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吧 关注:28,343贴子:222,108

告诉大家,现在这代人的精日都是从哪里来的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夏令营中的较量》
孙云晓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A 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经核实应为11公斤以下---作者1994年更正),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经核实应为19--21公里---作者1994年更正),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若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球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 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逢,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十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经核实应改为日方队长----作者1994年更正)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C 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同上)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 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渴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可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1993年11期《读者》摘自同年7期《黄金时代》,该文被评选为《读者》创刊20年最有影响力的10篇文章之一)


IP属地:天津1楼2018-06-18 20:07回复
    这就是当年孩子们接受的教育,现在看到那些精日,我不由得感叹,当年那些受到孙大“教育家”教育的孩子们长大了啊。。。
    如果说老罗这样就需要对广大网友负责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代人里面那么多的汉奸,又应该由谁来负这个责任呢?


    IP属地:天津2楼2018-06-18 20:09
    回复
       “2、孙云晓说中国孩子不能吃苦、偷懒,但事实上中国的孩子同样很能吃苦,也并没有偷懒。虽然他们没有接受过日本孩子已经接受过的野外生存训练,但还是扛着破损的书包努力跟上队伍,没人掉队。此外,反而是日本的孩子中,有的人很怯懦…
        北青报当年的报道截图,点击小图可查看大图
        “3、孙云晓在文章中曾写到,当运输车陷到泥里后,一位中方的少先队员只是叉着腰站在旁边喊加油,想以此证明中国的教育培养出的都是“官僚”。但事实却是当时推车的都是中国的孩子,而那位少先队员之所以在旁边加油,是因为孩子之前病倒了,可即便如此孩子也想帮忙推车,但被其他人劝阻了。于是她便在一旁指挥大家,齐心协力推车。
      “4、孙云晓说,日本孩子劳动时的吼声体现了团结。但实际上中国的孩子也吼了。而且也很齐很团结。更重要的是,中日双方的孩子是一起喊的,这更体现出友谊的精神。
        北青报当年的报道截图,点击小图可查看大图
        “5、孙云晓的文章中说,在夏令营期间,日本方面有人扬言,“如果你们不注意教育,你们的下一代将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日方的领队发誓,他们这边从来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不仅如此,事实更是日本方面其实给了中国孩子很高的评价:不怕吃苦,团结友爱,而且礼貌谦让。
        北青报当年的报道截图,点击小图可查看大图
        瞧!原来中国的孩子并不比日本孩子差,只是孙云晓自己夸大了一些事实,甚至杜撰了一些事实,人为地令中国的孩子看起来“很不堪”罢了。
        但不幸的是,这篇北青报的辟谣文,却并没有产生孙云晓那篇文章的强大效果。毕竟,耸人听闻的东西才有传播力,而理性的东西却很少有人关注,而且越是在一个“相对愚昧”的社会,这样的情况越明显。
        不过,当年孙云晓看到这篇“打脸”文后,也没示弱,还专门回应了北青报的这篇文章,否认自己是杜撰。


      IP属地:天津4楼2018-06-18 20:14
      回复
        不精日没流量,精日又被人骂……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28 16:55
        回复
          反了吧,现在日精才被人骂。精日给我感觉都反而像是站在道德高地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19-05-29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