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中央官制,从汉武帝开始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形成。此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没有明确的叙述,不过,在叙述了大大小小的中央官职之后,有一个关于“加官”的交代: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①,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皆秦制。”
《汉书补注》引钱大昕曰:
“自侍中而下,《汉书》所称中朝官也,亦谓之内朝臣。”
《汉书》的许多地方提到“中朝”,在《刘辅传》的注中引了孟康一段比较明确的说明: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
① 《后汉书·和帝纪》注:“将谓五官及左右郎将也。大夫谓光禄、太中、中散、谏议大夫也。”
针对这条注,刘奉世的《汉书刊误》说:
“案(原)文则(师)丹、(谷)永皆中朝臣也。盖时为给事中、侍中,诸吏之类。”
给事中也属于中朝官无疑。
中朝又称内朝,外朝又称外廷,《汉书·司马迁传》载《报任安书》曰:“乡者,仆亦尝侧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这外廷就是外朝。不过,正如钱大昕所指出的:
“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辈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职事。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此西京朝局之变,史家未明言之,读者可推验而得也。”①
钱大昕所说的这个“朝局之变”是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推验”所得,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第一,汉武帝以前,中央政权中,除了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丞相辅佐皇帝,总管政务,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不仅百官恭谨从命,就是皇帝也要对其优礼相待。这个时期相权之重,即使到后代也是很少见的。秦和西汉都是如此,这已在第一章中详述。因此,西汉初年没有什么中外朝之分。但是,后来中朝官的许多称号,汉初是有的,如侍中、尚书之类,而且象侍中这样的称号,一开始就表示左右亲近的意思,如《汉书·卢绾传》说:“绾以客从(高祖),入汉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
——————————
① 饯大昕《三史拾遗》。
被食饮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绾者。”
第二,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外朝,《汉书·严助传》说:
“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公孙弘起徒步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师古注曰:
“中,谓天子之宾客,若严助之辈也;外,谓公卿大夫也。”
这里明显地说出了有中外两班子人。形成这两班子人的原因,从以上记载看,似乎是:因为当时国家多事,天子除任用大臣之外,又添了不少宾客,参与谋议。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结果。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第一章中我们已说过。如田蚡为丞相,任用官吏,权移主上,汉武帝对此即表示不满。为了削夺丞相权力,加强君权,武帝开始重用文武侍从之臣,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第三,中朝官系统的形成及其权力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中朝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所谓天子的宾客,这类人在政府组织中本来是没有地位的,往往是挂着侍中的头衔参与谋议;另一类是文武官中的心腹之臣,如武官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文官太中大夫、光禄大夫以及后来日益重要的尚书等,他们也是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成为中朝之官。但武帝时的将军都只领兵出征,并不参与朝廷政治,如卫青、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他们也都从来不过问国家大计。到昭宣之世,从霍光开始,才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权兼内外,实际权力在宰相之上,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从此将军也就属于内朝了。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①,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皆秦制。”
《汉书补注》引钱大昕曰:
“自侍中而下,《汉书》所称中朝官也,亦谓之内朝臣。”
《汉书》的许多地方提到“中朝”,在《刘辅传》的注中引了孟康一段比较明确的说明: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
① 《后汉书·和帝纪》注:“将谓五官及左右郎将也。大夫谓光禄、太中、中散、谏议大夫也。”
针对这条注,刘奉世的《汉书刊误》说:
“案(原)文则(师)丹、(谷)永皆中朝臣也。盖时为给事中、侍中,诸吏之类。”
给事中也属于中朝官无疑。
中朝又称内朝,外朝又称外廷,《汉书·司马迁传》载《报任安书》曰:“乡者,仆亦尝侧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这外廷就是外朝。不过,正如钱大昕所指出的:
“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辈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职事。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此西京朝局之变,史家未明言之,读者可推验而得也。”①
钱大昕所说的这个“朝局之变”是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推验”所得,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第一,汉武帝以前,中央政权中,除了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丞相辅佐皇帝,总管政务,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不仅百官恭谨从命,就是皇帝也要对其优礼相待。这个时期相权之重,即使到后代也是很少见的。秦和西汉都是如此,这已在第一章中详述。因此,西汉初年没有什么中外朝之分。但是,后来中朝官的许多称号,汉初是有的,如侍中、尚书之类,而且象侍中这样的称号,一开始就表示左右亲近的意思,如《汉书·卢绾传》说:“绾以客从(高祖),入汉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
——————————
① 饯大昕《三史拾遗》。
被食饮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绾者。”
第二,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外朝,《汉书·严助传》说:
“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公孙弘起徒步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师古注曰:
“中,谓天子之宾客,若严助之辈也;外,谓公卿大夫也。”
这里明显地说出了有中外两班子人。形成这两班子人的原因,从以上记载看,似乎是:因为当时国家多事,天子除任用大臣之外,又添了不少宾客,参与谋议。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结果。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第一章中我们已说过。如田蚡为丞相,任用官吏,权移主上,汉武帝对此即表示不满。为了削夺丞相权力,加强君权,武帝开始重用文武侍从之臣,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第三,中朝官系统的形成及其权力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中朝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所谓天子的宾客,这类人在政府组织中本来是没有地位的,往往是挂着侍中的头衔参与谋议;另一类是文武官中的心腹之臣,如武官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文官太中大夫、光禄大夫以及后来日益重要的尚书等,他们也是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成为中朝之官。但武帝时的将军都只领兵出征,并不参与朝廷政治,如卫青、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他们也都从来不过问国家大计。到昭宣之世,从霍光开始,才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权兼内外,实际权力在宰相之上,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从此将军也就属于内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