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吧 关注:7,760贴子:96,497

回复:陶寺是被北方的石峁集团毁灭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不同意。从时间点上,石峁先消失,陶寺后消失。从整个大社会族群看,很多在公元前2000前后消失,特别是北方和东部,这说明有可能气候原因,导致游牧族群沿雨量线向南和东南移动,对以农耕为主的族群进行了毁灭式打击和抢掠,并导致农耕人口大量消失,文化出现大的倒退。我们所知,著名的良渚、石家河、石峁、陶寺都在很接近的时间范围消失了,只有秦岭以南的以三星堆为主的古蜀各族群不仅未受到侵袭,反而出现了人口大增长大爆发,文化大融合,对应历史文献中的先夏和夏早中期。其后随着游牧族群回退北方,三星堆向北和东探索扩张,确立了二里头为主要发展据点,开始了一轮大数量级的移民整合,于是出现了二里头文化。


IP属地:四川51楼2020-07-01 21:33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0-07-16 01:10
    回复
      翻文献看吧:
      1、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其后各有天下。就是说黄帝的两个孙子少昊和颛顼把黄帝疆域一分为二。一个首都石峁,一个首都陶寺。
      2、涂山会盟,化干戈为玉帛。“化干戈为玉帛”应该是指和解的意思,也就是签订和平协议,一方代表大禹,一方代表商均。也就是避免长期的对峙,石峁与陶寺同时迁都。
      3、商均迁哪里?也就是盘庚迁殷之前,商地应该还有一个都邑。规模应该与陶寺相当。
      4、大禹迁下地,也就是阳城。古代首都是“州”,相当于现在省的面积。《禹贡》把雍州和冀州调了包。
      《竹书》记载大禹都阳城,居翼。就是说大禹的两个都,一个是登基的首都冀州(石峁),一个是下地阳城。
      《山海经》也记载大禹两个都:一个“帝之密都”,因为大禹字(高)密。一个“帝之下都”,即下地阳城。下地后来叫昆仑虚,方八百里,也就是从梁州分出来的一个州。
      所以两个都没有毁灭,只是迁都而已。


      IP属地:四川54楼2020-09-05 17:01
      收起回复
        陶寺是尧建立的舜继承,淮南子说鲧三仞之城,也就是大禹父亲,三仞之城太像石茆遗址了!舜杀了大禹的父亲,世仇,所以被大禹灭了


        来自手机贴吧58楼2020-10-01 01:21
        回复
          :很显然,藏缅人种的古羌人并没有成功抵挡印欧人西戎部落的东迁。 他们成功的从蒙古境内沿途甘肃青海到达陕西省的黄河边儿,农牧交错的黄土高原。 占领了该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化作北狄人。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1-10-25 23:03
          回复
            [擦汗][擦汗]石峁古城的葬俗和筑城习惯判断,应该接近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维吾尔,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俄罗斯鞑呾人和突厥人。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1-10-25 23:15
            回复
              一般情况下,部落族群有长期交流,在资源抢夺过程白热化时会出现灭族情况,女人是族群重要支柱,不会被消灭。同时双方情况不明时,也不会出现上来就冲突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1-10-27 09:46
              回复
                陶寺由于是四战之地,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曾经被灭过好几次:第一次、BC2200年左右原属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寺被东北方向的杏花文化族群入侵(可能是夏人),统治者建了陶寺早期小城,并演变成了陶寺早期文化。第二次、BC2100年左右陶寺受到了东北方向老虎山文化族群的入侵(可能是陶唐氏?),统治者建造了陶寺中期大城,发展成了陶寺中期文化。第三次、BC2000左右,陶寺受到了西北方向朱开沟甲类文化的石峁人的入侵(可能是禹的母系有莘氏?),入侵者摧毁了中期大城,制造了晚期惨案,其后统治者重建了大城,发展成肥足鬲为代表的陶寺晚期文化,其统治区域包括绛县周家庄,运城盐池等地,影响范围超过方圆1000公里。第四次、BC1900年左右,陶寺受到了东方以双鋬鬲为代表的族群的入侵(可能是虞舜集团?),入侵者将石峁人赶回黄河对岸,捣毁了高等级墓葬,彻底毁城后扬长而去,陶寺从此落入寂寥。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2-04-08 17:56
                回复
                  这个吧的水平……简直无语了~


                  IP属地:四川64楼2022-05-12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