的速度。当年收割碾打到结束比过去生产队集体统一劳作时间少了将近一半,不由得让人感叹制度的力量和人们潜在的积极性。看着收获的麦子,乡亲们脸上漏出的是惬意的笑容。户户麦包也比过去大涨,让人们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记得隔壁的婶婶坐在大门口,抚摸着孙子的头,喃喃地说:这下不用愁吃的了。
夏收后,当年最火爆的场面就是交公购粮。夏收刚结束,父亲便将晒好的麦子备好去益店粮站交公购粮。公路上,以架子车为主角的形形色色车辆络绎不;粮站里,交粮的队伍拍成了长蛇阵。粮站的院子里,开票的窗口,到处是拥挤的人流。粮站的工作人员呼喊着、指挥着,在维持秩序。一些交了粮架子车出不来的,图省事便从人流的头顶上抬过去。听人说,还有为交粮整晚上未回家排队的。我们也是从清早一直随队伍挪动到半下午,才验级过磅交了粮。过去以生产队为单位交公购粮,这次成千上万的村民无序的自发来交,让粮站也始料不及,陷入被动之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淳朴的乡亲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和支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当年,从档案资料得知,1982年与1977年相比,粮食总产由20372万斤增加到29664万斤,增加9292万斤,增长46%;亩产由378斤增加到472斤,增加94斤,增长25%;农民人均口粮由339斤增加到420斤,增加81斤,增长24%;人均纯收入由69.5元增加到103.8元,增加34.3元,增长了49%。大部分农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新的生机。
岐山县也和全国一样,改革的脚步起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则以逐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滥觞。
改革之前农村实施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体制上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式。“三级所有”就是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别属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即生产队是基础的基础。在那些年里,一个生产队的集体土地是固定的,由全队青壮年统一耕作。延续了初级社、高级社时的称呼,农民仍被称为社员。社员每天由生产队长统一派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年被绑定在了土地上,除雨天而外基本上都在田野中劳作。社员实行评工计分制度,年终一般以个人所得工分和人头进行实物分配。全员“大锅饭”使社员没有了生产的激情和对集体利益的关心,同时这种大呼隆式的劳作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社员生产积极性越来越衰落,逐渐滋生了惰性,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比比皆是。《喊破嗓子敲破钟》这首歌谣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喊破嗓子敲破钟,
社员迟迟不出工。
村边候,路边等,
到了地头坐个坑。
你走我也走,
咱们都是七八九;
你来我也来,
男打扑克女衲鞋;
你上坡,我上坡,
记的工分一样多;
你下田,我下田,
画的圈圈一样圆。
还有一首《开工活》对出工的情景做了更形象的描述:
开工活,
慢慢磨,
干得多了划不着。
头遍铃,
一锅烟;
二遍铃,把鞋穿;
铃打三遍,
社员还不见面。
当时人们辛苦一年,除了吃的欠缺,烧的也往往不够,好在有南北二山,冬季人们上山割柴成为当时一道特殊的风景。农村的这种停滞不前的现状,危机四伏,确实需要采取措施,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暖流开始涌动。 1979年春季起,岐山县农村逐步改革经济体制,从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起步。当时的生产责任制,有小段包工的,有实行定额管理的,有包工到劳按件记工的,有将某种专业生产承包给个人的,并实行利益与个人挂钩,劳动时间可由自己自由安排,老幼皆可助力帮忙,这种方式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使劳动效率得到了初步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机。到次年除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普遍实施,同时,通过探索,县境内又开始建立联产责任制,进一步放开生产经营体制。
到1982年,农村的改革在红红火火发展的基础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自己正在外地上学,夏收前父亲托人带来口信,说村中分地了,家中分了不少地,收割、碾打都由自己打理。我隐隐感到了父亲的喜悦,也深知夏收农活的繁杂,夏收时自己特意请了几天假,伴随着“算黄算割”的叫声回家中帮忙。回村后了解到生产队除留了极少集体耕地外,村内将其余所有土地划分为几个等级按人劳比例(人八劳二)承包到户。农户承包的土地所有权仍属集体,收益分配除完成国家公购粮任务及集体提留,其余归承包户所有。我的家中可分地人口为3人,分到7亩多地,一二三四等四个类别的土地处于村周围的6处。同时相近的或者是同族的,还几户分一块场院,用来收割碾打上场的庄稼。原来队内的牲畜也折价给有条件的家庭,一些常用的农具也折给了农户,种种新奇的事物令人目不暇接。
当年夏收,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出奇的快和乡亲们激情的高涨。机关里,“一头沉”家庭人员实行了夏收假;田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夜晚里,家家场上灯火辉煌人影幢幢。碾打时,同一个场上的几户家庭临时互助;田地里,人们自觉地互相照应。劳动的高度自觉和激情的迸发,书写出了惊人的速度。当年收割碾打到结束比过去生产队集体统一劳作时间少了将近一半,不由得让人感叹制度的力量和人们潜在的积极性。看着收获的麦子,乡亲们脸上漏出的是惬意的笑容。户户麦包也比过去大涨,让人们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记得隔壁的婶婶坐在大门口,抚摸着孙子的头,喃喃地说:这下不用愁吃的了。
夏收后,当年最火爆的场面就是交公购粮。夏收刚结束,父亲便将晒好的麦子备好去益店粮站交公购粮。公路上,以架子车为主角的形形色色车辆络绎不;粮站里,交粮的队伍拍成了长蛇阵。粮站的院子里,开票的窗口,到处是拥挤的人流。粮站的工作人员呼喊着、指挥着,在维持秩序。一些交了粮架子车出不来的,图省事便从人流的头顶上抬过去。听人说,还有为交粮整晚上未回家排队的。我们也是从清早一直随队伍挪动到半下午,才验级过磅交了粮。过去以生产队为单位交公购粮,这次成千上万的村民无序的自发来交,让粮站也始料不及,陷入被动之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淳朴的乡亲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和支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当年,从档案资料得知,1982年与1977年相比,粮食总产由20372万斤增加到29664万斤,增加9292万斤,增长46%;亩产由378斤增加到472斤,增加94斤,增长25%;农民人均口粮由339斤增加到420斤,增加81斤,增长24%;人均纯收入由69.5元增加到103.8元,增加34.3元,增长了49%。大部分农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