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巨舰吧 关注:1,860贴子:12,863

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运力比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滇缅公路修筑成功以后,就可以从缅甸的仰光港口卸货,通过铁路运输到缅北的腊戌,然后通过卡车运到昆明。滇缅公路虽然道路艰险,好在由于中国特别重视,运输量还是可以的。但好景不长,仰光失陷盟军失去局部制海权,缅甸被日本占领。唯一可行的,就是建立一条从印度到云南昆明的空中线路了。驼峰航线:汀江——葡萄——云龙——云南驿——昆明。航线距离820千米,航线最低安全高度4572米。但只要天气较恶劣,则必须改道,需从汀江经葡萄、丽江到昆明,航线最低安全高度6096米。驼峰航线的条件差得多,必须穿越可怕的喜马拉雅山,很多时候被迫要在要在山峰中穿梭飞行,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出事。况且北线从汀江机场出发以后,直到云南腹地的丽江机场或者云南驿机场,中途都是毫无人烟的荒凉地区。不但没有机场,更连一块适合迫降的平地都找不到(不是连绵的山脉就是密林)。一旦出现险情,飞机基本死路一条,有去无回了。再来看看中印公路,对于开通中印公路的问题,盟军内修路,陈纳德则对蒋介石说,“史迪部的意见并不一致。史迪威力主威致力于驻印军的训练,即便打开中印通路,亦需时甚久,要在一九四五年后,始能运入物资”,而当时“太平洋与中国战区之战争将迅速发展,史迪威所练之陆军恐缓不济急”。因此陈纳德建议,“加强中印航运吨位较为现实”,“如中印航运每月保持一万吨运输量,则可以满足中国战区的补给。现美援物资在印度堆积甚多,如加强阿萨姆飞机场(中印边界的飞机场),中印航运增至一万吨,则毫无问题。”丘吉尔的意见同陈纳德不谋而合。1943年5月,丘吉尔告诉宋子文,中印公路开通后,每月最多也只能运送2万吨物资。因此在他看来,将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增加到3万吨才更“切合实际”。
美国军方在经过评估后,也对修筑中印公路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作战科主张,只把缅甸通往云南的小路加以整修,使炮兵与卡车能够通过就足够了。美国空军则表示,向中国输送租借物资的任务,完全可以由驼峰航线承担。从1945年2月—7月,中印公路的货物运量分别为1111吨、1509吨、4198吨、8435吨、6985吨、5900吨,总计2.8万吨。这个数字显然与史迪威在筑路之初,预计的每月3万吨相去甚远。而驼峰航线的运量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增加,原因在于密支那被收复以后,驼峰航线就可走靠近缅甸这一边,就很安全。仅当年11月就为中国输送了3.5万吨物资。中印公路开通后,驼峰航线的运量依旧不断攀升,1945年1月为4.4万吨,6月增加到5.5万吨,7月更达到7.1万吨的顶峰。


IP属地:陕西1楼2018-07-09 19:06回复
    @soundshooter


    IP属地:陕西2楼2018-07-09 21:52
    收起回复
      2025-05-21 15:30:56
      广告
      空运液体和空运固体是两回事儿。你不能光看运载吨数。后期驼峰无需供应汽油了,燃油都走输油管道,只运输固体物资,自然吨位上去了。
      而且你转的这篇文章也说了,后期驼峰走缅甸侧航线安全了才能提高运载吨,那么密支那必须夺回来,缅甸的地面反攻在所难免,至于缅北收复后是否要搞中印公路,你觉得重要吗?地面上总不能闲着吧?


      IP属地:江苏3楼2018-07-10 12:46
      回复(5)
        重型装备如坦克、装甲车、重炮是无法空运的,燃油是肯定不适合空运的,会占据过多体积,空运效率太低。无论是空运还是中印公路都有个大问题,就是进了中国后从昆明到贵阳这段,需要物资的部队在湖南前线,大量物资堆积在昆明毫无意义


        IP属地:江苏4楼2018-07-10 21:25
        收起回复
          早在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川黔线就着手建设,至新中国成立以前,川黔铁路建设经历了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3个历史时期,经38年悬而未成!新中国成立后,川黔铁路分南北两段修建,北段渝赶段(重庆站至赶水站)在四川省境内(彼时重庆市属于四川管辖),由成都铁路局修建;南段赶筑段(赶水站至贵阳站)在贵州省境内,由铁二局修建,川黔铁路赶筑段全长368.47公里,为新建铁路。1956年4月开工,1965年10月交付运营。1990年12月17日赶水站至南宫山站实现了电气化,并交付运营。1991年12月28日川黔铁路全线电气化。川黔铁路进入贵州后地势起伏、地质复杂,岩层风化剥落、塌方、滑坡较为普遍,石灰岩地区多暗溶洞,筑路工程艰巨。全线隧道及明洞115座,延长34公里,桥梁125座,延长10公里,桥隧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10%。这条铁路北接成渝、襄渝,南通黔桂,贵昆、湘黔等铁路,还有三万、小赶、开阳三条支线,是西南地区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沿线工矿企业发展很快。


          IP属地:江苏5楼2018-07-10 21:50
          收起回复
            截止到1951年底,志愿军全军共有60毫米迫击炮4552门,82毫米迫击炮1719门,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8门,苏制107毫米迫击炮57门,120毫米迫击炮30门,90毫米火箭筒3122具,喀秋莎火箭炮72门,57毫米无后座力炮824门,苏制57毫米战防炮53门,日制41山炮154门,日制94山炮148门,美制75毫米山炮137门,日制38式野炮119门,日制90式野炮38门,苏制76.2毫米野炮297门,日式105毫米榴弹炮16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193门,苏制122毫米榴弹炮249门,苏制152毫米榴弹炮36门,美制155毫米榴弹炮22门,日制92式加农炮4门,T34型坦克114辆,IS2坦克24辆,SU122自行火炮16门,12.7毫米高射机枪2382挺,苏制37毫米高炮956门,苏制76.2毫米高炮60门,85毫米高炮120门。
            对比一下日军制式装备就知道了


            IP属地:江苏6楼2018-07-13 11:00
            回复(48)
              虽然缅甸经历多年政治不稳和动乱,但英国殖民地时代留下来的铁路还是不少的,全国铁路网总长度5,844公里丶桥梁也有11,659座,车站有926个。只不过与邻国并不相通,甚至连接曼谷和仰光的泰缅铁路(又称缅甸铁路(Burma Railway)或死亡铁路(Death Railway))也大部份荒废。顺带一提,该铁路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占领缅甸修建,共有12,000名劳工和战俘死亡。电影《桂河桥》就是以之为题。
              缅甸铁路网以旧都仰光为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延,共有六条路线,包括北部的奈比多丶曼德勒丶瑞波丶密支那,中部的东枝丶卡老,南部的毛淡棉丶椰市,共有六条路线:
              仰光环状线
              仰光-曼德勒铁路
              仰光-毛淡棉铁路
              仰光-蒲甘铁路
              仰光-红兰铁路
              仰光-披耶铁路


              IP属地:江苏7楼2018-07-15 19:14
              收起回复
                以下是粟裕在豫东战役之前给中央的电报,也是我在小说里一定要给西野配重炮、修建铁路线的原因
                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 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 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 能攻克。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或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则又不 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近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以补给不正常,战 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在敌各路增援情况下被迫退出战斗,如是既增人员弹药 之消耗,亦复影响部队情绪,且在某种情况下予敌某种程度的鼓励。虽然我 军能干运动中疲劳消耗敌人,但自己已减员不少(伤病人员无较安定后方多 遭损失或不能归队),长此以往似不合算。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减员, 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的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 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
                (四)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 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 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 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时不足 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 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 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今后以十万之众进入江南山区,渡江固为一极大困难 (只要能渡江,军事上其他困难尚易克服),但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 题。此番南去,固可调动敌较多部队,打乱敌人之深远后方与推进战局。但 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那些新区不久将是 解放区,因与民争食而障碍群众之发动),这对发动新区群众又是极大的障 碍,这问题可说是我军南渡后能否完成中央所给任务之关键。


                IP属地:江苏8楼2018-07-15 22:35
                回复
                  2025-05-21 15:24:56
                  广告
                  与粟裕大将的认识一样,我小说里坚持西野的作战要依托陇海线平汉线为后勤补给线,一门150榴弹炮一个基数的弹药就是五吨,没有铁路打个屁
                  对今后作战特作如下建议:
                  1.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 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之 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 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 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较安定的得以夏收,才能使我军尔后有粮食等供应与得到人民积极的支援。如中原三大野战军不能于 最近有效的打几个歼灭仗,则将增加其他野战军的负担,待敌后调旅及新训 师完成后,则又将增加我们的困难。


                  IP属地:江苏9楼2018-07-15 22:42
                  回复(31)
                    引用小说第一百二十七章内容回答你:本年度(民国26年)日本最多动员16个师团投入关内作战。故我建议本年度我军采取东线防御西线进攻的战略,在淞沪集中我中央军、湘军、桂军、黔军、川军等南方各军主力不少于七十个师的兵力,以淞沪为第一道防线,以预设国防线为第二道防线,逐次抵抗,诱使倭寇将十个师团的主力投放于淞沪战场;同时北方我一战区之中央军、二十九军等三十个师在冀省采取守势,而集中二战区西野、晋绥军的三十五个师在山西至察哈尔一线以攻势寻机歼敌,随后越过太行山东向威胁冀省平津倭寇侧翼,寻机歼灭华北倭寇主力。这样必能调动日军本来要投入淞沪战场的大量增援部队紧急转道华北,这种战术就像牵牛一样,淞沪牵住牛头,华北拉着牛尾,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一旦应付不当,我军就可能在华北打个大歼灭战,彻底扭转战局,即使日军努力取得平衡,我军也完全可以把华北倭寇限制在冀省境内,将华中日寇抗拒于国防线外,令倭寇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破产,随后在成功的战略防御基础上,再谋求列强干预或者倭国内乱的契机。明年日军就算能完成动员,组建新师团投入关内战场,我军也能转变倭寇主攻为自西向东方向,即使将来倭寇攻破我之东部国防线,我军还可以有序向西撤退至诸夏国地理之二阶梯,借助高山大河层层阻击倭寇。


                    IP属地:江苏10楼2018-07-16 11:01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11楼2018-07-21 10:48
                      收起回复
                        @soundshooter 陆军在日中战争爆发前一周决定的陆军军备扩充计划称为1号军备,其1942年的指标为:地面部队达到41个师,航空兵达到142个航空中队。
                        陆军于1939年12月修改一号军备,即将现行一号军备规定的总兵力1941年编41个师和142个航空中队,改为1944年底编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称修改后的军备计划为修正军备充实计划(即二号军备)。根据二号军备,陆军决定于1939年底,编41个师(中国24个师、满州9个师、朝鲜3个师、本土5个师),1941年底编48个师,1944年底编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
                        加强对苏军备很重要,但必须减少在华兵力。解决日中战争也很重要,但削减在华兵力有困难。结果,我国于1940年6月10日通过更改军备充实计划(即三号军备),使二号军备计划推迟二、三年完成。 从当时我国国力看,三号军备是能够实现的最大军备计划。
                           所谓4号军备计划即至1949年扩编129个师(以16个轻装师、22个普通师、27个摩托化师和14个坦克师为基干)和至1946年建成500个航空中队;海军的第1次扩军计划是1941年至1943年,第2次扩军计划是1942年至1947年。
                           陆军正在执行3号军备计划,计划至1947年度扩编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
                           4号军备计划与3号军备计划相比,师的指标是1947年3号军备计划完成时的2倍,航空兵到1946年实际扩大到3号军备计划的3倍。
                           例如,飞机在1944年度计划生产31,000架,实际生产13,000架。坦克在4号军备计划期间,计划1941年度生产2,500辆,1944年度生产8,000辆;实际产量1941年度为1,200辆,1944年度仅300辆,1944年度的产量不过是计划数的1/27。
                        从现实来看,二战日本还是执行了2号军备,即在39年年底编制了41个师。那么,架空时代,将日军动员能力无限制扩大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唯一可能的事,日本估计会拆东墙补西墙,从关东军调剂的,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IP属地:陕西12楼2018-07-23 19:05
                        回复(12)
                          抗战爆发至1937年底日本陆军兵力编成及部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11日,日本中央统帅部即作出向中国增兵的重大决定,大批日军源源不断扑向中国。
                          7月11日,原属关东军的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奉命入关,兵锋直至华北。这是抗战爆发后最早投入中国战场的日军部队;
                          7月19日,第20师团在天津大沽口登陆。这是抗战爆发后最早投入中国战场的日军师团;
                          8月中旬,第5、6、10师团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8月23日,第3师团在上海吴淞口登陆(17个常备师团中唯一一支始终部署在中国战场的师团);
                          第11师团在上海川沙镇登陆;
                          8月24日,第108师团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9月3日,第14师团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9月11日,第16、109师团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9月22日,第101师团在上海吴淞口登陆;
                          9月27日,第9师团在上海吴淞口登陆;
                          9月30日,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干,扩编为第26师团(日军第一个三联队制师团);
                          10月1日,第13师团在上海吴淞口登陆;
                          11月5日,第18师团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
                          11月8日,第114师团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
                          至1937年底,开战仅半年,日军向中国战场新投入16个师团(15个在关内),新组建1个师团,使在中国的师团总数,猛增到21个。
                          日本陆军兵力编成及部署一览表(抗战爆发至1937年底)
                          部署区域
                          兵力构成
                          具体番号
                          备注
                          日本国内
                          2个师团
                          近卫师团、第8师团
                          朝 鲜
                          1个师团
                          19师团
                          中国
                          东北
                          (关东军)
                          5个师团
                          第1、2、4、7、12师团
                          新增第7师团
                          1个独立混成旅团
                          第1独立混成旅团
                          隶属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5个独立守备队
                          第1、2、3、4、5独立守备队
                          旅团级规模
                          1个骑兵集团
                          骑兵第1、4旅团
                          1个骑兵旅团
                          骑兵第3旅团
                          华 北
                          7个师团
                          第5、10、14、20、26、108、109师团
                          第26师团新扩编
                          第108、109师团新组建
                          1个旅团
                          中国驻屯混成旅团
                          华 中
                          9个师团
                          第3、6、9、11、13、16、18、101、114师团
                          第13、18师团新“复活”;第101、114师团新组建
                          一个旅团
                          重藤支队
                          由台湾守备司令部所属部队编成,旅团级规模
                          1937年底,日军师团总数共增至24个。其中,投入中国关内战场的师团数达16个,占师团总数的66%;投入中国东北用以防备苏联的师团5个,占师团总数的20.8%。日军最精锐的17个常备师团中,9个投入中国关内战场,占52%;此外,为侵略中国而新组建的4个“特设师团”(101、108、109、114)、原曾撤编予以“复活”的2个师团(13、18)、新组建的1个师团(26)则悉数投入中国关内战场,可谓是精锐尽出,来势汹汹,大有一举鲸吞中华之势。
                          临时航空兵团
                          华中方面军
                          (松井石根大将,1937年11月7日组建)
                          上海派遣军
                          (松井石根大将兼)
                          第3师团
                          第9师团
                          第11师团
                          第13师团
                          “复活”师团
                          第16师团
                          第101师团
                          特设师团
                          重藤支队
                          旅团级
                          第10军
                          (柳川平助中将)
                          第6师团
                          第18师团
                          “复活”师团
                          第114师团
                          特设师团
                          方面军直辖部队
                          第3飞行团
                          驻蒙兵团
                          (莲沼蕃中将)
                          第26师团
                          1937年12月27日成立
                          5个步兵后备大队(营级)
                          三、1938年日本陆军兵力编成及部署
                          1938年,日军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兵力投入。
                          2月,新组建独立混成第2、3、4、5共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划归华北方面军序列;
                          4月,第23师团调入关东军轮值;
                          6月,将中国驻屯混成旅团扩编为第27师团;
                          6月25日,第104师团调入关东军轮值;
                          7月,重新组编的第17师团及新组建的第22、106、110师团到达中国;
                          7月11日,原属关东军的骑兵第1、4旅团调入关内战场,划归华北方面军序列;
                          8月,重新组编的第15师团及新组建的第21师团到达中国;
                          9月,第116师团投入武汉战场。
                          至1938年底,日军向中国战场新投入10个师团,扩编1个师团,新组建4个独立混成旅团,从中国调回1个师团(第11师团)。使得在中国战场的师团数达到了31个。
                          日本陆军兵力编成及部署一览表(1938年底)
                          部署区域
                          兵力构成
                          具体番号
                          备注
                          日本国内
                          2个师团
                          近卫师团、第11师团
                          朝 鲜
                          1个师团
                          19师团
                          中国
                          东北
                          (关东军)
                          7个师团
                          第1、2、4、7、8、12、23师团
                          新增第8、23师团
                          1个独立混成旅团
                          第1独立混成旅团
                          隶属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3个独立守备队
                          第1、2、3独立守备队
                          旅团级规模
                          1个骑兵旅团
                          骑兵第3旅团
                          华 北
                          11个师团
                          第5、10、14、20、21、26、27、108、109、110、114师团
                          第27师团新扩编
                          第21、110师团新组建
                          4个独立混成旅团
                          第2、3、4、5独立混成旅团
                          全部新组建
                          1个骑兵旅团
                          骑兵第1旅团
                          关东军调入
                          华 中
                          11个师团
                          第3、6、9、13、15、16、17、22、101、106、116师团
                          第15、17师团新“复活”;第22、106、116师团新组建
                          1个骑兵旅团
                          骑兵第4旅团
                          关东军调入
                          华 南
                          2个师团
                          第18、104师团
                          第104师团新组建
                          1个旅团
                          波田支队
                          由台湾守备司令部所属部队编成,旅团级规模
                          1938年底,日军师团总数由37年的24个增加到34个(新组建7个、重建2个,扩编1个),另新组建4个独立混成旅团。34个师团中,投入中国关内战场的师团达到24个,占师团总数的70.6%,投入关东军的师团7个,占20.5%。新组建、重建、扩编的10个师团中,9个投入关内战场;新组建的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投入关内战场。另外,日军还从关东军调入2个骑兵旅团,从而使整个中国关内战场的陆军兵力由原来的16个师团又2个旅团增加至24个师团又7个旅团,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
                          注:独立混成旅团是独立建制的,兵员、火力仅次于师团、有固定编制的合成作战战术单位。与师团处于同一指挥层级,同受军司令部指挥或直属方面军司令部。一般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亦有辖4或6个独立步兵大队者,旅团属特种部队包括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部分独立混成旅团有大队属炮兵。旅团满编总数在6000上下不等。


                          IP属地:江苏13楼2018-07-23 21:26
                          回复(131)
                            @soundshooter 抗战时期迫击炮的钢材也是进口的,抗战时期大量生产迫击炮,但炮弹好像是铸铁的,使用的是黑火药。许多网友根据迫击炮的庞大产量断定迫击炮可以自产,这应该是误解。其实迫击炮的钢材、簧丝都是进口的,抗战一共生产的九十多门的战防炮也是这样生产的。农业国的命运就是如此,但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战前可以大量进口各种身管火炮和迫击炮的钢材、身管火炮的驻退机、迫击炮的簧丝,战时完全可以大量的进行自产。像极复杂的75高炮和105mm加农炮其实也可以组装。


                            IP属地:陕西15楼2018-07-29 18:32
                            收起回复
                              2025-05-21 15:18:56
                              广告
                              我的小说新版第十一章,说明了没有直射火炮对围歼第十四师团的不利:
                              1938年5月,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渡过黄河向开封单锋奔袭。坐镇商邱的豫东兵团总司令薛仰岳上将乘土肥原师团孤军深入之机,十五万大军全力出击,在兰封(今兰考县)将第14师团一举包围、切割分裂。是为豫东会战。包围就是胜利,切割分裂更是战术完胜,一般演习打到包围,统裁官就能裁判胜负了。但是这种规则不适用于1938年的中国战场,因为中国军队没有身管火炮。被切割分裂的第14师团退入平原上星罗棋布的大小村寨死守,这些村寨是数百年来防匪御盗据点,以现代战术眼光看来,高大寨墙与护城河已然落伍,但占尽优势将日军重重包围的中国陆军却硬是打不破古色古香的村寨。这是因为没有身管火炮。
                              当时中国的步兵战斗单位(连、排、班)加入轻机枪,但是步兵战术单位(团、营)却没有配备身管火炮,与迫击炮相比,山野炮和步兵炮弹道低伸、侵澈力大,是攻坚利器。日军每个步兵大队有平射曲射两用的九二式步兵炮,每个步兵联队有37毫米速射炮四门和75毫米山炮四门,射击工事与砖墙房屋如同开罐头,攻势就能凌厉无前。然而,身管炮超出了当年中国的工业能力。为了达到高初速的低伸弹道,炮管需用高强度合金钢材,要使炮弹侵彻坚固工事,炮弹需用钨合金弹头。没有合金钢就造不了身管火炮,但合金钢厂是非常昂贵的,中国迟迟无力建造。步兵缺了身管火炮,即使一堵砖墙也无法打破。中国步兵被迫以重机枪与82迫击炮攻坚。7.92毫米重机枪的连续射击火束只能打破空心砖,迫炮对坚固工事则几乎没有破坏力可言。即使是德械中央军,面对村寨,也只能架云梯爬城。于是对被割裂合围在一个个村寨里的日军,中国军队一筹莫展。在新兴集、罗王砦、曲兴集、高堂砦、東西毛古砦、杨庄、青龙集、管砦…万千将士以血肉之躯冲锋攀城,伤亡惨重。其中三义砦是日军补给线的中心。土肥原贤二以师团预备队步兵第59联队主力固守三义砦,当时情报指土肥原本人也躲在三义砦。5月26日,薛兵团动用六个师两个旅包围三义砦,压迫收缩,要一举收取包围战果。在大围歼战前夜,常凯申手谕激励围攻部队:“此次作战,关系整个战局…务于明日拂晓将兰封、三义寨…之敌歼灭。如有畏缩不前、攻战不力者,按律严惩。于战役中建有殊勋或俘虏特多者,当优予奖励。”
                              三义砦北面背靠黄河以黄河旧堤为墙,居高临下控制三面平原麦田,攻击部队必需通过毫无掩蔽的开阔地搭起云梯攻城,在5月26日至28日之间,薛上将前后动用第106师、第61师、第36师与第46师正面攻坚,伤亡惨重,仍无法攻占三义砦。日军凭借地利,直接将步枪与轻重机枪部署在高大寨墙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构成最猛烈的火网,在中国军队迫近至400米有效杀伤范围时尽情猛射。日军的部署完全违反战斗条例,如果当时中国步兵有平射火炮,能轻松轰垮寨墙,精确击毁机枪巢,那么日军将机枪直接部署在最高处的愚行形同自杀。然而,围攻部队别说山野炮了,连步兵炮战防炮都没有,所以日军能以最嚣张、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拙劣战斗法,居高临下构成最炽盛的火网。


                              IP属地:江苏16楼2018-07-31 23:03
                              回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