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7日11时42分迎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小暑的“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此时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这个季节,雨水多且不期而至。一会倾盆雨下,清凉阵阵;一会儿雨停日出,水气氤氲,热气如煮。小暑伴着伏天,气温高居不下,直至大暑。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温风是热风,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
二候蟋蟀居壁: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飞,农历七月后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
三候鹰始挚:鹰已经先感知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了。
小暑习俗

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

晒伏
农历六月六,小暑前后,传说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此时气温高,日照长,家家户户都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舐牛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吃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俗话说“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同时,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饮食关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且小暑时节,多雨、高温,亦是消化道疾病高发时期。
建议: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各类粥品,可适当饮用消暑花茶,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睡眠关
夏季昼长夜短,晚上气温也不低,对于许多本来就睡眠不好的人来说,更加睡不着了,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建议:早睡早起,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适当午休15~30分钟,尽量不要趴着睡。在空调房间要注意调节好温度,保持27摄氏度为佳,并注意关节保暖。
运动关
天气炎热,稍微动一动就出汗了,很多人都懒得再去运动了,其实,夏季适当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只是要注意不应在烈日下运动,还应及时补充水分。
建议:短距离的健走、游泳、太极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不过也不宜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