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吧 关注:5,002贴子:55,025
  • 3回复贴,共1

《文心雕龙》中提到曹植的部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心雕龙 明诗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译文:到了建安时代初期,五言诗蓬勃发展。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放开缰绳有节奏地驰骋于诗坛;王粲、徐幹、应玚、刘桢,也跟在诗歌创作的大路上竞相追逐。他们都喜爱清风明月,游赏清池幽苑,叙写恩宠荣耀,描述宴饮之乐,慷慨激昂地任意抒发志气,坦白直率地充分发挥才情。抒发情怀叙述事理,不追求细密的技巧,运用文辞描绘形貌,则以清楚明白为能事:这些就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
译文:说到四言诗的正统体制,是以典雅温润为其根本,五言诗流变的基本格调,则以清新华丽为其主宗;华丽与朴实有着不同的作用,全靠诗人的才情来决定。所以张衡获得了它的雅正,嵇康含纳了它的温润,张华凝聚了它的清新,张协发扬了它的华丽;而兼备雅润清丽之美的则是曹植和王粲,只偏长于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刘桢。
*文心雕龙 乐府
子建、士衡,亟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
译文:曹植和陆机多有很好的诗歌作品,但却没有诏令乐师配曲,所以他们的诗歌就不能用乐器来伴奏。世俗之人说他们的作品不合音乐的曲调,其实这乃是未加思考的议论。
*文心雕龙 颂赞
及魏晋杂颂,鲜有出辙。陈思所缀,以《皇子》为标。
译文:到了魏晋时期的各种杂颂,很少能离开已有的轨辙。陈思王曹植所写的颂,以《皇太子颂》为代表。
*文心雕龙 祝盟
至如皇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遣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诰咎》,裁以正义矣。
译文:再如传说中皇帝有咒骂邪神之文,东方朔有责骂魔鬼之书,于是后来的谴责咒文,都追求着善于咒骂。只有陈思王曹植的《诰咎文》,才能够使咒文合乎正道。
*文心雕龙 诔碑
陈思叨名,而体实繁缓。文皇诔末,百言自陈,其乖甚矣。
译文:陈思王虽有善诔之名,但他的诔文确实是繁冗而迂缓,他所写的《文帝诔》篇末,竟用百余言来陈述自己,过分背离诔文之体制、格式了。
*文心雕龙 杂文
至于陈思《辩问》,辞高而理疏。
译文:至于陈思王曹植的《辩问》,文辞高雅而疏于说理。
陈思《七启》,取美于宏壮。
译文:曹植的《七启》,以宏伟壮丽取胜。
*文心雕龙 谐讔
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
译文:到了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之时,他们所作的谜语简要而周密。
*文心雕龙 论说
至如张衡《讥世》,颇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译文:至于张衡的《讥世论》,很像滑稽的文字游戏;孔融的《孝廉论》,只是嘲笑戏谑;曹植的《辨道论》,体例如同抄书;有写论文的才能却不持正确的论点,那就宁肯不写了。
*文心雕龙 封禅
陈思《魏德》,假论客主,问答迂缓,且已千言,劳深绩寡,飙焰缺焉。
译文:陈思王曹植的《魏德论》,假设客人与主人的对话来发议论,互相问答迂回缓慢,并且长达千言,用功很深而收效少,风力和光彩都缺乏。
*文心雕龙 章表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
译文:陈思王曹植的表文的,独为群才之冠。看他的作品体制宏富音律谐调,文辞清新而情志显明,因应事物致胜技巧,顺机适变生发情趣,像掌握马缰那样从容不迫,所以能或急或缓地按节拍而行。
*文心雕龙 神思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译文:曹植为文“援牍”就写,好像诵读已有的文章,王粲写文章犹如早已有了腹稿,阮瑀有时靠着马鞍子即作书行文,祢衡则在酒宴之间起草奏章,这些人写的虽多是短篇文章,但也说明他们的文思是很敏捷的。
*文心雕龙 定势
陈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采,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译文:陈思王也说:“世上的作者,有的爱好广采博取烦琐的文辞,使文章的旨意深隐而不露;有的喜欢解剖辨析字句,一丝不苟,微及毫厘;各人的习尚不同,所追求的就有了差异。”这说明文章的格调是不一样的。
*文心雕龙 声律
陈思、潘岳,吹籥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
译文:曹植和潘岳的文章,犹如吹籥都是和谐一致的调子;陆机和左思的文章,则像调瑟那样求得和谐。
*文心雕龙 比兴
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
译文:至于扬雄、班固等人和曹植、刘桢以后的文家,刻画山川状貌,描绘风云形影,没有不是综合交织地运用比喻手法,来铺饰文采的,他们的文章之所以动人,都是借比喻发挥作用,取得功效的。
*文心雕龙 事类
陈思,群才之英也,《报孔璋书》云∶“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此引事之实谬也。按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
陈思王曹植,是众多才士中的杰出人物,他在答孔璋的信中说:“葛天氏的乐曲,千人唱,万人应和,听的人因而就蔑视韶乐和夏乐了。”这样引用事例是在是错误的。考察一下葛天氏的歌,唱与和者只有三人而已。
夫以子建明练,士衡沉密,而不免于谬。
译文:像曹子建那样明智练达,像陆士衡那样深沉细密的人,都难免有错误。
*文心雕龙 练字
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译文:所以陈思王曹植说:“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旨趣深远,读者没有老师的传授就不能解释它的文辞,没有广博的学识也就不能综合理解它的道理。”这岂止是读者与作者的才智过于悬殊,也是因为作者使用的文字太隐晦难懂了。
*文心雕龙 隐秀
陈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谕。
译文:陈思王的《野田黄雀行》,刘公幹的《亭亭山上松》,写得风格刚健,才力遒劲,而且都长于讽喻。
*文心雕龙 指瑕
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 ”,《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
译文:陈思王的文章,在众多才士之中是杰出的,但他在《武帝诔》中却说:“尊贵的英灵永远蛰伏”,在《明帝颂》中也说:“圣王的躯体浮轻飘荡”。“浮轻”有些像蝴蝶,而“永蛰”又颇像是昆虫,用这样的词语表现极为尊贵的帝王,能说是恰当的吗?
*文心雕龙 时序
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译文:陈思王曹植以公子的豪迈气概,下笔珠玉满目。
*文心雕龙 才略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译文:魏文帝的文才,洋洋洒洒清新绮丽,旧谈中有贬抑之辞,说他与曹植相差千里。而曹植文思敏捷才华卓越,诗作清丽章表超逸;曹丕则思虑周密才力徐缓,所以他并不争着名声居上,但他的乐府诗写得清丽昂扬,《典论》也写得论辩精要,看到他们各有所长,就不会有囿于一偏、识别不清的看法了。但世俗之情对他们的贬抑或褒扬,往往是随声附会如同打雷的回声一样,因而就使魏文帝因地位显赫而减弱了他的文才,陈思王则因处境窘迫而被提高了人们对他文才的评价,这都不是确实的论断。
*文心雕龙 知音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
译文:到了曹植评论文才,也极力贬低陈琳。
才实鸿懿,而崇己而抑人者,班、曹是也。
译文:文才确实博大美好,却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就是班固和曹植。
*文心雕龙 序志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
译文:魏文帝的《典论·论文》细密而不周全,陈思王的《与杨德祖书》善于思辨但不够恰当。


IP属地:江苏1楼2018-06-18 11:37回复
    罗宗强:《文心雕龙》的成书和刘勰的知识积累
    《文心雕龙》引及作者322人。其中一些作者,在书中被反复提到。据我的统计,其中提到26次的1人:扬雄;提到25次的1人:曹植;提到24次的1人:司马相如;提到22次的1人:陆机;提到18次的2人:班固、张衡;提到14次的1人:潘岳;提到13次的1人:贾谊;提到12次的2人:宋玉、王粲;提到11次的2人:曹丕、枚乘;提到10次的2人:屈原、蔡邕;提到9次的5人:司马迁、桓谭、崔瑗、张华、刘桢;提到8次的2人:左思、崔骃;提到7次的8人:孔子、东方朔、马融、杜笃、孔融、傅毅、陈琳、陆云;提到6次的3人:王褒、曹操、应瑒;提到5次的11人:荀子、陆贾、班彪、邹阳、崔寔、阮踽、祢衡、嵇康、潘勖、张载、温峤。5次以下的人数最多,其中只提到1次的有233人。
    提到的次数多少虽不能说明被提到的作者对刘勰影响的大小,也不能绝对地说刘勰对他们评价的高低,但似乎可以说明,那些被反复提到的作者,有可能是他最为熟识的作者,或者是作品涵盖面广,适于在不同的篇目中作为例证加以引用的作者。从这个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提到次数多的作者,大体上是各种文体中的重要人物。
    其中有两个例外需要说明,一是屈原,只提到10次,按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刘勰对他的推崇看,他被提到的次数无疑应在扬雄与宋玉之上。之所以只提到10次,是因为刘勰已专章设立《辨骚》,集中论述了屈原创作的地位与价值,在其他篇中也就不再反复出现。另一位是孔子,之所以只提及7次,也因为已经有《征圣》、《宗经》两篇,集中论述了圣人的思想。而且,此一种之思想,在全书的论述过程中每每出现。在书中,他对于孔子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提及次数的多少无碍于他对孔子的评价。
    张可礼所著《建安文学论稿》附录一 刘勰评价三曹的得与失
    在刘勰对三曹的评论当中,评论最多的是曹植。散见于《文心雕龙》各篇中关于涉及曹植的论述有二十多条,占有关三曹评论的一半左右。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说明刘勰对曹植是相当重视的。
    刘勰在评价曹植的时候,还对过去评论中关于曹植和曹丕的高下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才略篇》云: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其一,刘勰指出了旧谈对曹丕和曹植抑扬的不当,说明曹丕和曹植在才华和创作等方面各有所长,不能因为政治地位的不同而加以抑扬。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第二,刘勰虽然批评了过去对曹植和曹丕抑扬的不当,但他反对的只是把两人的才华说成是相差“千里”和“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的不正确看法,而并不意味着曹丕和曹植就没有高下之分。综合刘勰对曹植和曹丕的有关论述,可以发现刘勰还是认为曹植的文学成就高于曹丕,如《明诗篇》说曹植的诗“雅润”,五言诗“清丽”,达到了“兼善”的地步,而没有提及曹丕。如果要品评等级的话,刘勰恐怕会把曹植排在曹丕之上。这和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植列为上品、把曹丕排在中品,大体是相近的。


    IP属地:江苏2楼2018-06-18 11:38
    回复
      把在知乎的搬过来- -


      IP属地:江苏3楼2018-06-18 11:49
      回复
        秀~
        618买了本文心雕龙,没时间看,准备暑假看看x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6-26 17:54
        回复