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不良现象说明
南海一工厂生产加工帐篷管,阳极雾银处理。由于该系列帐篷管多以加强型铝管为主(即在铝管内或外铆接铝管达到补强作用),造成在实际生产中铆接的夹缝区域的药液不能彻底清洗干净,造成成品放置时会产生药液流出腐蚀基材现象,良品率仅在60-70%之间。
生产工艺
热除油-→2次水洗→碱蚀-→4次水洗→中和(HNO3+ CrO3)打汽浸泡10min左右→2次水洗-→储备槽(2%CrO3)放置1小时左右(目的是让未洗尽的药水流出,用人工擦拭干净)→阳极氧化(15v 25min H2SO4 200g/L 22-24℃)-→4次水洗-→中和(稀HNO3)浸泡5min左右→2次水洗→高温封闭→2次水洗→热纯水洗→自然风干
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工艺可看出厂商也做得较仔细的,但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本人针对以上问题点,个人分析如下:
1 由于铆接加强管有些夹缝过小,造成清洗困难,这也是良品率仅在60-70%之间的原因之一;
2 这工厂的碱蚀工艺是NaOH+NaNO3,高温高浓度作业,造成夹缝残留药水较浓,增加后序清洗难度;
3 虽然增加中和打汽浸泡工作,但很难中和到夹缝的碱液,储备槽存放也没有多少实际上的意义,夹缝大的工件能够流出,夹缝小的则无能为力;
4 阳极后的中和则意义更不大,可取消。
综合上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前处理,能不能把夹缝尽量腐蚀大一些和改用稀浓度碱蚀降低残留药水?
改善方法
经与工厂品质部门沟通了解,该系列产品重点
1 要求尺寸,腐蚀损耗只能在1mm以内,所以把夹缝尽量腐蚀大一些这个行不通;
2 表面效果要均匀平滑,无明显伤痕(不需机械抛光处理),所以改用稀浓度碱蚀的方法也不可行。
因此,建议不用碱蚀,改为酸蚀处理,拟定生产工艺如下:
热除油-→2次水洗-→酸蚀-→2次水洗-→弱碱蚀(10%NaOH 常温浸泡)-→3次水洗-→中和(HNO3+ CrO3)打汽浸泡10min左右-→2次水洗-→储备槽(2%CrO3)放置1小时左右(目的是让未洗尽的药水流出,用人工擦拭干净)-→阳极氧化(15v 25min H2SO4 200g/L 22-24℃)-→4次水洗-→高温封闭--→2次水洗-→热纯水洗-→自然风干
改善结果
经试验,表面铆接处有少许白色粉状物,用布条容易擦拭,对外观无影响。再去掉储备槽存放工序(实际观察无药水流出现象),采用自动线生产,良品率达95%以上,厂家确认ok。
不良现象说明
南海一工厂生产加工帐篷管,阳极雾银处理。由于该系列帐篷管多以加强型铝管为主(即在铝管内或外铆接铝管达到补强作用),造成在实际生产中铆接的夹缝区域的药液不能彻底清洗干净,造成成品放置时会产生药液流出腐蚀基材现象,良品率仅在60-70%之间。
生产工艺
热除油-→2次水洗→碱蚀-→4次水洗→中和(HNO3+ CrO3)打汽浸泡10min左右→2次水洗-→储备槽(2%CrO3)放置1小时左右(目的是让未洗尽的药水流出,用人工擦拭干净)→阳极氧化(15v 25min H2SO4 200g/L 22-24℃)-→4次水洗-→中和(稀HNO3)浸泡5min左右→2次水洗→高温封闭→2次水洗→热纯水洗→自然风干
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工艺可看出厂商也做得较仔细的,但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本人针对以上问题点,个人分析如下:
1 由于铆接加强管有些夹缝过小,造成清洗困难,这也是良品率仅在60-70%之间的原因之一;
2 这工厂的碱蚀工艺是NaOH+NaNO3,高温高浓度作业,造成夹缝残留药水较浓,增加后序清洗难度;
3 虽然增加中和打汽浸泡工作,但很难中和到夹缝的碱液,储备槽存放也没有多少实际上的意义,夹缝大的工件能够流出,夹缝小的则无能为力;
4 阳极后的中和则意义更不大,可取消。
综合上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前处理,能不能把夹缝尽量腐蚀大一些和改用稀浓度碱蚀降低残留药水?
改善方法
经与工厂品质部门沟通了解,该系列产品重点
1 要求尺寸,腐蚀损耗只能在1mm以内,所以把夹缝尽量腐蚀大一些这个行不通;
2 表面效果要均匀平滑,无明显伤痕(不需机械抛光处理),所以改用稀浓度碱蚀的方法也不可行。
因此,建议不用碱蚀,改为酸蚀处理,拟定生产工艺如下:
热除油-→2次水洗-→酸蚀-→2次水洗-→弱碱蚀(10%NaOH 常温浸泡)-→3次水洗-→中和(HNO3+ CrO3)打汽浸泡10min左右-→2次水洗-→储备槽(2%CrO3)放置1小时左右(目的是让未洗尽的药水流出,用人工擦拭干净)-→阳极氧化(15v 25min H2SO4 200g/L 22-24℃)-→4次水洗-→高温封闭--→2次水洗-→热纯水洗-→自然风干
改善结果
经试验,表面铆接处有少许白色粉状物,用布条容易擦拭,对外观无影响。再去掉储备槽存放工序(实际观察无药水流出现象),采用自动线生产,良品率达95%以上,厂家确认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