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罗国、罗姓、罗地
――李粉良
上古罗国,《姓解》也称为上罗国。以上古天岳山,罗霄山脉为发祥地,是南方最早的国家,为少昊张氏罗国,也叫三苗国。环洞庭湖、古云梦泽、古九江地区,甚至春秋的楚、吴全境,都是古罗国地。衍有张、罗两大国姓,并衍有熊、芈、屈等荆楚部落氏民。中有古罗国主、祠山大帝张渤,传说于古罗玉祠山(今汨罗地玉池山)飞升,到天庭当了玉皇。
《姓氏急就篇》说:“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也说:“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姓解》也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通志·氏族略》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路史·后纪八》云:“罗,后也入楚,有罗氏,罗侯氏。”苏轼《万石罗文传赞》中也说:“罗氏之先,无所见,岂左氏所称罗国哉”。以国名为姓,是为通例,罗姓、罗侯氏,是为上古罗国的国姓,而不是罗子国才有的。
古罗国,起源于今江西、湖南、湖北交界处的天岳山、罗霄山脉一带,为上古部落山民,舜封罗国。古罗国城始于湖南平江县。随着山居文化,演向湖区文化,罗国民由东向西,走出山林,走向平原沃野,以获得农耕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生活优越环境。古罗国城,也慢慢向西迁徙,环洞庭湖周边及汉水流域都有过古罗城。夏商时代,罗部分迁避到了甘肃正宁县。周武王初灭商,周封罗国为子爵。春秋初期,荆楚部落楚子建立楚国,楚为统一全境,灭罗于罗湘、枝江、宜城等地。后,楚封楚贵族于古罗地,是为罗子国。建都今汨罗地,罗子国姓与楚国姓同。史上罗国,指的是古罗国,或说上罗国。罗子国,则为罗湘地春秋楚之子国。
由于古罗国的深远影响,南方各地都有很多罗城、罗山、罗水、罗的名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以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有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也说是“在襄(阳府)之宜城。”证实了古罗国城,也在过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当古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以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罗氏。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宇辰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国之后。古罗国后裔,有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史上罗国,指的是古罗国,或说上罗国。罗子国,则为罗湘地春秋楚之侯国,屈原即为罗子国的贵族,罗子国中有其家族封邑。罗子国与汉长沙国一样,是小国。很多记载将上古大古罗国误为春秋小罗子国了。
――李粉良
上古罗国,《姓解》也称为上罗国。以上古天岳山,罗霄山脉为发祥地,是南方最早的国家,为少昊张氏罗国,也叫三苗国。环洞庭湖、古云梦泽、古九江地区,甚至春秋的楚、吴全境,都是古罗国地。衍有张、罗两大国姓,并衍有熊、芈、屈等荆楚部落氏民。中有古罗国主、祠山大帝张渤,传说于古罗玉祠山(今汨罗地玉池山)飞升,到天庭当了玉皇。
《姓氏急就篇》说:“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也说:“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姓解》也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通志·氏族略》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路史·后纪八》云:“罗,后也入楚,有罗氏,罗侯氏。”苏轼《万石罗文传赞》中也说:“罗氏之先,无所见,岂左氏所称罗国哉”。以国名为姓,是为通例,罗姓、罗侯氏,是为上古罗国的国姓,而不是罗子国才有的。
古罗国,起源于今江西、湖南、湖北交界处的天岳山、罗霄山脉一带,为上古部落山民,舜封罗国。古罗国城始于湖南平江县。随着山居文化,演向湖区文化,罗国民由东向西,走出山林,走向平原沃野,以获得农耕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生活优越环境。古罗国城,也慢慢向西迁徙,环洞庭湖周边及汉水流域都有过古罗城。夏商时代,罗部分迁避到了甘肃正宁县。周武王初灭商,周封罗国为子爵。春秋初期,荆楚部落楚子建立楚国,楚为统一全境,灭罗于罗湘、枝江、宜城等地。后,楚封楚贵族于古罗地,是为罗子国。建都今汨罗地,罗子国姓与楚国姓同。史上罗国,指的是古罗国,或说上罗国。罗子国,则为罗湘地春秋楚之子国。
由于古罗国的深远影响,南方各地都有很多罗城、罗山、罗水、罗的名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以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有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也说是“在襄(阳府)之宜城。”证实了古罗国城,也在过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当古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以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罗氏。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宇辰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国之后。古罗国后裔,有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史上罗国,指的是古罗国,或说上罗国。罗子国,则为罗湘地春秋楚之侯国,屈原即为罗子国的贵族,罗子国中有其家族封邑。罗子国与汉长沙国一样,是小国。很多记载将上古大古罗国误为春秋小罗子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