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甲本《五千言》校勘复原本(简体)
前 言
史记《老子传》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历史与现实中,《五千言》传世至今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是原本抄写于竹简之上的竹简本《五千言》,简称为简版。据说,源传于西汉河上公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魏晋人王弼(公元226—249)又再作注。这是现在传世通行本的祖宗,也是流传年代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从而传抄擅改错误最多的《五千言》版本。由于《五千言》的原本逸散已久,在1970年代以前,源于王弼《老子注》的传世通行本曾经一度成为此书的唯一留传。至今依然影响巨大。
后来,1993年又出土了不晚于公元前278年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五千言》甲乙丙三组。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五千言》竹简抄本。可惜此简本仅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且由于墓葬曾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故无法精确估计此简本原有的数量为何。
2009年,又从海外回归入藏北京大学一批竹简约3300多枚,其中包括一卷比较完整的简版《五千言》。在对残留泥土、编绳、丝织品和漆器残片进行取样分析后,此批竹简被初步定为西汉初年物品,也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古本。
不过,经过章节与内容对比,不难发现,新发现的楚简与汉简,与传世的王弼本版式相同——皆是分章版且把“绝学无忧”四个字划归到了第20章首,并与王弼本第2章一样,同样缺少“恒也”二字。王弼本第15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与楚、汉简本基本相同,仅多一个“久”字,比楚简少两个虚字“将”,文意则完全相同。所以,这就充分证明:所有竹简本《五千言》皆出于同源,乃是一个更久远的分章古竹简本的不同流传抄本而已。
第二种则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千言》甲乙两个不分章的完整版本,简称帛版。其内容形制则与简版差别很大,甚至不能再说两者是同一本书了。尤其是其中的甲本,用字考究,不避讳秦始皇嬴正及其父赢楚、汉高祖刘邦等。现据对比于抄写于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的字体,及其避讳秦惠文王之名“驷”却不避讳其子秦昭襄王赢稷之稷可知、可证,它是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大约公元前337-306期间的先秦文物,比抄写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简还要略早。乙本则避刘邦讳,却不避刘盈、刘恒讳,因而可以断定它是汉朝初期的抄写本无疑。再经过避讳内容对比,可以断定帛乙是与北大汉简同时期的抄本,形制却明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版本系列的历史传承。这充分证明,在汉初,社会上就已经同时存在着简版(汉简)与帛版(帛乙)两种版式不同、内容差别也很大的《五千言》版本了。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子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所以,帛书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只能是流传于官方与上层社会之中的珍品。相对而言,简版则就成为成本相对低廉从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等而流传于社会的普品了。而这也就是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官方帛版被罢黜禁绝而失传,民间简版成为唯一传世版本的客观原因吧。
由于分章必然源于不分章,再结合帛乙与汉简两个同时存世的版本实证,这就为我们彻底证实了《五千言》的确存在官方存档不分章帛书正版与民间流传方便教学的分章竹简版两个流传系列的结论,从而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校勘准则:文字校勘必须以正版帛书为准,缺漏再参考其它简本。所以,要不是马王堆帛书重见天日,恐怕后人永远也不可能再知道何为《五千言》正版了,也无从谈起什么校勘准则了。所以,帛书正版《五千言》能够在失传两千多年后的1970年代偶然现世,实实在在是当代国人千载难逢的莫大福音。
不过,帛甲《五千言》由于埋藏时间过久而残缺不少,因此,我们以帛书《五千言》甲本为底本,顺序参照帛书乙本、傅奕本、楚简本、北大汉简本、王弼本等,逐步校勘复原,补全补正,终于得到了现在的完整的“帛甲《五千言》校勘复原本”。
帛甲本《五千言》原文不分章,内容顺序也与传世分章简版《道德经》有诸多不同。不过为了引用方便,我们还是依照帛甲文顺序将其分章阅读,以便于对照参考。()内的数字章次则是对应的王弼《老子注》或传世通行本的章次。
校勘原则以补足缺损原文、古今通用汉字相互替换等为标准。原则上不动原文。对于少数已失传、无法显示的古字,能够直接替换为现代字的,就采用对应现代字,否则,给出对应意义的现代字之后,再用圆括号内双偏旁拆分来表示。如:穷(宀郡)。个别无法输入与显示的古字如“榖“的左偏旁字,在确保不损害原字本义的前提下,用简本的字“谷”代替。[]内是帛甲本抄漏的补正字。{}内是帛乙、傅奕等本的对应字,如哀{依},用于难点参考。总之,目的就是一定要尽可能保持帛甲本原貌,以便后来者与原帛比阅,尽可能避免历史上广泛存在的传抄擅改错误,给大家呈现出帛甲《五千言》的真实面目。
亦文(yi.wen@163.com)2017.05.14(18.07.08修订)
http://yi_wen.mycool.net
前 言
史记《老子传》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历史与现实中,《五千言》传世至今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是原本抄写于竹简之上的竹简本《五千言》,简称为简版。据说,源传于西汉河上公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魏晋人王弼(公元226—249)又再作注。这是现在传世通行本的祖宗,也是流传年代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从而传抄擅改错误最多的《五千言》版本。由于《五千言》的原本逸散已久,在1970年代以前,源于王弼《老子注》的传世通行本曾经一度成为此书的唯一留传。至今依然影响巨大。
后来,1993年又出土了不晚于公元前278年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五千言》甲乙丙三组。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五千言》竹简抄本。可惜此简本仅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且由于墓葬曾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故无法精确估计此简本原有的数量为何。
2009年,又从海外回归入藏北京大学一批竹简约3300多枚,其中包括一卷比较完整的简版《五千言》。在对残留泥土、编绳、丝织品和漆器残片进行取样分析后,此批竹简被初步定为西汉初年物品,也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古本。
不过,经过章节与内容对比,不难发现,新发现的楚简与汉简,与传世的王弼本版式相同——皆是分章版且把“绝学无忧”四个字划归到了第20章首,并与王弼本第2章一样,同样缺少“恒也”二字。王弼本第15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与楚、汉简本基本相同,仅多一个“久”字,比楚简少两个虚字“将”,文意则完全相同。所以,这就充分证明:所有竹简本《五千言》皆出于同源,乃是一个更久远的分章古竹简本的不同流传抄本而已。
第二种则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千言》甲乙两个不分章的完整版本,简称帛版。其内容形制则与简版差别很大,甚至不能再说两者是同一本书了。尤其是其中的甲本,用字考究,不避讳秦始皇嬴正及其父赢楚、汉高祖刘邦等。现据对比于抄写于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的字体,及其避讳秦惠文王之名“驷”却不避讳其子秦昭襄王赢稷之稷可知、可证,它是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大约公元前337-306期间的先秦文物,比抄写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简还要略早。乙本则避刘邦讳,却不避刘盈、刘恒讳,因而可以断定它是汉朝初期的抄写本无疑。再经过避讳内容对比,可以断定帛乙是与北大汉简同时期的抄本,形制却明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版本系列的历史传承。这充分证明,在汉初,社会上就已经同时存在着简版(汉简)与帛版(帛乙)两种版式不同、内容差别也很大的《五千言》版本了。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子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所以,帛书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只能是流传于官方与上层社会之中的珍品。相对而言,简版则就成为成本相对低廉从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等而流传于社会的普品了。而这也就是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官方帛版被罢黜禁绝而失传,民间简版成为唯一传世版本的客观原因吧。
由于分章必然源于不分章,再结合帛乙与汉简两个同时存世的版本实证,这就为我们彻底证实了《五千言》的确存在官方存档不分章帛书正版与民间流传方便教学的分章竹简版两个流传系列的结论,从而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校勘准则:文字校勘必须以正版帛书为准,缺漏再参考其它简本。所以,要不是马王堆帛书重见天日,恐怕后人永远也不可能再知道何为《五千言》正版了,也无从谈起什么校勘准则了。所以,帛书正版《五千言》能够在失传两千多年后的1970年代偶然现世,实实在在是当代国人千载难逢的莫大福音。
不过,帛甲《五千言》由于埋藏时间过久而残缺不少,因此,我们以帛书《五千言》甲本为底本,顺序参照帛书乙本、傅奕本、楚简本、北大汉简本、王弼本等,逐步校勘复原,补全补正,终于得到了现在的完整的“帛甲《五千言》校勘复原本”。
帛甲本《五千言》原文不分章,内容顺序也与传世分章简版《道德经》有诸多不同。不过为了引用方便,我们还是依照帛甲文顺序将其分章阅读,以便于对照参考。()内的数字章次则是对应的王弼《老子注》或传世通行本的章次。
校勘原则以补足缺损原文、古今通用汉字相互替换等为标准。原则上不动原文。对于少数已失传、无法显示的古字,能够直接替换为现代字的,就采用对应现代字,否则,给出对应意义的现代字之后,再用圆括号内双偏旁拆分来表示。如:穷(宀郡)。个别无法输入与显示的古字如“榖“的左偏旁字,在确保不损害原字本义的前提下,用简本的字“谷”代替。[]内是帛甲本抄漏的补正字。{}内是帛乙、傅奕等本的对应字,如哀{依},用于难点参考。总之,目的就是一定要尽可能保持帛甲本原貌,以便后来者与原帛比阅,尽可能避免历史上广泛存在的传抄擅改错误,给大家呈现出帛甲《五千言》的真实面目。
亦文(yi.wen@163.com)2017.05.14(18.07.08修订)
http://yi_wen.mycoo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