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32贴子:73,660,336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拜左(也有说右)千牛卫将军。李煜的小周后被封郑国夫人,《论语·卫灵公》有云:“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郑声淫,郑国音乐淫秽的意思,小周后被封郑国夫人也有侮辱之意。
当年李煜二十九岁的王后周娥皇患病时,比王后小十四岁的周妹妹(周娥皇妹妹本名不见史载)经常入宫探望。李煜与年长他一岁的王后周娥皇伉俪情深,王后患病使得他痛苦不堪。当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姨子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与王后初见时的情景浮现在他脑海中。
望着与王后模样有几分相似却更加青春动人的周妹妹,李煜如同枯木逢春,又如同久旱逢甘霖,爱慕之心顿生。


IP属地:广东154楼2018-07-10 14:04
回复
    史书记载李煜的相貌是“重瞳,骈齿”重瞳在现代医学上来说就是早期白内障,骈齿即龅牙。虽然李煜不是大帅哥,但是他有才又是帝王,未经情事的周妹妹难以抵挡住满腹才华的风月高手李煜的热情,两人情愫渐生。李煜还做下一首艳词《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堪称两人约会的真实写照: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chǎn)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IP属地:广东155楼2018-07-10 14:05
    回复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在月色朦胧夜偷偷地与情郎幽会的少女,因为担心被人发现,为了减轻脚步声脱下鞋子拎在手中小心翼翼地步上台阶。在画堂的南畔终于见到了情郎,依偎在情郎的怀里心里仍惊魂未定不停的发颤。结尾那句淫荡露骨的“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更是将偷情之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没多久,王后周娥皇就因病与世长辞。为避讳,没有当年就立周妹妹为后。次年九月,钟太后去世,李煜按古制需守丧三年,所以在周娥皇去世四年后,李煜才立周妹妹为后。史称周娥皇为大周后,周妹妹为小周后。


      IP属地:广东156楼2018-07-10 14:05
      回复
        十六章——加强皇权威力
        自此,南方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统一,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宗室、宦官专权独裁,又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制度。
        前代的宰相事无不统,权高震主,甚至还有统治权被宰相篡夺的情况发生。为了防范这一弊端,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宰相的政治权利,与宰相合称为“宰执”;
        又增加了军事机构枢密院,宰相不再拥有军事权,只有枢密院和皇帝才能插手军政;
        又设立三司,负责盐铁、度支(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户部(人事任免)等事项,原属宰相的财政人世权被三司使接管。


        IP属地:广东157楼2018-07-10 14:06
        收起回复
          赵匡胤还特别设立了审刑院,宰相不再拥有司法权。这样一来,中央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力都直接收归到皇帝手中,宰相只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过,宋代的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仍然是宋朝权力最大的职位,如果同平章事被手握所有权利的帝王倚重,还是会出现宰相权倾朝野的情况。
          对于枢密使这个重要的掌管军政的职位,赵匡胤也制定了相应对策来牵制。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为了防范武官拥兵叛乱,一般由文官担任。枢密院可以调动军队但不能带兵,将帅可以带兵但又不能调动军队,使二者相互牵制,兵权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


          IP属地:广东158楼2018-07-10 14:06
          回复
            三衙分为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和殿前司。其中三衙也互相牵制,改变之前禁军由“殿前都点检”一人直接统率的局面,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除了宰相的权利被削弱,宰相的座位也给去掉了。自唐代以来,宰相上朝的时候都是有座位的。有一次宰相范质起身奏完事之后正想坐下来,赵匡胤对他说:“哎呀,我眼睛有点花,看不清,范卿把文书拿过来给我看看吧。”范质就拿着文书上前给赵匡胤看,之后再回自己的座位的时候发现凳子已经不见了。于是从此以后宰相都是站着上朝了。
            赵匡胤还有一个小发明——展角幞头,也叫平角幞头,这种帽子是宋代的官帽,左右各有一根又长又直的帽翅,所以也俗称长翅帽。据说是赵匡胤用来防止官员上朝时私下议论而发明的。在江苏泰州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中,长翅帽两翅长达120厘米。


            IP属地:广东159楼2018-07-10 14:07
            回复
              五代期间,藩镇势力愈发强盛,他们把征收地方的农业租税用来武装自己的私人军队,而送给朝廷的却很少。赵匡胤深知这一弊端,命令各州除计划内的经费开支外,凡属金钱布帛全部送往京师,不得侵占留用。于是财政收入都归朝廷,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赵匡胤认为即使文官贪得无厌,也不过都是些钱财罢了,不及武将造反割据损失的十分之一。于是开始由中央派遣的文官来执掌一州的军政大事,官称:权知xx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xx军州事,暂时管理xx州的地方军务与政事的意思。
              各州又设通判为州的实际管理者,知州负责监督通判。知州属于皇帝钦点的临时特派员,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地方长官处理政务时再也不能独断独行。


              IP属地:广东160楼2018-07-10 14:07
              回复
                赵匡胤除了实行官员权力的分离与变动,对军队也实行了新的制度。他选择大腿粗壮有力、肩宽腰细、力气大的兵卒定为兵样,分别送往各道教练士兵,等到训练成功,就令各州长官从中挑选勇猛敏捷的士兵送往京师,以保障京师及帝王的安全。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戏码再次上演,又设立了更戍法——武将与士兵三年更换一次驻地,将帅也不再专有自己的侍卫队,这样可以让武将与士兵无法产生深厚的感情。但这样造成了军队训练混乱,战斗力下降,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另外失去土地的流民、社会轻微犯罪分子都被招募进军队,合乎禁军招兵标准的纳入禁军编制,差一点的就纳入厢军编制,这让宋朝成为了古代少有的国家养军队的朝代。


                IP属地:广东161楼2018-07-10 14:08
                回复
                  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之初就清楚的知道,如果不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赵宋王朝极有可能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因而希望通过制度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宋代多项制度重心在于如何防范被夺权。宋太宗继位后又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被后来的继承者所沿袭不变。宋人叶适称赵氏祖宗立法:“夫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


                  IP属地:广东162楼2018-07-10 14:08
                  回复
                    十七章——“传弟”与“传子”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临死前,就将儿子赵匡胤叫到病床前并让赵普做记录。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答:“是托爹爹和母亲的福。”
                    杜太后说:“不对,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了八岁的儿子你才能得天下。如果周世宗传位给年纪稍长的人,天下还能为你所得吗?等你百年以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然后再由光义传位光美,光美传位德昭,不传位年幼弱子,这才是社稷之福,切记切记。”
                    赵匡胤哭着跪下说:“不敢违背母后之命。”
                    杜太后又命赵普都好好记下这些话。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当时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才十一岁,五代十国贯穿了杜太后的人生,直到她死,五代十国还没有真正的结束。在她死的那一年,赵匡胤并没有统一南方,所以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居然能称霸中原,还能再做十多年皇帝,因此会有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遗言也就不足为奇。


                    IP属地:广东163楼2018-07-10 14:09
                    回复
                      做父亲的,都会想把好东西给自己的孩子,赵匡胤虽然不愿意传位给自己的弟弟,但母亲的临终遗言没有办法不听从,赵匡胤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将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尹。
                      在五代时,只要有兵马有势力就可以自立为帝,而称帝后又需要常年征战,所以帝位的接班人都是出任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加上宰相职务再加封亲王。也就是说,要成为大宋的接班人身份需要是开封尹+宰相+亲王。赵匡胤折中的办法,就是只封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没有加封宰相和王爵。


                      IP属地:广东164楼2018-07-10 14:09
                      回复
                        赵普当时在宋太祖手下已经干了五六年,宋太祖的这个做法让赵普明白了宋太祖内心的想法,于是他成了极力反对兄终弟及,支持父死子继的人。赵光义成为明面上潜在的帝位继承人以后,在宋太祖的默许下,赵普与赵光义的矛盾开始激化。
                        赵普这么聪明又跟随赵匡胤多年,所以在三年后的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罢去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个宰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尊赵普一人为相。


                        IP属地:广东165楼2018-07-10 14:10
                        回复
                          乾德四年(966年)后蜀的暴乱刚刚平息,赵匡胤需要派人前往后蜀收拾残局,赵普向赵匡胤推荐了枢密直学士冯瓒。《续资质通鉴长编》上的说法是赵普曾听赵匡胤夸奖冯瓒的才华并表示以后要加以重用,赵普嫉妒冯瓒才向赵匡胤推荐了冯瓒。
                          在冯瓒临行前,赵普在冯瓒身边安插了一个卧底。一年以后,卧底回来告御状指出冯瓒有罪,赵普派人去查冯瓒的行李,结果发现了很多珍贵宝物,其中还有金带,金带上有“赠刘嶅”字样。


                          IP属地:广东166楼2018-07-10 14:10
                          回复
                            刘嶅是赵光义手下的官员。审讯冯瓒,冯瓒都一一招认了。最后冯瓒被流放,刘嶅被免官。
                            金带在宋代是帝王高官才有资格佩戴的,身为一个开封府推官,刘嶅还不够资格,显然实际上这是假借送刘嶅的名义实为贿赂赵光义的,但是赵匡胤给弟弟留了面子,案件只追查到刘嶅这里就结案了。后来在赵光义宋太宗继位以后,特意将流放海南的冯瓒调回京城加以重用。


                            IP属地:广东167楼2018-07-10 14:10
                            回复
                              赵光义明白了,赵普最近处处针对自己,显然是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支持打压自己,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
                              开宝元年(968年),赵普此时已经独相四年,身边有很多巴结他的人,他手下人犯法,大理寺有的官员为了迎合赵普,随意增减刑名。判大理寺雷德骧就向宋太祖告赵普的状。
                              当时赵匡胤仍然十分信任、倚重赵普,对于雷德骧的状告赵普的事视若无睹,反倒对他敢告赵普的状而大怒,对雷德骧怒道:“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赵匡胤的意思说,鼎都有两个耳朵,你难道不知道赵普就是我的社稷功臣吗?你还敢告他,你告他就是告我!”下令将雷德骧拖出,贬商州(陕西省商洛市)司户参军。
                              商州知州为了讨赵普欢心,上奏诬陷雷德骧心怀不满。雷德骧因此获罪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流放到灵武(宁夏回族自治区)。


                              IP属地:广东169楼2018-07-10 14: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