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平台吧 关注:10贴子:46
  • 0回复贴,共1

新科奇|那些热衷公益的人,值得我们深深地尊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奇纪导读:中国社会日新月异,企业的公益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可持续地发展公益事业,如何看到业绩增长的目标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关系,这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心系教育,造福桑梓
教育是立国之本,许多优秀的企业家都非常热衷于教育公益事业。在老一代香港富豪之中,不乏有对社会公益保持热忱的同行者,其中田家炳、邵逸夫选择用财富回馈社会,将慈善公益重点放在教育行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不到16岁辍学从商,后辗转越南、印尼等地创业,1959年移居香港开办工厂,成为香港化工行业领军人物。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财产,成立公益基金会,主要捐助教育事业。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先生捐助上百所田家炳学校、书院,所做贡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非凡,今先生虽辞世,但先生的贡献永存、理念不朽。

“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邵逸夫
邵逸夫,很多内地人了解他不是通过大名鼎鼎的邵氏电影,而是那一幢幢校园里的逸夫楼。邵逸夫的贡献绝不仅仅在影视娱乐业,他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
他不像一些慈善人士那样随便撒钱,而是把善款投向最需要也最有未来的医疗、教育和科技上。现在全国许多院校都有“逸夫楼”、“邵逸夫图书馆”。他晚年还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资助奖励科学研究和科技贡献者。
“逸夫楼”陪我们走过学生时代,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矗立着一座逸夫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以“逸夫”命名的建筑遍布各地,几乎在每一座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逸夫教学楼、逸夫体育馆、逸夫科研楼和逸夫图书馆。
教育是最精准的扶贫。这一批港商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财富回馈社会,也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教育行业。教育兴则国家兴,他们的行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培植社会责任感的榜样。

社会公益,企业责任
在这个关乎你我的社会,没人能袖手旁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内地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了像邵逸夫那样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愿意为公众做更多的事情,以表达自己回馈社会之情。在这些人物的感召下,企业社会责任也愈发受到关注,在这片爱的土地上越来越枝繁叶茂。
中国社会日新月异,企业的公益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可持续地发展公益事业,如何看到业绩增长的目标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关系,这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规模与影响力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愈发注重自身作为企业公民的形象和地位。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企业纷纷投身于公益活动。纵观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公益行动,教育一直是社会慈善公益的主要阵地,除了教育,还有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等,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终会越好越好。
新科奇一直秉承“不忘初心,因爱而恒”的核心价值观,与爱同行,关爱社会,关爱民生,未来,新科奇亦将持续、深入、系统地展开公益事业的投入与探索,为社会公益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


1楼2018-08-24 21: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