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板城
山后板城位于赵各庄公社驻地西南偏南3.75公里处,拒马河南岸,为山区宽谷地貌,有部分平地。京原铁路从村东通过。该村包括山后板城、王家坨、学校庄、蔡树底下、竹子、冠子石塘六个自然村。共有1917人,均为汉族。共有耕地1862亩。为山后板城大队驻地。
该村历史悠久。据《涞水县志》等史志记载,板城为汉高帝征匈奴时所筑。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置板城县,属易州,天宝年废。据传,当初城墙和城门系用木板构筑,故称板城。又传,古时(朝代不详)曾有一彪人马在此自行称王,因而板城的名声很大。今村西南尚有王子坟遗址。该村由于地势开阔,且为交通枢纽,则历代为涞水县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前,板城为涞水县第七区驻地。抗战期间,为我山区根据地,曾驻涞水县政府。1947年平西土地会议,即在板城召开。
因该村与石亭公社板城重名,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经县研究,按群众习惯称呼,改称为山后板城。
山后板城位于赵各庄公社驻地西南偏南3.75公里处,拒马河南岸,为山区宽谷地貌,有部分平地。京原铁路从村东通过。该村包括山后板城、王家坨、学校庄、蔡树底下、竹子、冠子石塘六个自然村。共有1917人,均为汉族。共有耕地1862亩。为山后板城大队驻地。
该村历史悠久。据《涞水县志》等史志记载,板城为汉高帝征匈奴时所筑。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置板城县,属易州,天宝年废。据传,当初城墙和城门系用木板构筑,故称板城。又传,古时(朝代不详)曾有一彪人马在此自行称王,因而板城的名声很大。今村西南尚有王子坟遗址。该村由于地势开阔,且为交通枢纽,则历代为涞水县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前,板城为涞水县第七区驻地。抗战期间,为我山区根据地,曾驻涞水县政府。1947年平西土地会议,即在板城召开。
因该村与石亭公社板城重名,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经县研究,按群众习惯称呼,改称为山后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