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經略又移咨曰:
聖朝綏懷甚厚, 亂帥悖逆速誅。 謹宣布皇威, 共矢平東事。 照得, 本部院奉命專征, 日惟平虜之事是討, 而我賊未平, 何以平夷? 惟貴國, 恭順于我中朝也, 垂二百餘年。 己未之役, 悉索敝賦以勤, 貴國亦嗣有內變。 先帝因毛文龍之請, 特加封殖。 雖擧廢之典則, 然亦所以明報也。 惟聖明有柔遠之仁, 肆荒服, 勵來王之節。 不意文龍譾才無當, 小器易盈, 以海島爲夜郞曰: "惟予大棄", 棄國憲若弁髦曰: "莫誰何。" 餉饋之供億若流, 牽制之實事安在? 十年開鎭, 不聞復寸土於遼東, 一味欺君, 徒見私多官于毛氏。 擄子女、擄金帛, 明明禦人國中, 殺降夷、殺亂民, 日日報功司馬, 要挾無已。 居奇貨於東奴, 誅索非時, 設外府於句麗。 不特目無朝廷, 抑恐戕及屬國。 旣成不掉之勢, 詎緩無將之誅? 本部奉行天討, 將已亂是務, 而顧乃令匹夫雄行, 置不能問, 其何以尊朝廷, 而懾四夷哉? 實懼且羞。 特請皇命, 東巡閱海, 以問文龍之罪。 於本年六月初五日, 駐師雙島, 集諸將、吏, 庭數文龍大罪, 當斬者十二條, 詢之於衆, 僉曰宜死, 遂梟示軍前。 不特殲我亂帥, 亦以靖貴國之禍也。 皮島本非中國地。 其東江一師, 撥令西徙, 以圖進取, 毋仍徵索, 爲貴國苦。 其通諭所司, 各安疆域, 綏戢軍民。 若官兵有仍前越境需擾者, 可卽明報, 當卽治警。若貢道航海, 寔煩使者, 本部院深念之爲議, 倂一貢, 而改道寧遠, 兼因一价行李, 通我聲耗。 且遼東故道, 不欲貴國之忘也。 皇上神武天縱, 留神邊計, 必不容邊吏之怠於事, 而本部院捐體許國, 刻期平奴, 亦無能泄緩從事。 今士馬業已飽騰, 氣之所奮, 時亦不遠。 貴國其乘此暇日, 亟修軍容而備之, 以與我會師恢復也。 詩不云乎? "豈曰無衣? 與子同仇。" 文龍與奴, 皆貴國腹心之疾。 嚮者, 文龍報貴國, 隱通于奴, 時爲接濟。 本部院以貴國素敦義順, 必無此事, 而皇上明見萬里, 不以悍帥爲然。 嗚呼! 福善禍淫, 固天道之不爽; 報仇雪恥, 亦人事之宜。 然我 皇上德載旁鬯, 不以陬逖而遺之。 爾國王, 忠翼世明, 自當享王有後。 本部重望于執事。
袁崇焕移咨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