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泥中潘壶 摘自《中国紫砂茗壶珍赏》韩其楼著
明清两代,被国人冠以姓氏泛称的紫砂壶,先有时大彬的“时壶”,后有潘仕成的“潘壶”。前者为明万历年间的紫砂代表人物,后者是清中期后以官商巨富、雅士名流身份来宜兴订制茗壶的大收藏家,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潘仕成。
潘仕成(清嘉庆九年1804—同治十二年1873),字德畬,号海山仙馆主人。祖籍福建,广东番禺人。他从政又经商,是道光间官兵部侍郎,后经营盐业致富,亦是慈善家,性好藏书,辑刊《海山仙馆丛书》,喜好砂壶。
生于广州番禺的潘仕成,和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嗜茶。丰足的财富和高超的鉴赏能力,也让他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茶玩得风生水起。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所用的茶壶都是在宜兴订做的紫砂精品,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这些壶形制相对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其它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体“潘”字印,壶身从不用陶刻装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遂将这种形制称为“潘壶”, 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
在潘仕成成名后,他的祖籍福建莆田等地纷纷以潘氏为荣,因此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但能得到潘氏家族订制的“正版”潘壶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出现了很多仿制品,“潘壶”也就跳出了家用的范畴,而进一步成为宜兴紫砂壶中一种独特的形制。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称为“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为“高潘”。 专家分析,烧制潘壶所用紫砂泥料,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一带,以朱泥为主,也有紫泥与段泥,由当时宜兴的名匠制作,胎壁较薄,在约1180摄氏度的窑炉中烧制而成,成陶后茶壶透气性好,热淋变色率高,易掌握冲泡时间,养壶后更显高贵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
潘仕成带动了广东仕商阶层的生活时尚,他可以说是紫砂文化在广东的有力推动者。潘仕成是十三行行商,又有众多海外客户和朋友,他又推动了紫砂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潘氏的读书处“海山仙馆”(原名荔香园),建于清道光年间。仙馆地广园宽,景色怡人,被誉为“岭南园林之冠”,一时游客称盛,也是当年入粤官员名流聚会、游宴之地,极盛之时甚至一度成为广东清朝高级官员非正式接见欧美外交使者和商人的场所。而梨形高潘成为潘壶的最常用形制,其容量通常在200cc以内,适合南方功夫茶,以冲泡待客。
潘壶在清中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紫砂壶。虽然器形变化并不复杂,也少装饰,但却呈现出大气、简练、明快的艺术风格,为藏家所赞赏。
著名紫砂收藏家李明也表示自己所藏虽多,但是潘壶却只有两三把。将近两个世纪以前烧制的“潘壶”,大多数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潘氏家族的迅速衰败而流散,目前除国内一些博物馆外,存世数量不多,但是品质却非常稳定,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从中可以看出潘仕成这位“红顶商人”极高的眼光。
综观紫砂壶从明代以来500余年的发展历史,能够像潘仕成这样,让自己成为一种紫砂壶的“符号”的并不多见。在他之前,较为有名的,恐怕只有清嘉庆年间“西泠八家”之一的名士陈曼生所制的那批“曼生壶”了。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提到,像潘仕成、陈曼生等前辈名家的做法,对紫砂行业起到了非常好的启发作用。如潘壶这般简单不失大气的紫砂作品,可称得上是艺术瑰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