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来到苏中。
说句实在话,当时的我不是很喜欢这所学校,因为各种外界条件让我来到了这个周围人都很羡慕的学校。
三年后,我记得范仲淹像在学校门口伫立,无论风吹雨打,春夏秋冬他都在那里;我记得蔡元培还在校执教时留下的对联成为了我们的考试题目,而我懊悔自己看不懂他写的字还怪罪文人写字太飘逸;我记得听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学校历史,记得每一次主讲人的不同讲解风格的迥异;我记得学校的宣传册上是多么认真的印下每一个值得骄傲的学生的名字;我记得点亮了苏中历史的那些人,李政道,庄小威,胡适,钱伟长,还有许多后来去北大任教的大师,他们点亮了苏中的过去;我记得有不吃午饭赖在做题的中午,我记得和同学有过的打打闹闹,我记得考上匡班之后同学微信上的轰炸我才明白我能够敞开心扉面对的同学没有可能和我一个班,我记得这一切的一切......
三年后我毕业了,在给下一届学弟学妹写的那封信我用了真情实感,初中能让我写哭的文章,一篇是初一结束决定退出脑力运动圈时的回忆随笔,一篇是毕业考作文,一篇就是那封信。我的初三走了很多很多弯路,匡班虽是比线高了20分左右考上了,可是在学校里拿了全市第一的同学比,相形见绌,毕业考班级里有人和我并列班第一,确实是我在初一上学期被别人都遗忘掉的一次拿过班二的期中考试后让我措手不及的一件事情,而初三参加过的两次大考都恰巧是级一,就开始飘了。我的三年不是非常明亮的,也有人见证着我从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变成了一个受了刺激后有点无法自我控制行为的状态。
三年我还是无法给我自己一个定义。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说我人品,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有问题,我都是接受的,三年明里暗里听到多少人对我的意见我数不清楚了,甚至有一次听到同学课间闲扯时把我和一个新闻负面人物类比。现在的我,我在考基地班之前,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但是当我第三天考物理的时候,才发现有密封线,而我数学随心所欲地写比很多内容出了框,甚至可能还有部分进入了密封线,当错过了之后才开始后悔。考基地班之后,我却对于我的成绩有了些许希望,竞赛方面,数学单科前二十我却有着一种很奇怪的自信,我觉得自己有希望,却又不敢相信去集训的同学或许是认真或许是开玩笑的消息。我无法给我自己的成绩一个准确的定义,无法给自己的学习态度一个准确的定义,简单的来说,初三一年史政的课也没听过几节,几乎全都被我当成自习课草草了结。
初中的遗憾肯定是有的,化学的拖后腿除了没有区分度的中考卷可以掩盖,其他考试暴露无遗,万幸基地班今年没考化学;初三下学期学的太拼了,却忽略身体状况;初一参加的歌王争霸赛选错了曲风,现在还记得,是因为后来的我很少关注这类活动了......
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小升初幸运的拿着考生中的中等成绩考上我的初中,我每次目标是年级第一的学校大考我都稳稳地拿到了第一,每次都担心来担心去的班级排名除了刚上初中那次一直稳定在同一个数字,理科分班之前的大考数学完美爆炸结果还是进了a班,考匡班的时候状态已经非常不稳了结果还是靠着底子勉强考上。所以这一次,让我再幸运一下可以吗?
初中三年的结局,交给明天。
苏中,这两个三年,过去了一半。求你,请给我一个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