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的你,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毕业一年的你,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这几天在上海租房,简直是焦头烂额,市区的房源很紧张,看完一套房子犹豫一小会儿,可能它就被别人租走了。中介说没办法,租房都是争分夺秒,用抢的。
我的预算是五六千,也没有很低吧,但好房子还是租不起。经常有人指责我,说你的文章怎么老是写钱钱钱,钱对你来说那么重要吗?我只想说,朋友,来上海看看,我这几天看到的所有非常满意的,想马上就住进去的房子,都是八九千起步。
我写过,别的城市可能会让你觉得“怎样都很好”,但上海会让你觉得“还是有钱最好”。
我下午就看到一套方方面面都很好的房子,房东报出的最低价都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他说不能再低了,一分钱一分货。在那套连刷墙的油漆都是高价进口品牌的房子里,我很理解,用力地点头。
这个房东是典型的上海精英,知名985的王牌专业毕业,做建筑投资生意,云淡风轻地跟我们说他有三套房在出租,两套一室的,一套两室的,自己住着一个十万一平的小区里的...200平的房子。
这种时候真的......想问自己一句要奋斗几辈子才能拥有这样的人生。
不,真的不是攀比,而是,当你直面差距的时候,它就是有那么震撼。
我十八九岁的时候非常穷,又在上海念书,很害怕自己以后过得贫困潦倒,就是那种20块的奶茶都不敢买的生活,所以我真的早早就想着——要挣钱、要挣钱、要挣钱。
更别说当时我有个非常有钱的室友,大一的时候随手买的包够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不嫉妒她,但为之自卑。
我真的是为了不那么害怕和自卑才爱钱的。
但——怎么讲呢,我后来发现,挣钱是需要天赋的。
有人去social几次就能大抵摸清一个行业的规律,什么位置最挣钱,什么时机最挣钱,头脑太好用了,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洞察是天生的。而有人呢,得摸爬滚打好几年才知道,“噢,原来这样是挣不到钱的”,再慢吞吞想着改变,会好一点点,但...跟真正会挣钱的,没法比。
我绝对没有看不起谁的意思,事实是我本人就是后者,我一直想拿存款搞点投资,我朋友对此给出的评价是:“算了吧,到你知道什么东西挣钱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了,你还挣个屁。”
所以我确定我还会过很久很久的,“眼高手低”的生活,就是,欲望永远比现实高出那么一截的生活,你有时候觉得欲望很近很近,伸手就够得到,真伸手了才发现,它又不动声色地往高处挪了一点点。
我都习惯了。大一的时候我买衣服只能指望网购,翻十多页淘最便宜的,到了大三我终于可以逛商场买那些永远不打折的衣服了,但像港汇这样的是逛不起的,后来我逛得起港汇了,又忍不住在找房的时候对朋友皱眉头,问他那种租着月租十多万的,五室五厅的房子的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人生。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是一句非常残酷却非常写实的流行语。
▼
我发现眼高手低简直就是人生的常态,给个应景的比喻,你最喜欢的房子永远是你租不起的那一个。
和爱而不得一样。我们告诉自己要爱万人迷就得跟他势均力敌,其实要过上喜欢的生活也是如此,你得配得上,过得起,还没有那种资本就开始憧憬那种生活,就像丑小鸭伸长脖子等待被分到一个高甜玛丽苏的剧本。
不过憧憬是好事情。而我们需要交给自己的,除了野心,还有时间。
我以前觉得自己20出头了还一身便宜的东西不ok。后来倒是很乐意跟人说我买了件三十几块的上衣还蛮好看的。
我的朋友们也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之前穿着一件二十块的背心过了大半个夏天,或者“八块钱一瓶的矿泉水究竟都有谁在喝,我就喝不起”。
因为,在20出头的年纪,没钱本来就是正常的啊。甚至一无所有也是正常的。
太正常了,压根不需要觉得它是一件事儿。
我现在就很坦然,反正我永远都追不到理想的自我,干脆不要那么急,一步一步来。那个理想总是离我有那么点距离,像是隔着马路,好不容易等到绿灯亮了,我刚刚起步踏上斑马线,它就拐向了另一个路口。
哎呀,追不到就追不到吧,为了追逐都走了这么远了,路上看到的一切,得到的一切,都是收获啊。
人生本来就是无法停息的追逐,追到多少算多少,比从前的自己更美好,就是值得感动的了。
毕业一年的你,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这几天在上海租房,简直是焦头烂额,市区的房源很紧张,看完一套房子犹豫一小会儿,可能它就被别人租走了。中介说没办法,租房都是争分夺秒,用抢的。
我的预算是五六千,也没有很低吧,但好房子还是租不起。经常有人指责我,说你的文章怎么老是写钱钱钱,钱对你来说那么重要吗?我只想说,朋友,来上海看看,我这几天看到的所有非常满意的,想马上就住进去的房子,都是八九千起步。
我写过,别的城市可能会让你觉得“怎样都很好”,但上海会让你觉得“还是有钱最好”。
我下午就看到一套方方面面都很好的房子,房东报出的最低价都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他说不能再低了,一分钱一分货。在那套连刷墙的油漆都是高价进口品牌的房子里,我很理解,用力地点头。
这个房东是典型的上海精英,知名985的王牌专业毕业,做建筑投资生意,云淡风轻地跟我们说他有三套房在出租,两套一室的,一套两室的,自己住着一个十万一平的小区里的...200平的房子。
这种时候真的......想问自己一句要奋斗几辈子才能拥有这样的人生。
不,真的不是攀比,而是,当你直面差距的时候,它就是有那么震撼。
我十八九岁的时候非常穷,又在上海念书,很害怕自己以后过得贫困潦倒,就是那种20块的奶茶都不敢买的生活,所以我真的早早就想着——要挣钱、要挣钱、要挣钱。
更别说当时我有个非常有钱的室友,大一的时候随手买的包够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不嫉妒她,但为之自卑。
我真的是为了不那么害怕和自卑才爱钱的。
但——怎么讲呢,我后来发现,挣钱是需要天赋的。
有人去social几次就能大抵摸清一个行业的规律,什么位置最挣钱,什么时机最挣钱,头脑太好用了,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洞察是天生的。而有人呢,得摸爬滚打好几年才知道,“噢,原来这样是挣不到钱的”,再慢吞吞想着改变,会好一点点,但...跟真正会挣钱的,没法比。
我绝对没有看不起谁的意思,事实是我本人就是后者,我一直想拿存款搞点投资,我朋友对此给出的评价是:“算了吧,到你知道什么东西挣钱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了,你还挣个屁。”
所以我确定我还会过很久很久的,“眼高手低”的生活,就是,欲望永远比现实高出那么一截的生活,你有时候觉得欲望很近很近,伸手就够得到,真伸手了才发现,它又不动声色地往高处挪了一点点。
我都习惯了。大一的时候我买衣服只能指望网购,翻十多页淘最便宜的,到了大三我终于可以逛商场买那些永远不打折的衣服了,但像港汇这样的是逛不起的,后来我逛得起港汇了,又忍不住在找房的时候对朋友皱眉头,问他那种租着月租十多万的,五室五厅的房子的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人生。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是一句非常残酷却非常写实的流行语。
▼
我发现眼高手低简直就是人生的常态,给个应景的比喻,你最喜欢的房子永远是你租不起的那一个。
和爱而不得一样。我们告诉自己要爱万人迷就得跟他势均力敌,其实要过上喜欢的生活也是如此,你得配得上,过得起,还没有那种资本就开始憧憬那种生活,就像丑小鸭伸长脖子等待被分到一个高甜玛丽苏的剧本。
不过憧憬是好事情。而我们需要交给自己的,除了野心,还有时间。
我以前觉得自己20出头了还一身便宜的东西不ok。后来倒是很乐意跟人说我买了件三十几块的上衣还蛮好看的。
我的朋友们也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之前穿着一件二十块的背心过了大半个夏天,或者“八块钱一瓶的矿泉水究竟都有谁在喝,我就喝不起”。
因为,在20出头的年纪,没钱本来就是正常的啊。甚至一无所有也是正常的。
太正常了,压根不需要觉得它是一件事儿。
我现在就很坦然,反正我永远都追不到理想的自我,干脆不要那么急,一步一步来。那个理想总是离我有那么点距离,像是隔着马路,好不容易等到绿灯亮了,我刚刚起步踏上斑马线,它就拐向了另一个路口。
哎呀,追不到就追不到吧,为了追逐都走了这么远了,路上看到的一切,得到的一切,都是收获啊。
人生本来就是无法停息的追逐,追到多少算多少,比从前的自己更美好,就是值得感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