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3,577贴子:73,779,253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富弼正式出使签订新的和约时,只有吕夷简口头传授国书还没有看国书的内容。出发后,富弼对他的随从官员说:“我身为使者却没有看过国书,万一国书的内容与说给我听的有差别会误大事的。”富弼拿出国书一看,果然不同。
富弼赶紧调头回京,对宋仁宗说:“中书(指宰相吕夷简)这样是要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但是这样对国家命运会有多么严重的影响!”
宋仁宗就问吕夷简,吕夷简从容地从袖子里拿出真正的国书说:“恐怕是误会,这就改正。”
富弼气得抓狂,说吕夷简是故意的。


IP属地:广东651楼2018-07-11 14:39
回复
    宋仁宗就问枢密使晏殊怎么看,晏殊不敢得罪吕夷简,就说:“吕相公决不会故意这样做,应该真的是失误。”
    晏殊实际上还是富弼的岳父,富弼气得破口大骂:“晏殊你这个奸邪小人,为了附会吕夷简来欺骗陛下!”
    晏殊自幼聪颖过人,5岁就能写文章,有神童之称,14岁参加科举考试就进士及第。晏殊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IP属地:广东652楼2018-07-11 14:39
    回复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因此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他有《浣西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玉楼东》里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等名句。
      晏殊和欧阳修曾经彼此欣赏,但后来却互相嫌弃对方,这是为什么呢?


      IP属地:广东653楼2018-07-11 14:40
      回复
        晏殊任枢密使时,西北还有战事未平。有一天下着大雪,晏殊设宴,欧阳修与陆经一同前往赴宴。酒兴正浓,欧阳修即兴赋诗《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主人与国共休戚,
        不唯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
        四十余万屯边兵。
        在漫天飞雪的良辰美景饮酒赋诗,本是一件难得的赏心乐事,但欧阳修却语含讽谏,劝晏殊不要只顾饮酒作乐,要想想此时边关将士们正在寒风中戍守边关。晏殊就有点不高兴了。


        IP属地:广东654楼2018-07-11 14:40
        回复
          欧阳修与晏殊西园之后,稍稍相失。晏殊有一天指着韩愈的画像跟客人说:“这人有点像欧阳修。我看重欧阳修文章,不看重他为人。”
          欧阳修也跟别人说:“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
          当然,晏殊也并未因“西园赋雪事件”而彻底疏远欧阳修,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出任枢密使时,还主动向朝廷荐举欧阳修为谏官。不料却导致了两人关系裂痕的加深。


          IP属地:广东655楼2018-07-11 14:41
          回复
            当时北宋与西北邻国西夏关系紧张,西夏拒不称臣,而且邀索无厌。晏殊不愿开战,主张妥协退让,但欧阳修认为应该抑其骄慢。
            两人政见不合,晏殊觉得欧阳修很烦。庆历四年,朝廷派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孙甫、蔡襄上奏认为欧阳修应继续留任。而晏殊却坚持要遣欧阳修外任,孙甫、蔡襄就联名弹劾晏殊,晏殊因此而罢相。
            于是晏殊与欧阳修彻底失和。


            IP属地:广东656楼2018-07-11 14:41
            回复
              五十五章——北宋的茶与盐
              自庆历元年(1041年)起,北宋的国家财政赤字每年都在300万贯以上。于是宋仁宗不得不采取措施,首先是从茶、盐专卖下手。
              茶、盐专卖是指销售渠道被政府垄断,或者政府授权私人经营,茶、盐专卖是宋王朝摆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一种主要手段。
              说到茶、盐专卖,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茶叶对古人对重要性。
              茶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饮品,古老的饮茶方法是烹茶法。这种烹茶法是先把水煮开,然后放入茶团或茶饼,另外还要放葱、姜、茱萸、大枣或是根据身体需要加入一些中药,最后,再放一些盐。
              这种烹茶法由于加入了一些中药,所以还具有一定的治病效果。


              IP属地:广东657楼2018-07-11 14:59
              回复
                到了唐代的中晚期,出现了这么一个说法“茶为食物,无异于米盐”。烹茶法到了唐代的中晚期,开始有了较大的改良,人们会将茶饼或茶团碾成小米大小的茶末再去煮,虽然未必会加葱姜之类的佐料,但是食盐还是要加的。
                后来在唐代的晚期出现了还点茶法,到了北宋时已非常盛行。点茶法已经完全摆脱了烹茶法的煮茶方式,改成用沸水冲茶。
                点茶法是用茶末冲泡,有点像如今很多人喜爱的抹茶,先在碗中加入茶末,然后倒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之后再慢慢倒入沸水,然后用搅拌工具茶筅搅起泡沫后就可以饮用了。
                宋人斗茶斗的一个是看搅拌的泡沫是否干净,一个就是看茶喝下去后杯壁有无水痕,没有水痕则胜。


                IP属地:广东660楼2018-07-11 15:00
                回复
                  我们都知道福建是盛产好茶叶的地方,从古至今都出过许多名茶。蔡襄是福建人,他长期在福建为官,而且蔡襄本人对茶也非常热爱,对茶也非常有研究,另外他还是一个制茶大师。宋太宗时期,福建建安的凤凰山出产的一种贡品茶叶叫“龙凤团”,到了蔡襄这里经过改良后,制成了“小龙团”。
                  小龙团十分珍贵,它的产量非常少,只能供宋仁宗一个人饮用,王公贵族们再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人还说“黄金易得,而小龙团难得也”。


                  IP属地:广东661楼2018-07-11 15:00
                  回复
                    宋仁宗在每年祭天的时候,都会拿出两块小龙团分送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和枢密院又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两块小龙团分成八份,分别送给宰相级的重臣。
                    毕竟小龙团十分珍贵,而且又是官家赏赐的,当时很多大臣都舍不得喝,甚至是把小龙团供奉起来。
                    很多年后,欧阳修在做枢密副使的时候,有幸分到了一小块小龙团。欧阳修得到了这一小块茶饼后特别高兴,因为这是人臣最大的殊荣,欧阳修也舍不得拿来喝,他也把小龙团供奉了起来。后来宋仁宗去世以后,欧阳修每次看到供奉着的小龙团就会思念宋仁宗。


                    IP属地:广东662楼2018-07-11 15:01
                    回复
                      茶对于宋人十分重要,盐也一样是必需品。古代农民要下地干活,朝廷还时常有徭役,因此维持体力补充矿物质。不吃盐,人就会容易神经衰弱,全身乏力,发生眩晕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另外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因此,盐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必需品。盐在古代来之不易,属于珍贵食物,在宋朝,政府的茶、盐专卖导致常有百姓买不起盐。
                      垄断性的专卖往往是既不利国又不利民。宋仁宗及其以后的几代帝王虽然明知茶、盐专卖的弊病甚多,但仍然在茶、盐专卖废止后又多次恢复专卖,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宋王朝维持经济命脉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强心剂。
                      宋仁宗在死前第四年,他痛下决心废除茶、盐专卖,恢复自由贸易,对反对派的意见视而不见。宋仁宗这样做,是他基于执政三十多年来的体会和经验,深知茶、盐专卖不仅惹得民怨沸腾,而且对于国家长远利益来说也是弊大于利。


                      IP属地:广东663楼2018-07-11 15:16
                      回复
                        北宋算是古代比较富裕的时期了,但仍然有不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在温饱线上辛苦挣扎。税收名目众多,还有许多豪强兼并穷苦百姓的土地,他们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导致农民起义和兵变时常爆发。四川人张俞目睹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他写下了著名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IP属地:广东664楼2018-07-11 15:16
                        回复
                          茶、盐专卖既然达不到改变国家财政赤字的目的,内外交困的宋仁宗在巨大压力下就寄希望于政治改革。于是,在庆历三年,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拉开帷幕。
                          宋仁宗广开言路,增置谏官,以欧阳修、王素、蔡襄为秘书丞知谏院,余靖为右正言。
                          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人身为谏官,言权在握,互相配合,揭露弊政,荐举贤才,在宋仁宗年少时曾经担任老师的枢密使夏竦(sǒng)也被他们拉下马来。


                          IP属地:广东665楼2018-07-11 15:17
                          回复
                            欧阳修、蔡襄弹劾夏竦,说他:“夏竦在陕西畏惧怯懦,不肯为朝廷出力,他还持诈用术,奸邪阴险。治理西方的军队,无功而返京,现在却让他任职枢密使如何能服人心?”
                            当时夏竦正在回京复命的路上,言官们都请求不要让他入朝。右正言余靖说:“夏竦之前连续上表,以疾病为由引退,等到闻知任命他为枢密使召他回京,他就没病了,日夜兼程驰归。如果不早点下决断,夏竦必定在圣上面前哀求,叙往日旧恩,又有近臣为他说话,这样圣上就会很容易动摇!”
                            于是宋仁宗又下诏书令夏竦回陕西。


                            IP属地:广东666楼2018-07-11 15:17
                            回复
                              很快,吕夷简也被弹劾。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陕西转运使孙沔(miǎn)上疏说:“自从吕夷简执掌国政,罢黜忠言,废弃直道。待他以节度使身份到外地镇守许昌,便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为相。王随、陈尧叟二人才能平庸,担此重任,谋议不合,经常在中堂上争执,被士子取笑,国家政事逐渐荒废。吕夷简后来又推荐张士逊为首相,张士逊本来就缺乏远见,只会坏国家的大事。吕夷简之所以不进用贤才为相,只引用才能不如自己的人来代替自己,这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职位非他不可,希望陛下想念他的好而召用为相。陛下后来真的将吕夷简从大名府召回,入秉朝政,至今已有三年,根本就毫无作为。”


                              IP属地:广东667楼2018-07-11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