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风吧 关注:167贴子:929

往生“全由信愿、无关功夫”与“摄心为戒、以戒为师”之辩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以下内容为转载
一、如果“摄心为戒,以戒为师。”被定义到有功夫范畴,那“往生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的观点是否违背“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导呢?(印光祖师定义的“以戒为师”之持戒似乎就是“摄心为戒”,小乘佛教八关斋戒似乎也要求摄心为戒,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附录在后面。)
二、如果“摄心为戒,以戒为师。”被定义到无功夫范畴,此处是否应当弄清,以免使大家误会"往生不需摄心为戒,以戒为师。"。
三、是否有一种不需“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真信切愿呢?
四、是否有一种不需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不贪,不嗔,不痴。”的真信切愿呢?
五、是否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折服现行烦恼就等同“临终十念相续心”?


IP属地:江西1楼2018-08-29 10:08回复
    如上列举几个大问题之后,是若干个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为何”之问
    1.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而打击念佛人往生的信心?难道印光祖师认为净土学人遵守的“以戒为师”必须是“摄心为戒”?难道印光祖师把持戒定义为折服现行烦恼?
    2.为何善导大师要强调“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难道善导大师否认有“不落实净业三福十善业中不贪、不憎、不痴的真信切愿”?
    3.为何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要强调“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四层天定功为散心境界”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难道藕益祖师强调的“真信切愿散心往生”的散心并非胡思乱想的散心吗?
    4.为何地藏菩萨要把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定义为“一心”境界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难道地藏菩萨也认为有一类散心等同一心的境界?
    5.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信、愿、一心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难道藕益祖师定义的能往生的散心境界尚在莲池大师定义的一心范畴内?


    IP属地:江西3楼2018-08-29 10:15
    回复
      12.为何印光祖师、幽溪大师都强调“念佛人进入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
      13.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14.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
      15.为何藕益大师印证的《妙宗钞》强调下辈下生是“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16.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贪嗔痴念犹自现起,便不为真念佛也。”
      17.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18.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19.为何藕益祖师强调“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


      IP属地:江西5楼2018-08-29 10:19
      回复
        旁注:上述20个"为何"当中的详细祖师开示原文,都附录在后面。


        IP属地:江西6楼2018-08-29 10:20
        回复
            印光祖师对“摄心”及一心不乱的不同定义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
            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持戒与往生的关系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IP属地:江西8楼2018-08-29 10:24
          回复
              善导大师:
              又就此净业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善导大师对持杀戒的定义
              “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
              蕅益大师开示
              「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藕益祖师《示念佛法要》:“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藕益祖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IP属地:江西9楼2018-08-29 10:28
            回复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四层天定功为散心境界(原文见下:)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经要解》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开示:藕益祖师把观行位定义为定心,而把名字位定义为散心。原文见下。
              散。即名字位。定。乃观行位也!(《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是印光祖师一生唯一讲解过的经注)
                被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却被地藏菩萨定义为“一心”境界。藕益祖师相关开示原文见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
                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卽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中至心者。卽是成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上至心者。卽是相应至心。
                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然应之冥显亦不须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获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二示第二轮相竟。


              IP属地:江西10楼2018-08-29 10:29
              回复
                  莲池大师开示:信、愿、一心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非从是。弃劣取胜也。
                  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
                  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
                  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
                  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
                  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
                  又以喻明。譬之五谷。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谷。栽培此种。定得成谷者也。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谷者也。愿而无行者。虽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无互缺。准上可知。
                  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IP属地:江西11楼2018-08-29 10:31
                回复
                    印光祖师:观行位清净心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旁注:不明白印光祖师为何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汇总中。)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能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旁注:不明白幽溪大师为何同印光祖师一样,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但下段智者大师开示可能与上述两段祖师开示有关,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汇总中。)
                    智者大师开示: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IP属地:江西13楼2018-08-29 10:35
                  回复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所摄之“名字初心”念佛境界。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
                      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妙宗钞》开示: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
                      今之行者观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盖约钝根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编者注:此处得生下三品的关键在于其人临终能够保持正念,并感得佛来迎接,方能顺利往生,位列下三品。若佛尚未来就已经打失正念,则往生成泡影矣)


                    IP属地:江西14楼2018-08-29 10:43
                    回复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下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及一念往生的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IP属地:江西15楼2018-08-29 10:47
                      回复
                          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阿罗汉以上相似位佛境界。
                          印光祖师开示:“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知礼大师《佛说观无量寿经妙宗钞》开示: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见思)方预上三。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观行位境界。
                          印光祖师谈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念佛: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IP属地:江西16楼2018-08-29 10:49
                        回复
                            印光祖师把相续心定义为净念,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列入”未证一心不乱“境界。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IP属地:江西18楼2018-08-29 10:54
                          回复
                              道绰祖师《安乐集》把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列入真实功夫境界,原文见下: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IP属地:江西19楼2018-08-29 10:55
                            回复
                                莲池大师开示: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摘自《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开示: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莲池大师开示:"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辗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IP属地:江西20楼2018-08-29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