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1,413贴子:73,764,813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41)【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一章 继承大统
上一卷说道,努尔哈赤郁郁而终,除了遗憾,还留下了空缺的汗位。
前面说过,他生前拟定了大汗的产生原则,八贝勒共同推举。
所谓八贝勒,指的八个和硕贝勒:
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四大贝勒之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基本上没有继承权。莽古尔泰生性鲁莽,而且有弑母的恶名,舆论不支持。
实际上,有资格和能力争夺汗位的,只有三人:
第一个人,大贝勒代善。
我们前面介绍过,代善老成持重,城府比较深。论资历,他跟褚英一样,是努尔哈赤原配大妃的儿子。在褚英死后,他年纪最长,按中原王朝的说法,属于嫡长子;论实力,应该说也数他最强。他基本上掌握正红、镶红二旗,手下精兵强将。他的几个儿子,岳托、硕讬、萨哈廉等都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此外,褚英的儿子杜度,也由他抚养长大,听命于他。杜度的辈分比较低,但能力比较强,当时算镶白旗的实际控制人。
前面我们介绍过八旗制度,知道八旗基本的单位是牛录。按照建立之初的规定,每一旗应该只有二十五个牛录。
然而,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人数肯定要增加,前面我们也介绍过,要靠调节甲喇的数量来扩张各旗。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各旗的变化并不一致。比如正黄旗最多时有五十多个牛录,镶白旗最少时才十五个牛录。
由于努尔哈赤子孙众多,自然要把最基本的单位,分配给他们统辖。
所谓旗主,就是名义上作为一旗的首领。
我们还用公司来类比,如果把固山额真比作一个旗的“总经理”,那么,旗主就相当于的“董事长”,牛录相当于“股权”。这样一来就好理解,拥有“股权”多的人,便可以成为“董事长”,但并非所有的“股权”都归“董事长”所有,其中还有一部分归其他贝勒。其他贝勒,相当于“董事”,在八旗中,也可称为小旗主。
比如杜度此时虽已被调入镶红旗,但在镶白旗持有的牛录还没来得及交割,因此说他还是实际控制人。
由此可见,在八旗之中,真正的实力,取决于拥有牛录的数量。
此时的代善,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牛录数量,理论上是最多的。
当然,也仅限于理论上,稍后我们会细说。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1楼2019-01-19 13:47
收起回复
    皇太极的政治觉悟的确高出他老爹不止一点。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2楼2019-01-20 14:41
    回复
      (14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二个人,四贝勒皇太极。
      据我个人分析,皇太极很有可能不是四贝勒的真名。当时称其为“黄台吉”或者“洪台吉”(音hong taiji)可能也只是尊称。
      “台吉”在蒙古语里大致相当于王子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满文就是从蒙古文字发展而来的。而且满文创造于努尔哈赤时期,完善在皇太极时代,像这种比较尊贵的词,发音和意思大概也不会变得太离谱。
      后来汉人官员拍他马屁,音译的时候将汉字写成皇太极。至于他的真名,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以上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当然,也不排除努尔哈赤就想给他起这个名,就好像现在有人给孩子取名叫王太子,只要当地派出所给登记,别人也谁也管不着。
      我们就按统一的说法,叫他皇太极。
      作为本卷的主角,皇太极自然也实力不凡。据记载,他从小聪明伶俐,过目不忘。据我观察,小孩子的记性好像都不错,所以这种事很难考证。不过,有一点可以证实,在努尔哈赤所有儿子当中,皇太极的文化程度应该算最高的。
      除了读书识字,皇太极自然也擅长骑射。他尤其爱好打猎,其爱好程度跟我儿子爱去游乐场的差不多。每次一说去打猎,他头天晚上就兴奋的睡不着,准备工具,如果第二天不让去,就会哭鼻子、发脾气。人如果把爱好当作事业,往往能搞好,所以皇太极的射箭技艺相当高超,几乎可以跟努尔哈赤媲美。
      前面还介绍过,皇太极的生母,是努尔哈赤曾经的最爱,孟古哲哲。
      综上所述,皇太极也算文武双全,根红苗正,但论实力,跟代善还有一定差距。他只是正白旗的旗主,所拥有的牛录远不如代善,甚至赶不上其他一些贝勒。
      不过,皇太极有其他贝勒所不具备的优势,他当过家。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概念没那么重了。过去老一辈人,一家好几个孩子。孩子们成年以后,又会组成新的家庭。不过,只要没分家,整个大家庭都在一起过日子。通常情况,一家之主在外面忙自己的事业,家里的事,没有精力太多过问。这时,就要有一个人负责管理家里的大事小情、米面钱粮。相信大家也看过相关的影视剧,里面通常儿媳妇干这个事的居多。
      在努尔哈赤的大家庭中,皇太极就类似于这个角色。
      努尔哈赤创业初期,办公环境比较简陋,处理政务也没有单独的场所,只能在家里。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为了让父亲安心处理国政,不被家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干扰,皇太极年纪尚小就管起家庭事务。当然,他干的确实不错,各种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也深得父亲信赖。
      虽然这件事没能让他成为努尔哈赤心中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最起码为他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他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和家庭成员打交道,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有困难,找皇太极。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3楼2019-01-20 21:44
      收起回复
        (144)【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代善的态度
        其实,大金国汗位的归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善的态度。毕竟他是大贝勒,而且实力摆在那。就算他直接宣布自己要当大汗,估计也没人敢公开反对。那么,代善的态度呢?
        他不想干。
        我看有些书上说代善虽能征惯战,但政治觉悟比较低,而且胆小怕事,十分懦弱,不敢跟皇太极争夺汗位。
        可我想说,一个人历经三朝四位领导而不倒,光靠胆小懦弱,委屈求全能做到吗?政治斗争中,从来没有给真正的弱者立足的地方。后面我们还会写到同为“四大贝勒”的阿敏和莽古尔泰的结局,到时大家不妨对比一下,从中或许能有所体会。
        只能说,代善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性命和利益,而并非那个操心、费力、不讨好,还有一定危险性的汗位。他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在众望所归的时候,选择退让,恰恰是一种更高的觉悟。
        “人生在世,不在于飞的多高多远,关键是平稳着陆。”
        当然,代善不想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前面也铺垫过,他的实力最强仅限于理论上。
        因为他的儿子们,岳讬、硕托、萨哈廉等两红旗的中坚力量,并不真正支持他。至于原因,在努尔哈赤卷的时候大概也交代过,比如岳讬离家出走事件,证明父子之间的感情并不好。
        虽说血浓于水,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有个词叫心理阴影。这帮孩子们肯定会想,当年老爹还只是太子的时候就敢动刀,真的成了大汗,还不要了他们的命。
        为了保住性命,岳讬他们一起找到老爹,劝说老爹支持皇太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群孩子围着老爹劝其支持别人,无异于逼宫。
        其实比起亲爹来,他们更讨厌后妈,所以肯定不会支持“大金国后妈”的三个儿子。加上皇太极原本有一定威信,平时跟他们关系也不错,自然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据记载,代善听了以后,欣然同意。
        这种说法显然比较官方,不太符合人之常情。我觉得,代善当时的心情,用心灰意冷可能更为贴切。虽然他本来就不想干,但看到连儿子都不支持自己,肯定也欣然(高兴的样子)不起来吧。
        不管怎样,代善决定做个顺水人情,推荐皇太极做大汗。他心里清楚,目前的大金国,需要开创之主,确实皇太极比自己更适合。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5楼2019-01-22 22:07
        收起回复
          【更正】(144)中应该是“硕托离家出走事件”,手滑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7楼2019-01-23 19:47
          回复
            (14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二天,代善召集众贝勒(不包括皇太极)开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推举皇太极为大汗。果然,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代善,一致表示同意。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阿济格三兄弟。
            如果单从“候选人”的小范围看,他们确实在人数上占优势。即使代善支持皇太极,理论上也不过2:3而已,但问题在于代善表明立场以后,其他贝勒全部倒向皇太极一边,实际的比例成了N:3。
            或许迫于无奈,或许当时觉得自身实力不够,反正三兄弟并没有露头。
            一切看似都很顺利,大家写好了劝进表,就等着新的大汗登基。
            然而,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名叫皇太极。
            看到大家送来的劝进表,他表示坚决不干。理由也很充分,论资历,他前面还有兄长;论能力,他还赶不上后面一些弟弟。不得不说,他也把形势分析的很透彻。按当时的情况,他很可能说了心里话,真不是不想干,而是不敢干。
            推辞,其实是一种试探。
            他必须了解贝勒们的真实意图,到底有多少真心实意,有多少别有所图。结果,据他观察,其他人,尤其代善,很可能出于真心。只不过,其中原因未免有些悲凉,之所以被众人推举,并非自己够优秀,恰恰相反,因为自己的实力相对比较弱,成为大汗之后,刚好能达到多方制衡。
            也许这才是权利游戏的真相,很残酷,却很现实。
            最后知道真相的皇太极,没有眼泪掉下来,反而更加现实,假意推脱了几次之后,便欣然接受劝进,成为新的大汗。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推辞,从一开始,就是表演。
            这种表演,可以称为历史“潜规则”。
            新皇帝登基之前,尤其开创之主,底下的大臣都要上表劝进。通常情况,新皇帝要表示拒绝,但底下的人不会放弃,继续劝,甚至以***。所谓“拒之愈坚,劝之愈诚”。最终,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新皇帝勉强答应登基。
            这场大戏历朝历代都会上演,演完之后,“演员”们拿到自己应得的,然后该干嘛干嘛。
            试探也好,表演也罢,反正皇太极没有跳出历史规则,接受了大汗之位,也得到了他想要的。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8楼2019-01-23 20:25
            收起回复
              (14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确立地位之后,皇太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准备登基,而是处理一个人。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他在政治上的嗅觉的确要比其他兄弟敏锐。他发现看似平衡的关系,从长远角度,却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对自己不利。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女人,他的“母后”阿巴亥。
              只要有这个女人在,她的三个儿子就难以限制,如果任其发展,恐怕最终无法控制。这种势力,在历史上有个专属名词——后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皇太极虽然不可能读过《道德经》,但似乎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预期不良的后果,一定要将它扼杀在萌芽之中。
              于是,皇太极带着代善和莽古尔泰来到阿巴亥的宫门口。这个组合也体现了皇太极高度的智慧,代善目前是他的联盟者,私底下达成了某种默契,而莽古尔泰唯一的优点就是头脑简单,关键时刻可以拿来当枪使。
              果不其然,一见到阿巴亥,莽古尔泰忍不住第一个开口:“父汗有遗命,要你殉葬!”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着实吓了阿巴亥一跳。不过,能成为努尔哈赤最深爱的女人,肯定也不白给,她很快恢复冷静,质问莽古尔泰:“大汗旨意何在?”
              被呛了一下,莽古尔泰大声吼:“没有什么旨意,传的父汗口谕。”
              阿巴亥冷笑:“大汗临终前,我一直陪在身边,何时发的口谕?”
              有此一问,莽古尔泰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能看着皇太极。
              皇太极依然保持镇定,轻描淡写地说:“父汗之前跟我说过。”
              这就比较扯了,之前说过?现在死无对证,你怎么说都行。
              当然,阿巴亥也是个聪明的女人,从莽古尔泰的反应已经看出谁掌握话语权。她没有继续跟皇太极纠缠这个问题,苦笑着问道:“大汗刚刚过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么做,良心何在?”
              皇太极内心有点触动,但表情依旧镇定,冷冷地回复:“有汗命在。”
              阿巴亥知道自己难免一死,反倒更加冷静。其实死没有什么可怕的,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有很多事情放不下。最让阿巴亥难以割舍的,是她的三个儿子。
              于是,阿巴亥泰然自如地说:“要去陪先汗,自然要体体面面的。”
              说罢,下令回宫梳妆打扮,飘然而去,留下三人在门口站着。
              皇太极稍微有点尴尬,但又不好说什么,怕节外生枝,赶紧命人将白绫悬于房梁之上,等待阿巴亥出来。
              阿巴亥这次妆画得很慢,也许期待事情会有转机,或许等待她的三个儿子得知消息前来营救,但她终究没有等到。
              再出来的时候,阿巴亥珠光宝气,美艳绝伦,但难以掩饰内心的忧伤。她略带哀怨地说:“我十二岁就跟先汗在一起,丰衣美食,至今已有二十六年,相依相伴,我不忍离开他,愿意相随九泉之下。然而,我还有三个儿子在,尤其两个幼子尚在年少,希望各位贝勒,念在骨肉亲情,能够恩养照顾。”
              然后,阿巴亥不再说话,紧紧的盯着皇太极。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代善甚至忍不住流下眼泪,见皇太极始终没有开口答应,实在按耐不住,便上前代为答应:“请大妃安心上路,我们对天发誓,尽心照顾您的儿子,如有加害,天诛地灭!”
              这话既说给阿巴亥听,也说给皇太极听。
              皇太极当然听得懂,但没有说话,只朝阿巴亥点了点头。
              得到许诺,阿巴亥默默地走向白绫,一代大妃香消玉损。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39楼2019-01-24 21:55
              收起回复
                (14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议和
                如果说让三大贝勒和自己平起平坐,体现了皇太极的政治天赋的话,那么,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就更让人感觉非比寻常。
                在努尔哈赤葬礼期间,袁崇焕居然派人过来吊丧。炸死了人家老爹,现在还来现场,明显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属实有点不地道。
                类似的事情,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也干过,也就是著名的“卧龙吊孝”。故事的内容,相信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实在不知道的朋友,请参见该书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不过,小说里的周瑜被气死,主要还得怪他本人心太窄,有点咎由自取的嫌疑。诸葛亮恐怕连过失伤人都算不上,顶多算个意外事故。
                而对于努尔哈赤的死亡,袁崇焕的性质绝对算“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而且他算主犯,负有直接领导责任。
                这种情况下,来吊唁,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挑衅。
                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皇太极忍了。
                不仅忍了,他还热情接待了访问团,每天安排宴会不说,还送了许多礼物。等忙完登基大典,他甚至组织了回访团,护送袁的使者回国。
                如果你认为皇太极脾气好,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历史的记录来看,他的脾气肯定不怎么好。从小不让打猎就生气,后来跟贝勒们发火,动不动怒发冲冠,气得连面都不让见。
                单看他的长相,面色赤红,从中医上来讲,很可能属于阴虚火旺,这样的人一般性情刚烈,感情易动,性急如火。
                骨子里如此暴躁的人,能压住内心的火气,肯定怀有某种更深远的目的。
                对此,袁崇焕的认识倒比较深刻,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这位继任者恐怕比他老子更难对付。
                历史大神似乎喜欢就跟大明开玩笑,好不容易消灭了一个军事家,却换上来一个政治家。
                “政治家”皇太极之所以能忍耐,确实有他的目的:想议和。
                跟大明的仗,打了这么多年,成绩倒还不错,确实也占了不少土地,可惜有点“消化不良”。
                辽东地区,民变四起,生产生活,遭到严重影响。
                而老爹的不幸,更让皇太极意识到,问鼎中原绝非易事,和大明的战争必定旷日持久。只有暂时停战,才能倒出手来解决内部问题。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42楼2019-01-26 17:53
                收起回复
                  (148)补个大标题:第二章 和平与战争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43楼2019-01-27 22:20
                  回复
                    (150)【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既然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当务之急,就要缓和统治区汉人的紧张关系,为此,皇太极决定改变现有政策,给予他们平等待遇。
                    当然,平等是相对的。
                    对于老百姓,不再随意的杀戮、抢夺,让他们作为普通人而非奴隶生活。
                    对于汉官,尤其主动投诚的,尽量让他们进入管理层,即便不算核心,多少也有点安慰。
                    为了让大家相信朝廷的决心,自然要树立典型。在汉官里面,皇太极首先想到了李永芳。
                    不过,思来想去,现在提拔他有点不太合适。
                    一来,他之前刚被努尔哈赤贬斥。虽然皇太极对老爹的政策有点意见,但刚一上台就重用弃臣,似乎有点翻案的嫌疑。容易让人误解成对老爹的全面否定,显然不太好。
                    二来,据他观察,除了投降的比较早之外,李永芳在年龄、能力、见识各方面,也没什么优势。
                    可能因为之前政策不好,其他来投的汉官水平高的也不多。挑来挑去,最终皇太极把目光投向了范文程。
                    不管怎么说,范文程也算名门之后。
                    尽管皇太极文化水平有限,但范仲淹的大名应该还能听说过。如此声名远播的人,其后代能够投靠大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百姓肯定有一定的说服力。放在今天,这就叫品牌效应。
                    最关键的,范文程很早以前就提出,统治辽东,乃至问鼎中原,首要的问题,应该调整对汉人的策略,缓和民族矛盾。
                    与皇太极的见解,不谋而合。
                    所见略同,必定也是英雄。
                    此时皇太极并不知道,他的选择没有错,得到的回报太多。
                    也正因为皇太极独到的眼光,才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也造就了“大明骨,大清肉”开国“第一”功臣。
                    当然,这都是后话,我们本卷会慢慢道来。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45楼2019-01-28 21:29
                    收起回复
                      (151)【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征朝
                      再说回李永芳,虽然不能委以重任,但该用还得用。他被派给二贝勒阿敏,一同进攻朝鲜。
                      皇太极接盘的大金国,除了内忧,也有外患。
                      外患,前面我们也简单提到过,无非指的蒙古和朝鲜。
                      跟大明讲和,并不意味着不打仗,毕竟女真属于战斗民族。战斗民族如果停止战争,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开始另一场战争,要么为另一场战争做准备。
                      在皇太极的和平里,可能两者都有。
                      另一场战争,朝鲜。
                      当时作为大明的附属国,朝鲜对女真的态度一贯不怎么友好。大家应该还记得,在萨尔浒大战时,他们还曾出兵协助过大明,结果全军覆没,主帅姜弘立还被俘虏。
                      为什么皇太极要在这个时候进攻朝鲜?如果为了报仇,显然有点反应迟钝。
                      其实此次他并非主动进攻,而是应邀前往,主要因为朝鲜方面出了内乱。
                      以金鎏、李贵、李适等人为首的大臣们,将原来的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赶下T,另立他的侄子李徖为新君,史称“仁祖反正”。
                      “反正”成功之后,军方的主要领导李适,认为分赃不均,再次发动政变。
                      短时间内接连两次政变,国人可能也有点疲劳了,不愿意再折腾,结果政变失败,李适也被杀了。
                      不过,李适的手下没放弃,逃到国外,几经辗转找到姜弘立,并通过他向皇太极表达了求助的意愿。
                      正中皇太极的下怀,他早有收拾朝鲜的意愿。
                      毕竟有个大明的小弟在身后,不管对方有没有动作,总觉得放不开手脚。每次出兵,都提心吊胆的,生怕背后挨一枪。
                      趁此机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事实上,出兵朝鲜,还有更重要的目的,解决那个比朝鲜更烦人的家伙,毛文龙。
                      根据袁可立给朝廷的奏折显示,这些年毛文龙在敌后可没轻折腾。辽东沿海地区,到处都有他奇袭、骚扰的影子。他以皮岛为依托,“敌退我进、敌驻我扰”干的不亦乐乎。可惜毛岛主文化水平不行,要不然可能早几百年总结出游击战的方针。
                      除了打游击比较辛苦之外,毛岛主这几年的生活倒还相当滋润。
                      天高皇帝远,大明朝廷不管他,时不时还给发点粮饷。
                      朝鲜也不敢管,毕竟大明朝廷的军区司令,有时候还得看他脸色。
                      努尔哈赤倒很想收拾他,可惜够不着。
                      在三不管的皮岛,毛岛主越干越大,搞起了第二产业,海运贸易。
                      商业无国界,毛岛主不挑客户,竟然跟女真人也做起了生意。
                      不过,他的这种国际主义行为被两个人重点关注,后果都很严重。
                      一个是袁崇焕,认为他投敌卖国,将来会收拾他。
                      另一个是皇太极,认为他没事找抽,现在就要收拾他。


                      IP属地:辽宁248楼2019-01-29 22:13
                      收起回复
                        (15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二贝勒阿敏为主帅,率领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李永芳等,统兵五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军朝鲜。
                        在给阿敏的战略方针中,皇太极再次强调“此行非专攻朝鲜”,重点还在毛文龙。他甚至说,“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言下之意,对朝鲜属于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的,能取更好,不取拉倒。
                        入朝之后,阿敏便下令兵分两路,其中济尔哈朗带领八旗精锐直扑铁山(今朝鲜平安北道新义州铁山郡),而他本人带领其余队伍进攻义州(新义州义州郡)。
                        之所以将主力拨给济尔哈朗,因为根据线报,毛文龙驻扎在铁山。
                        经过还算激烈的战斗,八旗军攻克铁山,但没有抓住毛文龙(文龙遁往海岛)。
                        阿敏没想到,首要的任务这么快就完成了,或者可能完不成了。因为没有海军,只要毛文龙不上岸,再想抓住他恐怕很难。
                        既然打不了毛文龙,只好继续进攻“可并取”的朝鲜。
                        朝军一贯战斗力惊人……的弱,再加上有姜弘立等人带路。阿敏带领八旗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义州、定州、凌汉山城、安州,直逼平壤(今朝鲜首都平壤)。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却没有冲昏阿敏的头脑。孤军深入,又面对平壤这么大的城市,阿敏感到兵力不足,又向皇太极申请援军。
                        皇太极自然不放心将八旗部队全部交给阿敏统辖,只派出一支蒙古铁骑增援朝鲜。
                        结果,阿敏的担心完全多余,平壤早已成了一座空城。
                        朝鲜人的逃跑速度比蒙古骑兵还快。
                        既然胜利唾手可得,那就不用客气了。在平壤简单休整之后,阿敏下令渡过大同江,继续南下。
                        朝鲜方面,现任国王李徖听到平壤失陷的消息,一面任命李晚为都元帅,进京勤王,一面逃往江华岛。
                        没想到李晚走到一半,觉得形势不妙,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李徖陷入绝境,只好派出使臣议和。
                        阿敏按照皇太极的指示,提出议和条件,主要包括两条:第一,跟大明绝交;第二,交出毛文龙。
                        李徖很快回复,坚决不同意。
                        其实李徖并非不想同意,只不过实在没法同意。
                        比如跟大明绝交,李徖确实想同意来着,但群臣誓死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得罪大明后果更严重,而且如果跟大明绝交以后,女真人不撤兵,到时候怎么办?
                        再说交出毛文龙这条,李徖简直想骂街:你们自己都抓不住他,让我交?我要有那本事,还跟你们议和?
                        更何况,毛文龙还对他有恩。当初他推翻光海君,自认为拨乱反正,可在大明朝廷看来,他属于乱臣贼子,不肯承认他。多亏毛文龙再三解释,朝廷才册封他为新国王。
                        阿敏不管那一套,既然不肯屈服,那就打到服为止。他继续进军,又接连攻克黄州(今朝鲜黄海北道黄州郡)、瑞兴(瑞兴郡),最后驻扎平山(平山郡)。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图,平山的位置已经接近如今朝韩的边界。也就意味着,阿敏攻陷了相当于现在整个北朝鲜的范围,而且照这个趋势,拿下汉城(今韩国首尔)也指日可待。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49楼2019-01-31 22:54
                        收起回复
                          (15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国王李倧似乎也只能坐以待毙,大明宗主远水解不了近渴,眼前的这帮人根本不解渴。似乎他只剩一件事可做,对天祈祷。
                          没想到,老天爷真的显灵了。
                          八旗主力攻克平山之后,似乎没有再前进的欲望。谈判代表刘兴祚再次访问江华岛,同朝方讨论和平协议。
                          虽然他的态度依然盛气凌人,但谈判的条件明显让步。而且在谈判过程中,只要朝鲜方面坚持不接受的,刘兴祚就会妥协,似乎急于达成和解。
                          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在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大金的政治态度为何如此草率?
                          种种迹象表明,问题可能出在阿敏身上。
                          眼看军队推进的越来越顺利,阿敏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按照皇太极的既定方针,应该主抓毛文龙,次攻朝鲜,可阿敏非要打到汉城去。这倒也没什么,毕竟皇太极也说过,“可取则并取之”。问题在于阿敏多次公开表示,攻下汉城以后,他要留下驻守朝鲜。
                          首先,需不需要驻守朝鲜,应该由皇太极说了算;再者,带着八旗主力佣兵在外,本来就遭人猜忌,现在又不肯回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等同于造反。
                          在黄州的时候,李永芳就劝过他。
                          也许上一次惨痛的教训,让李永芳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如何,在忠君的问题上千万不能含糊。如果阿敏真的造反,他恐怕还要背黑锅。
                          这个锅,他不打算背。
                          于是,他秉承皇太极意思,坚决反对进军汉城,而且在他看来,这也是为了阿敏好。
                          可阿敏非但不理解,反而呵斥他:“你这蛮奴,话这么多,以为我不敢杀你吗?”
                          答案是不敢。
                          因为岳托、阿济格、杜度等人都站在李永芳一边,甚至连阿敏的亲弟弟济尔哈朗也表示坚决反对。
                          济尔哈朗大概对他老爹的下场铭记于心,所以不停的劝阿敏不要鬼迷心窍。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估计也搬出了老爹做反面教材。阿敏被说服了,驻扎在平山,继续和谈。
                          皇太极对此应该也心知肚明,暗中做出指示,可以适当让步。
                          最终,李倧被迫接受和约,在江华西门外筑坛焚香祭天盟誓:朝鲜跟大金结为“兄弟之国”,双方互不侵犯。
                          对大金来说,这种和约签的相当窝囊,就算没有此一战,难道朝鲜还敢侵犯他们不成。
                          气势汹汹的征服朝鲜之战,就这么草草收场。
                          我们聊清史,大部分内容还得以大清官方的记载为主,以其它史料为辅,外加一点我个人的猜测。比如阿敏的问题影响了朝鲜战争的进程,纯属我个人的猜想,虽不能说毫无根据,但至少没有明确记载。如果不对,大家见谅。
                          在朝鲜历史上,也有专门的记载,称为“丁卯虏乱”。战争的过程,跟我前面说的差不多,只不过关于阿敏撤退的原因,朝鲜方面意淫为各地义军的抗争起了主要作用。对此,我倒可以负责任的说,作用不大。
                          唯一截然相反的记录,来自毛文龙给朝廷的奏折。按上面的说法,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明军有效地打击了侵略者,连续大获全胜,最终将其赶出朝鲜。
                          对于毛文龙的说法,部分朝鲜官员给出了结论,纯属扯淡。
                          在分辨史料真伪的时候,我觉得李敖先生的方法比较靠谱。他曾说过:想了解一段历史的真相,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一些同一时期周边其他的相关记载。多对比一下,就能基本接近事实。
                          照此方法,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基本可以肯定,朝鲜官员说的对。
                          不管怎么说,我们所看到的,至少阿敏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即便有所不满,皇太极依然表现出政治家的风度,出城迎接凯旋归来的阿敏,并为他大摆宴席,以示庆功。
                          处于兴奋之中的阿敏并不知道,他人生的悲剧,正从此开始。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50楼2019-02-01 20:46
                          收起回复
                            (154)【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再战锦宁
                            影响朝鲜战争的,除了阿敏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因素,袁崇焕的动向。
                            据皇太极观察,议和之后,袁崇焕也没闲着,一直在修筑城防,颇有点孙承宗的风范,逐步推进,已经基本完成了对锦州,以及周边据点(大小凌河等)的修缮工作。
                            照这样下去,估计很快就会修到广宁城下。更可怕的,城修好之后,他就地招人防守,继续实行所谓“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
                            这就有点过分了。
                            打着和平的旗号,搞侵略(视角不同),明显缺乏谈判的诚意。
                            于是,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五月初九,皇太极率领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人,以及数万军马,从沈阳出发,再次发动对大明的进攻。
                            家里能打仗的将领,几乎都出动了。尤其阿敏,刚从朝鲜战场归来,都没怎么休息。
                            足以说明,相当重视。
                            八旗主力兵分三路,皇太极亲率两黄旗和两白旗为中路,直扑大凌河;代善、阿敏等人带领两红旗和镶蓝旗为右路,进攻锦州;莽古尔泰带领正蓝旗为左路,进攻右屯。
                            中路的皇太极抵达大凌河时,早已经人去楼空。
                            可能因为城池还没修好,无法布防,守军已经全部撤走,只留下“烂尾楼”。
                            皇太极不是城管,对拆除违建没兴趣,没有停留,直接向锦州进发。
                            左路的莽古尔泰也碰到同样的情况,只不过他看到了逃跑的明军,便一路追击,正好也朝着锦州方向。
                            就这样,三路大军会师锦州,并对其形成合围。
                            锦州此时的守将是赵率教。
                            其实,在此之前,大明朝廷已经认命尤世禄为总兵,防卫锦州。赵率教只不过临时负责筑城,如今已然完工,准备撤离。只可惜,换防的人还没来,攻城的人来了。
                            皇太极正准备攻城,没想到赵率教派使者前来讲和。他接见了使者,并质问其大明为何搞这些小动作。见使者唯唯诺诺,他也没心思理会,便叫人写了封书信,带给赵率教。
                            等了很久,毫无音讯。
                            皇太极感觉上当,对方可能拖延时间,去搬救兵,于是,下令即刻攻城。
                            八旗军如潮水般涌向锦州城,经过激烈的搏杀,数个时辰之后,他们“退潮”了。可能当年的失利让他们产生了心理阴影,也可能因为天气不好,反正战斗以失败告终。皇太极很郁闷,几次亲自督战,都未能奏效。
                            这下轮到皇太极需要增兵,于是他效仿对方,派人前去讲和。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但赵率教不讲究,不肯接待皇太极的使者。
                            皇太极很生气,冲动了一下,又攻一次城。事实证明,冲动就是魔鬼。
                            除了损兵折将,毫无所获。
                            攻又攻不下,和也和不成。皇太极只剩一件事可做,继续围城。
                            闲来无事,他命弓箭手将劝降信射进城内,痛骂对方缩头乌龟。
                            可无论怎么羞辱,“乌龟”始终不肯露头。
                            没有办法,皇太极只能隔三差五命人射两封信进去。
                            期间,他还截获一封宁远送来的书信,说将有大批援军赶到。对于野战,他显然很有信心。因此,得到消息后,他没有感到恐惧,反而有些兴奋,命令部队严阵以待。然而,等了两天,连个人影也没见着。
                            仗打成这样,着实让人郁闷。
                            直到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没有等到宁远的援军,却等来了自己沈阳的援军。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51楼2019-02-03 19:42
                            收起回复
                              祝各位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开心每一秒,快乐每一天,幸福一整年,猪年大吉,吉祥如意!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52楼2019-02-04 21: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