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8,603贴子:73,689,872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弘范仍然多次要求文天祥写招降信,文天祥最后写下了一首《过零丁洋》,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来劝勉张世杰坚定拒不投降的决心。张弘范看了《过零丁洋》后不仅不生气,反而还大赞文天祥文采出众,对文天祥的钦佩之心有增无减。


IP属地:广东2741楼2018-09-23 17:19
回复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IP属地:广东2742楼2018-09-23 17:19
    回复
      “起一经”是指文天祥考中进士,圣人的著作古人称之为经,经是治国安邦的。文天祥在诗的开篇就回忆起他早年为了科考历尽辛苦,从德佑元年(1275年)起兵勤王到祥兴元年(1278年)已经有了四年。“干戈寥落”也有说原诗是干戈落落,两者的意思是相近的,都是指谢道清下诏勤王,响应的人却很少。
      南宋自宋恭帝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抗元势力只是各地军民自发组织的抵抗,所以文天祥说“山河破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的宋端宗又因惊悸染病而死,后来不得不又拥立七岁的赵昺,还被元军逼得躲到崖山建行宫,这是文天祥说的“风飘絮”。文天祥自己的母亲也被元军俘虏,妻儿也都被抓了起来,大儿子还因此丧命,文天祥的家人随着山河的破碎,成了浮浮沉沉的“雨打萍”。


      IP属地:广东2743楼2018-09-23 17:19
      回复
        惶恐滩原名黄公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让人惊恐,因惶恐读音与黄公滩相近,所以也被称为惶恐滩;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十五里外的崖山外,现名伶仃洋。惶恐滩,是文天祥以战将的身份奇兵勤王曾经过的地方,担心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所以“惶恐滩头说惶恐”;而零丁洋,是文天祥身为战俘孤苦伶丁,所以“零丁洋里叹零丁”。
        丹心是指赤诚的忠心,汗青则是指古代是用竹片刻字,先将竹片用火烤干水分,竹片干后易于刻写而且不受虫蛀,烤竹片时水分从竹子上冒出来就像汗一样,所以称作汗青。在造纸没有发明以前,史书都是刻在竹简上,所以汗青也代指史书。这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全诗的格调陡然一变,由沉郁变得豪放、洒脱起来,让赤诚的心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心。


        IP属地:广东2744楼2018-09-23 17:20
        回复
          文天祥被俘后,中华大地上的南宋抗元势力已经基本全部覆灭。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1279年,这一年,南宋彻底灭亡。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攻打甲子门,俘虏了斥候将刘青等人,由此问出张世杰带着小皇帝在崖山据守,于是张弘范率军前往崖山。
          得知张弘范来攻,有人向张世杰建议宋军船队离开崖山退到海上。张世杰担心长期在海上漂泊会导致士气低下,而且现在陆地基本上都已经被元军占领,已经没有可以让他们靠岸的南宋国土了。
          如果退到海上,难道是要南宋以后在海上、在海岛上立国吗?于是张世杰说:“连年漂泊,何时是个头!”


          IP属地:广东2745楼2018-09-23 17:20
          回复
            张世杰做好了长期抗战的打算,为表决心还下令将行宫外面的集市烧掉。俗话说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张世杰为了让战船互为依托,使船队力量变强,将所有战船都用铁索连接起来,作一字排开,又将小皇帝赵昺安置在中间的大船上。
            张世杰也考虑到了船队用铁索连着,元军很可能会采用火攻的计策,他下令将所有战船都敷上湿泥巴,并且每一条船上都放置一根长横木,防止元军放火船接近。
            所以当张弘范后来真的用了火攻的计策,因为张世杰防范得当,元军火攻的计策未能得逞。


            IP属地:广东2746楼2018-09-23 17:20
            回复
              后来张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与张弘范大战,宋方未能得利,张世杰的外甥韩氏还被张弘范擒获。韩氏后来被张弘范用来招降张世杰,不过三次招降都没有成功。
              双方交战了几日,元军并未占到什么便宜,看上去似乎双方实力相当,谁胜谁负还很难知晓。但致命的是,张世杰忽略了宋军饮水的问题。
              宋军依海作战,需要上岸取山泉水,几天后张弘范想到了这一点,派出一支军队截断宋军的取水路线。


              IP属地:广东2747楼2018-09-23 17:32
              回复
                双方交战了十几天后,一直胜负难分,但由于宋军缺少饮用水,有的士兵就忍不住捧海水来喝。
                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和多种元素,现在世界上已知的100多种元素中,80%可以在海水中找到,因此海水还被称为液体矿产。虽然海水是液体矿产,但是含量也非常高,许多物质远远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如果直接大量饮用海水,会导致某些元素过量进入人体,从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所以口渴的宋兵喝了海水之后都上泻下吐,还出现了脱水的现象。


                IP属地:广东2748楼2018-09-23 17:32
                回复
                  这时候,李恒也从广州赶来援助张弘范。
                  元军中有人向张弘范建议用火炮轰击宋军船,张弘范一心想要全歼宋军,认为火炮会将宋军的铁锁炸开,容易方便宋军撤退。张弘范下令将军队分成四部,命令诸将说:
                  “宋军船西靠崖山,涨潮时必定向东退走。听到我的乐声就进攻!”于是李恒趁早潮退去时攻打崖山北面,张世杰派兵殊死抵抗,击退了李恒。
                  到了中午,潮水上涨,张世杰听到元军中响起了音乐声,以为元军将领们这时正在享乐,放松了戒备。


                  IP属地:广东2749楼2018-09-23 17:32
                  回复
                    谁料张弘范迅速从南面攻击,与北面的李恒对宋军形成夹击之势。张世杰两面受敌,缺少饮用水的士兵也早已疲惫不堪,很快就败下来。
                    宋将翟国临、凌震等人不久后解甲投降,元军逐渐向宋军中军逼近。
                    宋方败局已定,正巧这时突然风雨大作,浓雾弥漫,张世杰赶紧乘着小船去赵昺所在的大船,告诉陆秀夫刚刚与元军交战已经失败,想接赵昺到小船上逃走,之后再另做打算。


                    IP属地:广东2750楼2018-09-23 17:33
                    回复
                      陆秀夫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后,是在李庭芝的幕府工作,后来元军进攻临安,李庭芝的幕府里很多人都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和少数几个人留了下来,陆秀夫也因此被李庭芝举荐给了朝廷,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展露头角。
                      当宋恭帝与谢太后降元时,陆秀夫没有愚忠随降,而是积极参与重组抗元政府,直至与幼帝和社稷同亡。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陆秀夫负帝蹈海这一跳,缺少顽抗精神。可是,在已经无兵无援无国土的绝境下,究竟又能有几个人做得到乐观面对呢?


                      IP属地:广东2752楼2018-09-23 18:36
                      回复
                        早在跳海的前几天,陆秀夫曾将宋端宗和赵昺为首的小朝廷事迹都详细地记录并汇成了一本书,陆秀夫将这本书交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可见那个时候,陆秀夫就已经感觉到复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陆秀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背着小皇帝跳进了海中。
                        许多官员、附近的百姓也都誓与祖国共存亡,在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后,大约有十万人也都纷纷跳海殉国,这其中,也包括了邓光荐。


                        IP属地:广东2753楼2018-09-23 18:36
                        回复
                          邓光荐原名邓剡(shàn),与文天祥是同乡。当初文天祥起兵勤王时,邓光荐也毅然参加,后来又跟随末帝到了崖山。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时,邓光荐也悲愤跳海,准备以死殉国,不久被元兵捞了上来;后来邓光荐又跳,结果又被捞起,然后被绑了起来与文天祥一道被押往元大都。
                          由于两次跳海,影响了邓光荐的身体健康,加上元人发现邓光荐只有文才而没有治国之才,抓去大都也没什么用,杀了又会影响民心,所以在押送途中,邓光荐被留在了南京治病,没有和文天祥一起到元大都。


                          IP属地:广东2754楼2018-09-23 18:36
                          回复
                            几年后,文天祥在柴市就义的消息传来,邓光荐怀着悲痛又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以及《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向人们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
                            陆秀夫交给邓光荐的那本书由于没能从崖山带出,在邓光荐死后,那段逃亡海上的故事,后人就更难得知详情了。


                            IP属地:广东2755楼2018-09-23 18:37
                            回复
                              今天在深圳南山区的赤湾公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座经过赵氏后裔多次修葺的少帝陵墓,人们说那是少帝赵昺的陵墓。
                              据说在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第二天,崖山的海面上浮尸满目,血水相融,岸上的百姓找到了陆秀夫的尸体,将安葬起来,但却没找到赵昺的尸体。
                              元军也在寻找,很快他们寻获了一具穿龙袍,身戴玉佩的男孩尸体。当元军向上级报告后回到尸首停放处时,尸首却不见了。据说是当地百姓可怜赵昺的遭遇,在元军不注意看守时,偷偷地把尸首放入海中。之后尸首顺着海水漂流,从江门漂至深圳海边,最后被深圳的一位老和尚发现,老和尚将尸首葬在深圳赤湾村的小南山脚下。


                              IP属地:广东2756楼2018-09-23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