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之声吧 关注:4,831贴子:18,638
  • 9回复贴,共1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论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话题,甚嚣尘上。这本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关于“后工业社会”、“工人阶级消亡论”“技术决定论”的变种。
第一, 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难以模拟的。
人具有思维能力,不仅仅因为人有一个大脑这个物质实体,而且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是长期劳动的产物。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劳动促使类人猿变成人,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促使动物萌芽状态的意识发展为人的意识。人是生活在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社会的人,人脑更是一个受社会影响的、发育变化的活动的系统。不仅人脑的结构的一部分是后天发育起来的,而且人的智力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这就说明,人脑及思维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成了思维功能不可缺少的条件。
事实上,在接触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与客观环境总是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着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例如,根据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由于猿没有语言,它们的大脑内没有语言中枢,所以猿的大脑两半球结构上是对称的。而人类在劳动交往中,产生了语言,相应地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了语言中枢,语言中枢绝大多数人定位在左半球上,因而人的大脑两半球并不对称。正因为人类长期处于不同的社会实践之中,所以不同时期的人,或者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思维能力也千差万别。另外,不同的社会实践,使大脑贮存了不同性质和不同量的信息,因而输出的信息与控制环境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假如让两个不同社会经历和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同时去参观一个“电子技术展览会”,虽然两人眼见耳闻的内容相同,但原来两人贮存在脑子里的信息不同,当然他们理解、收获也大不一样。
智能机是机械地工作的,他处理各种能辨认但并不理解枯燥无味的符号。智能机不具备人脑中所含的、形成意识和思想实质的那些丰富的联想、隐喻和概括性的语言,更没有为采取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志和情感。人的意向活动以及知识经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能制造出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由“金属元件”构成的智能机,而且有朝一日通过生物工程制造出“活体神经细胞”,组成人造大脑,创造出生物性的智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是可以模仿人的自然属性的。但从总体上看,因为智能机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没有人那样长期的社会实践,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
第二,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行动,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人的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动地反映客观;另一方面是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实践。如果根据现代控制论来分析,那么所谓能动性,也就是人的大脑这个特殊物质在获取外界各种信息后,自动地进行分析、综合而作出反映;同时,又根据原来储存的信息进行比较、概括,最后作出控制客观对象的决策,付诸具体的行动。在这整个过程中,相对于主观来说,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人的意识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像镜子那样简单地、机械地、直观地反映,而是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的复杂活动,通过人体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而产生的积极的反映。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指导人们去主动地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1楼2018-06-27 21:57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6-27 23: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6-27 23:21
      收起回复
        顶!很好的文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6-27 23:48
        回复
          层层拨开迷雾,以科学方法得出科学结论。人的主体性不可撼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06 22:42
          回复


            9楼2018-07-07 10:58
            回复
              d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9-25 16:30
              回复
                人工智能大量投入生产,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动荡,gm在所难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1-06 1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