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9,052贴子:73,693,956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尧叟宣读完后,依旧包起,郑重盛入金属的藏书匮内。之后群臣到崇政殿庆贺,宋真宗赐宴群臣,另外又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还大赦天下,又改元为大中祥符,还专门设置天书仪卫扶侍史,把群臣统统加以恩典。
陈尧叟、陈彭年、杜镐、林特几人之后常用经书的文义来附会天书的事,因而一时之间使得官员们争说祥瑞。
只有龙图阁待制孙奭(shì)敢向宋真宗说:“以愚臣所知,天怎么能讲话?怎么会有天书呢?”然而宋真宗对他的问题置之不理。


IP属地:广东464楼2018-07-10 18:02
回复
    四十五章——喜欢自欺欺人的官家
    三月诏书议封禅,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接连五次上表,请宋真宗封禅。宋真宗知道这又是一笔极大的开销,就召丁谓问国家经费情况,丁谓擅长察言观色,就回答:“足供三年有余。”
    于是宋真宗就决定封禅,派王钦若为先行官,赴泰山筹办具体事宜。
    王钦若一到泰山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然后遣人将自己伪造的天书送到汴京。
    宋真宗于是又召集群臣扯淡:“五月里的一天,朕又梦见上次的神人对我说:‘下个月上旬,将赐天书泰山’,朕就密谕王钦若前往,若有祥瑞立即上报,现在果然应验了。”王旦等人又是再拜称贺。


    IP属地:广东465楼2018-07-10 18:02
    回复
      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宋真宗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
      天书被装在一个奢华无比的盒子当中在前开路,文武百官也随行前往。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到达泰山,大部队在泰山下斋戒三日才登山。
      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
      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封禅完成后,对文武百官又是一番大肆赏赐。


      IP属地:广东466楼2018-07-10 18:03
      回复


        IP属地:广东467楼2018-07-10 18:04
        回复
          宋真宗为了扮演太平盛世的明君,以“神道设教”的名义举行泰山封禅耗费了国家财政八百万贯,修建的会灵观、玉清昭应宫仅雕三座塑像就用了一万两黄金、五千两白银,花费之巨令人咋舌。
          十多年中,天书屡降,祥瑞层出不穷,宫观屡建不止。玉清昭应宫是昼夜不停的修建都修了七年才完成,不知浪费了国家多少财力,人民的负担加重亦可想而知。


          IP属地:广东468楼2018-07-10 18:05
          回复
            宋真宗想通过这些活动来粉饰太平,实际上是给百姓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几乎把宋太祖宋太宗的积蓄挥霍殆尽,留给继任者一个烂摊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真宗死后不久,玉清昭应宫便被雷火焚烧殆尽,而所降的天书,也被宋仁宗殉葬在宋真宗的山陵中了。


            IP属地:广东469楼2018-07-10 18:05
            回复
              虽然说王旦是封禅时做了百官的领头羊,但这并不是说明王旦就是奸臣,相反,王旦也是真宗朝的名相,只是有封禅的这个污点在。
              实际上每次封禅后回家,王旦都闷闷不乐,一回家就直奔书房面壁思过。有了赏赐,王旦也是说:“都是生血民膏,怎么能安心使用呢?”
              因为封禅的事身为宰相的王旦都有参与,他也深知这会让后世诟病,但是念在真宗极为倚重他,又不忍心离去。死后,为了忏悔自己的过失,令家人削去他的头发穿着僧服入敛。


              IP属地:广东470楼2018-07-10 18:06
              回复
                王旦是个宽厚有度量的人,从未见他发脾气。饮食有不太干净的,他也只是不吃而已。家人想试试他的度量,丢了点锅灰到肉汤中,他就只吃米饭。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说:“我偶尔也不喜欢吃肉。”
                又一天,家人在他的米饭里弄了点灰,他看到后说:“我今天不想吃饭,端点粥来。”


                IP属地:广东471楼2018-07-10 18:06
                回复
                  实际上王旦为人又有点过于老好人,他的学生们曾向他告状说:“厨房的肉叫厨子给私占了,肉不够吃,请惩治厨子。”
                  王旦说:“你们每人一天该给的肉是多少?”
                  学生们说:“一斤。现在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让厨子给私吞了。”
                  王旦说:“给足你们一斤可以吃饱吗?”
                  子弟们说:“给足一斤当然可以吃饱。”
                  王旦说:“今后每人一天一斤半。”


                  IP属地:广东472楼2018-07-10 18:07
                  回复
                    他宅子的大门坏了,管家拆除门房新修,暂时从门廊下开了一个侧门出入。王旦就从侧门出入,门太低,身为一家之主的王旦低头弯腰的过去,也没有生气。大门修好了,再从正门走,他什么都没说,一切如常。
                    王旦也曾向宋真宗推荐寇准为相,寇准以前经常向宋真宗说王旦做得不好的地方,而王旦却只跟宋真宗说寇准的好话。宋真宗就告诉王旦:“卿只称赞寇准的美德,而寇准只说卿的不是。”
                    王旦说:“这是应该的,臣在相位已经很久了,政事难免会有些过失。寇准对陛下没有隐瞒,更加可以从中看出寇准的正直忠心,所以臣才会推荐寇准。”宋真宗因此更觉得王旦贤明。


                    IP属地:广东473楼2018-07-10 18:07
                    回复
                      古人说相由心生,那王旦为人这么善良好说话,应该长得也很面善。然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史书上记载王旦相貌很丑,脸和鼻子都是歪的,喉部还有突起,史书上说王旦已经丑到连鬼都能吓跑的程度。
                      王旦在出任平江(湖南平江县)知县时,官舍里有鬼怪侵占,让人无法居住。王旦到任的前一天晚上,看守官舍的官员听到群鬼呼啸说:“王旦明天要来了,咱们快跑吧!”从此官舍就不再闹鬼了。


                      IP属地:广东475楼2018-07-10 18:10
                      回复
                        《文正公遗事》记载了有一天真宗在后苑摘了两朵牡丹亲自戴在了王旦头上。
                        男人也戴花?你没看错,不要觉得辣眼睛,宋朝的确有男女老少都戴花的习俗。
                        男子簪花古来有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重阳节要插戴茱萸花从两汉至唐代已经有过流行。
                        虽然汉唐已有男子戴花现象,但不是很普遍,也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明清时期,偶有为之,只有在宋朝,男子簪花成了风尚。


                        IP属地:广东476楼2018-07-10 18:11
                        回复
                          宋人热衷于享受生活,崇尚文学艺术。文人气氛浓厚,事关风雅之事都发展到了极致。反映宋朝社会的《水浒传》里简直可以说是花团锦簇:爱插芙蓉花的杨雄、爱插四季花的燕青、爱戴石榴花的阮小五、还有爱戴花的侩子手蔡庆……
                          心情好要戴花,心情不好更要戴花,上从皇帝官员,下至百姓,形成了一股爱戴花的风气。
                          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赏花、簪花的习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城里的男男女女就“争先出城探春”,结伴赏花。赏花、簪花的习俗促进了宋时的鲜花贸易繁荣发展。洛阳、扬州、成都等地出现不少花市。汴京、临安等地方出现了不少沿街叫卖的花贩。


                          IP属地:广东477楼2018-07-10 18:11
                          回复
                            四十六章——宋真宗的初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氏被立为皇后。当时宰相是王旦,赵安仁是参知政事。宋真宗想找他们问问意见,但是王旦当时已经生病,只能问赵安仁,赵安仁说:“刘氏出身微寒,恐怕不能母仪天下。”
                            宋真宗就有点不高兴。第二天把这事跟王钦若说了,王钦若说:“陛下问问赵安任觉得谁可以做皇后。”然后宋真宗就问了赵安仁这个问题,赵安仁说:“德妃沈氏是太宗时宰相沈伦的孙女,堪当后位。”
                            宋真宗就把赵安仁的话告诉王钦若,王钦若这个小人说:“臣就知道赵安仁会这样说,因为赵安仁以前是沈义伦的门客。”
                            宋真宗对王钦若的话深信不疑。没过多久就罢了赵安仁的官,改任王钦若。后来,刘氏就成了皇后,王钦若的地位由此也更加稳固。


                            IP属地:广东478楼2018-07-10 18:12
                            回复
                              刘后是四川人,十三岁嫁益州华阳银匠龚美。刘氏长得很美,龚美的妻子不能容她,龚美就带着十四岁的她一起来到京城开封,在京城里的瓦子勾栏以“乐舞伎”击鼓卖舞为生。
                              龚美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赵元侃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赵元侃正是后来的宋真宗,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尚未被册定为太子。
                              赵元侃也风闻刘氏乐舞的精妙,就想一睹风姿。


                              IP属地:广东479楼2018-07-10 18: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