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吧 关注:3,580贴子:40,467
  • 18回复贴,共1

贾宝玉的悟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贾宝玉的一生,其实就是悟道的一生,贾宝玉在悟道当中成长。


1楼2018-07-26 15:05回复
    第一次,就是梦游太虚幻境。贾宝玉在那里看到了判词,听到了曲子,得到了启蒙,最后从噩梦当中惊醒。那一次,是贾宝玉从一个懵懂的孩童进入青春期,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的关键。虽然那个时候贾宝玉已经经历的事情很少,没有什么领悟。但是也是一个开始,他看到了女子们未来的命运,知道了自己最可贵的品质是“意淫”,他会始终保持这种生命关怀。


    2楼2018-07-26 15:07
    收起回复
      2025-05-29 07:47:35
      广告
      第二次是第二十回,贾宝玉因为和袭人发生了矛盾心里面不愉快。他翻开《庄子》,看到了一篇文章。大致的内涵就是我们不要匍匐在权威脚下,我们不要被世间那些光彩夺目的一切迷惑,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有自己的身份。贾宝玉很幼稚地续了一篇,大概就是说我现在的烦恼都是那些美女造成的,如果她们都消失了,那么我就超然了。这样的论断最终被林黛玉嘲笑。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贾宝玉的确有自己的悟性。一般人不会因为和别人闹别扭就想到这么多的。


      3楼2018-07-26 15:11
      回复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贾宝玉写下的是“宝钗之仙姿”和“黛玉之灵窍”,可见贾宝玉欣赏的是薛宝钗那种仙子一般的美丽和林黛玉的灵气,内在。贾宝玉曾经看着薛宝钗发呆,也觉得薛宝钗很美。这里有一种灵肉分离的感觉。他对林黛玉的感情,完全超越肉欲,是一种精神上的默契。


        4楼2018-07-26 15:14
        回复
          第三次是因为贾宝玉听了《寄生草》,又得罪了林黛玉和史湘云。所以产生了一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幻灭感。这是在人间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的一种情绪反应,也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敏感。贾宝玉本来是希望两边都劝好,结果两边都得罪了。他联想到庄子说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所以有了一种领悟。庄子这里更加强调的是要柔弱处下。贾宝玉因为挫败感而生发出一种禅宗式的感受。


          5楼2018-07-26 15:19
          回复
            有灵性自然容易悟道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26 15:23
            收起回复
              这里大家要注意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态度。虽然《寄生草》是薛宝钗推荐给贾宝玉的,但是薛宝钗是以一个戏曲欣赏者的身份觉得这一只曲子的辞藻和韵律很妙。但是她一旦得知贾宝玉写下这样“茫茫着甚悲愁喜”,“回头是想真无趣”的句子之后,就觉得是自己的错,引得贾宝玉写下这样的疯话。她对于这种佛道的思想,其实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是不以为然的。她觉得这是移人性情的。而林黛玉表面上是去打消贾宝玉的念头,实际上是和贾宝玉互动。她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确是一种彻悟。


              7楼2018-07-26 15:24
              回复
                贾宝玉其实不需要参禅。因为贾宝玉有一颗佛心,那些形式是贾宝玉不需要的。真正的悟道最重要的拥有一颗淡泊,宁静,豁达而慈悲的心。这是需要修炼的。贾宝玉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贾宝玉能够悟道的先决条件。


                8楼2018-07-26 15:26
                收起回复
                  2025-05-29 07:41:35
                  广告
                  第四次是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葬花吟》之后,贾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句子。他立刻由个体生命的消亡联想到更多生命的消亡,再想到富贵荣华的不能持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贾宝玉已经明白。他因为而悲伤无奈,觉得自己只有“逃大荒,出尘网”才能解释这样的悲伤。


                  9楼2018-07-26 15:30
                  回复
                    林黛玉是贾宝玉悟道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她最能引发贾宝玉的幻灭感。她还泪的过程也是贾宝玉悟道的一个过程。两个人都是与世无争,高雅脱俗的人。他们都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但是这份怀疑当中也有执着的热爱。两个人都是保持这样一份态度走完人生。他们这一生,都没有在物欲的世界里沉沦,而是以至美的情完成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命形式。


                    10楼2018-07-26 15:33
                    回复
                      第五次是贾宝玉在梨香院看到龄官和贾蔷之间深厚的感情。贾宝玉被感动了,他走出了非常自我的感情世界,发现原来世上不仅自己一个痴情者。他不在贪求所有人的眼泪,而是悟出“人生情缘,自有分定”。他更加坚定,也更加专注。这是贾宝玉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走出自我,看到更多的情感世界。


                      11楼2018-07-26 15:35
                      回复
                        第六次不明显,是贾宝玉祭奠金钏回来之后林黛玉说的一段话。这段话表明林黛玉知道贾宝玉去祭奠金钏了。她是在告诉贾宝玉,没必要跑到那么远的一个地方去祭奠。拿着一碗水看看,哭一哭都是一样的。这是贾宝玉明白感情的表达不拘泥于形式地点,心诚是最重要的。之后贾宝玉告诉藕官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12楼2018-07-26 15:38
                        回复
                          第七次是贾宝玉生日第二天看到了妙玉的花笺,得到了邢岫烟的指点,知道妙玉最爱的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挺消极的。但是妙玉偏偏喜欢这句诗。可见妙玉的人生态度。贾宝玉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人生虚无的那一面,他对富贵人间那千年的铁门槛没有任何的留恋,最终出家。


                          13楼2018-07-26 15:41
                          回复
                            贾宝玉曾经两次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样的话。第一次是因为林黛玉说自己要死,第二次是林黛玉说袭人死了,自己先哭死了。可见,贾宝玉出家是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林黛玉香消玉殒,贾宝玉受不了打击而出家。第二次恐怕不是,是因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在经历了沧桑之后最终挣脱尘网,得到了一种豁达并悲悯的心态。他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顿悟,是一种失去之后的圆满。


                            14楼2018-07-26 15:45
                            回复
                              2025-05-29 07:35:35
                              广告
                              @没读过一遍红楼 谢谢加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7-28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