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8,595贴子:73,689,624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于是宋太宗为了加强自己执掌皇权的说服力,也搞了一个出生时有异象的说法。他的母亲杜氏怀赵光义的方式有些荒诞,按照赵光义的说法是杜氏梦见神仙捧着太阳交给她,然后她就怀孕了。
通俗点就是说赵光义他娘某天只是做了个梦,梦醒之后就怀上赵光义了。而且在赵光义出生的那天,特殊的红光和奇异的香味又再一次光顾了赵弘殷的家。
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弟弟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赵廷美传回宋太祖儿子赵德昭。
这是赵光义所不愿意看到的。


IP属地:广东262楼2018-07-10 15:31
回复
    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宋太宗虽然皇位是从他哥哥手上接过来的,但他也希望帝位能够传给自己的儿子。为此,宋太宗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充满风波的曲折历程。
    宋太宗先是撤换哥哥宋太祖的亲信将领,而且这些将领一个个都离奇死亡。赵匡胤是靠着一群结拜兄弟拥戴登上皇位的,在宋太祖死时,王审琦等已死,石守信已经解除兵权,此时仍掌军权的有镇守大名府的李继勋和在京负责训练兵士的杨信。
    宋太宗一登上帝位就解除了李继勋的职务,一个月后,李继勋便死去。一年后,宋太宗到杨信家看望杨信,第二天杨信便去世了。


    IP属地:广东263楼2018-07-10 15:31
    回复
      再之后,宋太祖的亲信将领李重勋也亡故了。另外,宋太祖的心腹将领党进被调出京城后在半年后死去,这些宋太祖的亲信离奇死亡之后,朝中能支持宋太祖子孙的势力自然少了许多。
      在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赵廷美了。宋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赵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弟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
      宋太宗这时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提醒宋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做。


      IP属地:广东264楼2018-07-10 15:31
      收起回复
        赵普在宋太祖时代以开国功臣的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十年之久,赵普的权势甚至还曾一度在宋太宗之上。宋太宗赵光义登上皇位后,赵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宋太祖时代,颇受压制。
        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
        于是,当宋太宗向他询问传位的事时,已经猜到了宋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赵普这句话大获宋太宗赏识。
        此后,赵普在宋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IP属地:广东265楼2018-07-10 15:33
        回复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政敌卢多逊与赵廷美交好的事。赵普逮到了打击政敌的机会,就毫不客气地告知宋太宗,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帝王去世的意思),好尽力侍奉赵廷美,赵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
          卢多逊跟赵普一直不和,曾好几次在宋太祖面前说赵普坏话,而赵普本人也因专权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结果赵普被罢相。宋太宗初年,赵普受到冷落,卢多逊怕他复起,就跟宋太宗说赵普当初反对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所以赵普对卢多逊一直怀恨在心。
          宋太宗对卢多逊和赵廷美结交之事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
          大臣王溥等74人也闻着政治风向标联名上奏卢多逊及赵廷美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不少“同党”被处死;赵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IP属地:广东266楼2018-07-10 15:33
          回复
            赵普借卢多逊结交秦王案,既打击了政敌卢多逊,又讨好了宋太宗,一箭双雕。但赵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赵廷美不思悔过,反而多增怨气。
            于是,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宋太宗还命人严加监管。赵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三十八岁。
            值得一提的是,李符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赵普怕他泄漏秘密,后来找了一个由头,将他贬到地方做了一个小官。一年后,李符就死了。
            赵廷美死后,宋太宗对外称赵廷美乃是乳母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将赵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的可能性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宋太宗几兄弟也只剩下他赵光义一人,更何况他还是帝王,也没哪个人敢反驳。


            IP属地:广东267楼2018-07-10 15:34
            回复
              高粱河之战的失利后遗症颇多,这之后的25年里宋辽双方长期陷于战争的泥潭中。宋太宗贸然挑起的战争不但没有收复失地,反而使得这之后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难度加大,也使得日后宋朝谈和时陷入被动,经济也随之受到严重影响。
              在幽州被围后,辽国加强了对幽州的防务,并主动发起对宋的攻击,以攻代守,使宋朝无法再对幽云地区发动新的攻击。
              高梁河之战两个月后,辽景宗想起幽州曾被宋军围攻就恨得牙痒痒,于是决定报仇。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九月,辽景宗准备兵分两路攻宋,一路由韩匡嗣(韩德让的父亲)、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率领进攻镇州;另一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辽军进攻至满城,遇宋朝大军,史称“满城之战”。


              IP属地:广东268楼2018-07-10 15:34
              回复
                二十七章——满城之战
                当时刘廷翰已率军列阵于徐河(河北保定市满城区北),崔彦进率军北上黑芦堤(今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西南)后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北)潜伏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
                没过几天,李汉琼和崔翰也领兵抵达徐河,同时也带来宋太宗的命令,即按照宋太宗所授的八阵图列阵。
                八阵图是战国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IP属地:广东269楼2018-07-10 15:35
                回复
                  然而实际上宋太宗并不善于用兵。宋太宗擅长的是玩弄权术和以文治国,他在任开封府尹十六年里培植了一大批亲信,在官场斗争中积累的是丰富的政治经验,而且宋太宗在宋太祖时的战争也多是留守京师,没有直接参与,因此并没有行军带兵的经验。
                  宋太宗对此也没有认识到,反而认为自己已经博览群书,就觉得“我书读得多,我不会骗你的”,总是将最高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喜欢用从兵书上学来的阵图作战,要求军队作战时按照自己预设的阵图布防对敌。
                  宋太宗列下的阵图在作战时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形势,他所指挥的战争往往以失败告终,高粱河之战是他亲自督战指挥,结果是失败,后来他指挥的雍熙北伐更是败得一塌糊涂。


                  IP属地:广东270楼2018-07-10 15:35
                  回复
                    不过宋太宗在军事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高梁河败后还知道在边境要地置将屯兵做好抵御辽军南犯的准备,任都钤辖刘廷翰为统一指挥官。
                    这个指挥官的设置实际上大有文章,宋太宗知道统一指挥权的重要性。宋朝从开国以来就对武将的防范心极重,他留下的各路屯军将领中,孟玄喆、崔彦进、李汉琼都是节度使,崔翰是殿前都虞侯,地位也与节度使基本相当;而刘廷翰是观察使,比节度使官低一级,军中威望也很一般。
                    给刘廷翰便宜行事的权力,宋太宗很放心。


                    IP属地:广东271楼2018-07-10 15:36
                    回复
                      还好,满城之战终归是宋军赢了,不过这胜仗跟宋太宗的阵图一点关系都没有。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见辽军势盛,冒着违诏改阵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对敌,监军李继隆也附议,但刘廷翰不敢违抗诏命,崔翰见反对阵图的声音很多就做主折中了一下,改八阵为两阵。
                      由于上次高粱河战役宋军输得太过狼狈,辽军就有了轻敌之心,宋军利用辽军不可一世的心态,遣使赴辽军营中诈降。


                      IP属地:广东272楼2018-07-10 15:36
                      回复
                        辽国的耶律休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面对假装投降的宋军,他劝燕王韩匡嗣严阵以待,不可掉以轻心,但韩匡嗣没有听进去,放松了戒备。
                        宋军趁着辽军放松戒备发动突袭,几路部队因有统一指挥的部署,配置得当,崔彦进在北,崔翰、李汉琼在西南,刘廷翰在东形成三面夹击之势,辽军仓促应战,指挥失措,被宋军打得大败。
                        韩匡嗣引兵向西溃逃,又遭到早已等候多时的崔彦进伏击,死伤甚众,残部逃往遂城(河北保定一带)西。
                        宋军乘胜追击,又斩杀辽兵万余人,生擒将领三人,俘虏三万人,获战马千余匹,兵器军帐不计其数。


                        IP属地:广东273楼2018-07-10 15:37
                        回复
                          耶律休哥在大军溃退之际,无法发起反击也只得随着奔逃,一直退到遂州后站稳脚跟来整军抵抗宋军追击,宋军才罢休。
                          杨业当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口驻泊兵马部署,戍守雁门。辽西路军也屡次被杨业所率的部队所挫,前进不得,同时又闻知韩匡嗣大败,只得无奈收兵回家。
                          宋师大获全胜,宋太宗大喜,也不计较赵延进等人违抗诏令,封赏了有功战将,宋军自高梁河败后,士气复振。


                          IP属地:广东274楼2018-07-10 15:37
                          回复
                            辽景宗耶律贤吃了这次的败战,心有不甘,半年后又再举兵南下报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西京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统兵十万人进攻雁门关。
                            辽军这次一路南下直奔雁门关是因为分析了上次战败原因的,上次主力大军进攻镇州结果遭到了惨败,人数甚少的西路军却只是小挫小败,于是辽军认为集中火力进攻兵力薄弱的雁门关倒会轻松些。
                            然而,呵呵……不好意思,雁门关的守将是杨业。


                            IP属地:广东275楼2018-07-10 15:37
                            回复
                              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一边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一边率领一千余名骑兵西出雁门关,从小路包抄到辽军后方。
                              一千余兵力对阵十万人马,唯有出奇制胜才会有所收获。
                              杨业判断辽军的统帅必定在旌旗簇拥之处的中军,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
                              辽军对于后方突然出现的宋军猝不及防,惊慌之下也搞不清楚对方有多少人马,军队很快就被冲散。杨业看到辽军旗簇拥之处有一人似是主帅,当即率众袭击。
                              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萧咄李左右卫兵都被冲散,萧咄李竟然就这样被宋军斩杀!


                              IP属地:广东276楼2018-07-10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