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吧 关注:841,013贴子:4,397,043

回复:巴赫平均律上卷的难度排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唉,接着更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7-17 22:19
回复
    第十九名∶第九首,E大调,前奏曲∶田园风的悠扬曲调,也可归为三声部曲。赋格∶三声部,速度快,与前奏曲风格不同,活跃急促,主题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7-17 22:24
    回复
      第十八名∶第十三首,升F大调,前奏曲∶与九相类似,都很简单,短小优美。赋格∶三声部,拥有第二对题,悠扬动听,难度一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7-17 22:28
      回复
        建议写作品号比较好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07-17 22:36
        回复
          好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7-17 23:08
          回复
            第一首呢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8-09-20 19:48
            回复
              人工置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11-01 22:09
              回复
                BACH♬ 楼主:好一坟贴,潜水多月,终于重见天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11-01 22:09
                回复
                  第19首排第几


                  来自手机贴吧25楼2018-11-08 19:47
                  回复
                    盗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11-19 21:19
                    回复
                      第十七名∶第五首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0
                      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的进行,但仔细分析可听到四声部的和声进行。第十八小节是后来的补笔。
                      赋格:四声部。令人想起亨德尔风格堂堂的主题,但此曲类似法国序曲风格的附点音符节奏和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的组合,并不适合做赋格主题。因此乐曲的发展是自由的,主调音乐的风格很明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11-19 21:19
                      回复
                        第十六名∶第十七首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2
                        前奏曲:有沉思气氛。此曲有些乐谱版本是起因于霍夫迈斯特版(Hofmeister)的错误被忽略而继续错下去的,因此选择版本要特别注意。
                        赋格:四声部。乐思、主题形态均与前奏曲相似。对题旋律虽不是固定的,但与主题成为对照的十六分音符动机奔驰于全曲,支持乐曲的发展。主题间插少,缺乏复调音乐的紧张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11-19 21:20
                        收起回复
                          第十五名∶第十四首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9
                          前奏曲:有寂寞感,黎曼的比喻是“秋日阴天的原野”。形式是二声部创意曲。
                          赋格:四声部。前奏曲的寂寞气氛更加浓郁而产生了紧迫感。主音至属音的进行,经过三次进退之后才勉强地达到了属音,但不久又沉入主音的主题。对题旋律是由所谓“叹息的动机”所形成的。主题之长大造成了“主题间插”的减少,又缺少密接和应部。全曲四十小节,以第二十小节为界,可分为两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11-19 21:21
                          回复
                            第十四名∶第一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6
                            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黎曼(Hugo Riemann,1849-1919)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我们在前面的概说中提到,此曲是“音型装饰型”的曲例。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体,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
                            赋格:四声部。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浓缩型”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第一小节-第十四-第十九-第二十四小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8-11-19 21:21
                            收起回复
                              第十三名∶第十六首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1
                              前奏曲:令人联想到巴赫初期的圣咏组曲(Choral Partita),似乎有些不自然的虚荣感,一般的评价并不高。旋律型。
                              赋格:四声部。非杰出的乐曲,不过赋格曲的结构是非常明确的。主题的两个动机在节奏上、旋律上成为对照,其对题旋律是由两个动机的逆行所组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11-19 21: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