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9,800贴子:73,737,175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欧阳修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宋仁宗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宋仁宗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
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
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新五代史》。 他主持了《新唐书》的修撰,而实际参与写作的还有很多人。为了防止体例不一,欧阳修负责统筹全稿。
当时北宋文坛推崇古文,大家都愿意写古文吸引眼球,可没有足够的天赋,文章往往会被写得生僻难懂,看着很高深,其实只是故作姿态,谈不上有什么艺术价值。


IP属地:广东635楼2018-07-11 14:27
回复
    负责写列传的宋祁,就总喜欢用些生僻的字眼。从年龄、资历上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好说他,只好委婉地讽劝。
    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8个字:“宵寐非祯,札闼(tà)洪休。”
    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至于写成这样吗?”
    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宋祁听了,明白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IP属地:广东636楼2018-07-11 14:28
    回复
      五十三章——宋与西夏谈和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宋仁宗得知后削夺了李元昊的官爵,又对西夏实施了经济制裁,停止了每年都给李元昊的岁赐,关闭榷场,禁止双边贸易,不准青白盐入境。李元昊随即发动三川口战役,宋军大败。
      李元昊一路打到了延安,当时天降大雪,包围延安七天后,李元昊因天气放弃了围城,延州才得以保全。宋仁宗想派懂军事的官员去征讨李元昊,安抚使夏竦推荐了范仲淹,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也推荐了范仲淹。
      这个时侯的范仲淹被贬官越州(浙江绍兴)。宰相吕夷简也推荐了范仲淹,两人虽然以前有不愉快,但这时他们相约共力杀贼,范仲淹于是走上了西北战场。


      IP属地:广东637楼2018-07-11 14:28
      回复
        经抚使是夏竦,韩琦和范仲淹同为夏竦的副手,在对西夏的作战策略上,对于是攻还是守,韩琦和范仲淹产生了分歧。
        韩琦是主攻派,他认为宋军人数占优势,不如速战速决。
        范仲淹认为宋军长期没有良将,士卒还需要加强训练,西夏是骑兵为主,非常剽悍,速战速决不现实。
        韩琦说服了夏竦,向宋仁宗上疏请求出战,宋仁宗批准了夏竦的进攻计划。韩琦说服不了范仲淹,就请尹洙来帮忙做说客。
        范仲淹招待了尹洙二十天,还是不答应,认为反攻时机不成熟。


        IP属地:广东638楼2018-07-11 14:29
        回复
          坚持主战的韩琦派任福率兵出击,李元昊的军队受挫撤退,任福率兵追至好水川,不幸中了西夏军队的埋伏,宋军死伤万余人,任福也战死。
          宋仁宗得知,降夏竦为濠州通判,韩琦知秦州,范仲淹知耀州。
          范仲淹到耀州后,在西北积极建防御工事,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范仲淹还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鼓励百姓参与训练,训练时范仲淹在靶子上放上银子,谁射中就给谁,百姓们都踊跃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作战能力。


          IP属地:广东639楼2018-07-11 14:30
          回复
            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西夏军来攻,命副手葛怀敏率军阻击,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宋军死伤万人。
            李元昊获胜后,一路挥师南下,进逼潘原。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来援,李元昊率军交战了一番见范仲淹军队训练有素,就率军撤出边塞。宋仁宗因此升范仲淹为经略安抚招讨使。
            范仲淹作为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有范仲淹坐镇西北,李元昊的军队都不敢轻易再出兵攻宋。韩琦也认可了范仲淹的防守,二人在西北防守时间最长,所以当时大家称他们为韩范。


            IP属地:广东640楼2018-07-11 14:30
            回复
              李元昊对宋朝发动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给西夏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宋朝停止的岁赐白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使夏国失去了直接的好处;在沿边的榷场自宋朝实行经济制裁以来就已经关闭,西夏百姓无法用青白盐及牛羊换取宋朝的粮食、布匹、茶叶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西夏境内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一部分境内部族人民起义反抗或逃奔宋朝。
              李元昊想要再次对北宋发起战争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宋朝军队作战能力不如西夏军队,但李元昊也认识到战胜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国力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李元昊开始有了与宋朝讲和的念头。


              IP属地:广东641楼2018-07-11 14:31
              回复
                从李继迁时西夏便开始与辽国结为姻亲,李继迁儿子李德明又为儿子李元昊向辽兴宗请婚,辽兴宗将姐姐兴平公主下嫁给李元昊,西夏与辽国的关系是“甥舅之亲”。
                李元昊奉行的策略是倚仗辽国的势力对抗宋朝,辽国则利用宋夏对立,从中坐收渔翁之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那里得到实惠,这引起了李元昊的不满。


                IP属地:广东642楼2018-07-11 14:32
                回复
                  李元昊一向同兴平公主感情不合,兴平公主抑郁而亡,兴平公主死亡的消息西夏过了很久才报知辽国,辽兴宗认为这是西夏对辽国的轻视。这时夏辽双方又经常因为党项部族叛逃问题产生纠纷,导致辽国与西夏的关系趋于恶劣。
                  李元昊此时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开始遣使臣前往宋朝议和。辽国得知后欲破坏宋夏议和,遭到宋朝拒绝,辽兴宗于是决定出兵讨伐西夏,要把西夏打得服服帖帖,不准西夏与宋朝议和。


                  IP属地:广东644楼2018-07-11 14:32
                  回复
                    辽重熙十三年,也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辽兴宗亲自率十万骑兵分三路渡过黄河攻打西夏,长驱直入四百里。李元昊率军迎战于贺兰山北,后来李元昊兵败退守于贺兰山中。
                    李元昊心生一计,向辽兴宗谢罪求和。在辽兴宗没答应求和的时候,李元昊下令军队向后撤退一百里,接着又退,撤退三次共向后退了三百里,每次后退必派兵去毁辽军粮草。
                    辽兴宗被激怒,率士兵追杀李元昊,不料却中了埋伏,辽军死伤惨重,驸马都尉萧胡覩等近臣数十人被擒,辽兴宗狼狈地逃回了辽国。


                    IP属地:广东645楼2018-07-11 14:35
                    回复
                      五十四章——与辽、西夏议和
                      李元昊在取得同辽作战的胜利之后,立刻遣使去辽国讲和,仍旧向辽国纳贡称臣,同时又向宋朝献俘。
                      宋夏使臣从庆历三年起经过了一年多的频繁往来,在岁赐、割地、称臣、双边贸易、自立年号、改兀卒称为吾祖等问题上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IP属地:广东646楼2018-07-11 14:35
                      回复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而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节日还要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庆历和议本质上就是北宋花钱买和平,李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但在西夏境内仍然称帝如故,行驶君权。每次北宋使臣前来,李元昊都不允许使臣进入西夏都城只准使臣居住在宥州,以避免自己要用臣子之礼接待宋使,在西夏百姓面前暴露自己对宋朝臣属的地位。


                        IP属地:广东647楼2018-07-11 14:37
                        回复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圣宗的儿子辽兴宗亲政。辽兴宗见宋朝在宋夏战争中屡吃败战,想着趁此机会向宋朝要回关南十县,后来听从辽国宰相张俭的建议,于重熙十一年(宋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辽国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使臣与宋朝交涉,他们带去了辽兴宗写给宋仁宗的一封信,信中对宋朝提出了诸多指责。
                          在提出各项指责后,辽兴宗在信中提出宋朝应当将原属北汉的领土及关南十县归还,辽兴宗还威胁道:“只有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言下之意就是不照做的话别怪我翻脸。


                          IP属地:广东648楼2018-07-11 14:37
                          回复
                            不过在辽使到来前一个月,宋朝已经买到了辽兴宗提出各项要求的信息,同时对辽国聚兵幽蓟准备入侵也早有防范,这让宋朝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商量对策,但局面仍然是宋朝处于被动。
                            宋仁宗令吕夷简选择出使辽国的官员,吕夷简不喜欢富弼,因而推荐他。
                            富弼出使辽国后,辽方要求割还北汉领土及关南十县,富弼拒绝;辽方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还关南十县,富弼拒绝;辽方要求宋给辽的岁币要称“贡”,富弼坚持称“赠”。


                            IP属地:广东649楼2018-07-11 14:38
                            回复
                              双方经过反复交涉,于同年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且要改为“纳”的名义。宋仁宗也委曲求全答应了,同时提出条件让辽国约束西夏与宋朝谈和。
                              后来辽国不但没有约束西夏与宋朝谈和反而还阻止西夏与宋朝谈和。在“贡”和“纳”字上,《辽史》和《宋史》各执己见,但不管是贡还是纳,辽兴宗都成功的实现了自己以上国自居的想法。


                              IP属地:广东650楼2018-07-11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