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器出自闽南,壶胎砂质坚致,掺以五色砂泥,文采斑谰。壶底平整,假圈足中留出四个犴门,以虚空间破沉闷感,形成虚怀若谷之热。壶钮作桥形,上方镂出长方孔,与壶的底足遥相呼应。器形敦穆稳重,中束腰带纹,壶纽、底足亦饰方线圈束。
壶底铭文曰:“一壶清茗,万卷藏书,明窗净几,其乐蘧蘧。”署款“廉斋”。笔韵雅致,骨肉亭匀,书卷味十足。

《阳羡砂壶图考》载有一件风雨楼所藏“曹廉让束腰鸣远方壶”拓本,作者张虹记曰:“邓秋枚以鸣远方壶拓本寄赠,并云此壶题识乃曹廉让手笔,盖鸣远客海宁时,尝馆于廉让家。”廉让,别号廉斋,海宁人。此壶其形制铭文书法皆与张拓本极为相似。
鸣远束腰的几个特色:
1、身桶:这把壶从底部到顶部一直延伸,由一个平面转变为一个一曲面,也就是由方变圆。而这种做法映射了当时古人对天地的看法:天圆地方。从壶身的立体观来说,他又来自青铜器造型的一款“青铜印章”。临时找的一张图片,大概形体是对的。但是不够精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一张更具文物特征的图片。
2、壶钮:此壶钮为桥钮,本身有一个想法,里面是行囊,文人背上万卷书,进京赶考的形态演绎,同时也是汉瓦的一种形态。
3、束腰:此处可以说是整把壶画龙点睛之处,壶身留白略显空旷。加上腰带,寓意为古人书简造型中捆扎的感觉,更添许多文人气息。
4、壶底:刻有18个字符,“一壶清茗 万卷藏书 明窗净几 其乐蘧蘧 廉斋”而这些字又可以映射两个问题,整个壶身设计以接近完美,添加刻字会画蛇添足。同时也或许也映射了一些人生哲理,座右铭不要挂在嘴边,要放在心底。
就整把壶的上下观来说:壶底做平,假圈足留出间隙。壶钮成桥钮,桥钮镂空。壶钮、壶底遥相呼应。
通过《鸣远束腰》这把壶可以反映当时文人对生活的一种追求,生活恬静。而文人从曹廉让一直追溯到陶渊明。这把壶也可以反映这个时期的文人所追求的那种田园式或者陶源式的真实写照。

作者择选经典,临古之型,摹古之意,壶型方中带圆,前后灵巧,四平八稳,把持有度,壶身中央作一圈线,层次感与虚实感如妙手天成。

古者淳厚,虽朴素而神气喜其韫藏,可邀百家之赏,若精工而光滑嫌其毕露,仅饰一时之观耳,是以君子常取淳而不取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